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论政治法治化下的政治参与——兼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渐进模式
被引量: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政治参与和政治稳定、发展有双面的作用。有效的政治参与是促进和巩固政治稳定的基础,而非理性的、过度的政治参与则会导致政治稳定的危机。本文就如何使政治参与走向健康的发展道路进行了探索,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建设。笔者认为应将政治法治化下的政治参与作为政治参与建设的目标。同时,以我国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政治发展作为典型。
作者
吴文勤
机构地区
江苏省无锡市委党校
出处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42-44,64,共4页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关键词
政治参与
政治体制改革
政治法治化
政治稳定
民众参与
西方发达国家
民主政治建设
政治发展
非理性
发展模式
分类号
D62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17
引证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17
1
吴文勤.
论中国政府合法性基础的调整与重建[J]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1(3):93-97.
被引量:2
2
张式谷.
三重选择: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思路问题[J]
.理论探讨,1998(6):18-23.
被引量:2
3
周思源.
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J]
.毛泽东思想研究,1993(1):24-28.
被引量:2
4
黄卫平.
试析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若干认识误区[J]
.社会科学研究,1995(4):3-9.
被引量:5
5
王臻荣.
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论纲[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0,52(4):8-13.
被引量:3
6
王怀超.略论邓小平的政治体制改革思想[J]理论前沿,2001(07).
7
彭磊.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之阻力结构分析[J]理论与改革,2001(02).
8
许耀明.试论邓小平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贡献[J]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01).
9
姜建斌.试论邓小平的政治体制改革思想[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1(01).
10
徐湘林.以政治稳定为基础的中国渐进政治改革[J]战略与管理,2000(05).
引证文献
2
1
吴文勤.
论党的领导方式创新的目标选择[J]
.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05,3(2):18-20.
2
彭学涛.
近十年来政治体制改革若干理论问题研究述评[J]
.资料通讯,2004(1):33-37.
1
张苏敏,朱永红.
论法治与政治文明的关系[J]
.河北法学,2005,23(3):157-160.
被引量:2
2
陈军.
论宪政生存的经济条件[J]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9(2):85-87.
3
陈坚良.
政治文明与党风廉政建设[J]
.学术探索,2003(4):6-8.
4
王军朴.
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J]
.新东方,2002(6):70-72.
5
布小林.
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历史进程[J]
.前沿,2001(3):42-46.
6
董茂云.
在宪政框架下追求司法的公正[J]
.法学,2008(4):10-11.
7
于承良.
政治法治化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J]
.理论月刊,2004(11):52-53.
被引量:3
8
32、为什么要着重加强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J]
.党建文汇(下半月),2002(21):64-65.
9
文正邦.
应当理直气壮地推进中国的宪政建设[J]
.法学,2008(3):17-19.
被引量:1
10
张文麒.
政治法治化:人民当家做主的保证[J]
.人大研究,1999(10):11-16.
被引量:1
政治与法律
1999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