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都学会第十五届年会暨新郑古都与中原文明学术研讨会综述
被引量:2
出处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1999年第1期239-242,共4页
Journal of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
同被引文献12
-
1郑振满.民间历史文献与文化传承研究[J].东南学术,2004(S1):293-296. 被引量:31
-
2许钰.黄帝传说的两种形态及其功能[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4):7-11. 被引量:2
-
3谢钧祥.姓氏起源与河南[J].河南社会科学,1994,2(1):29-33. 被引量:5
-
4有为,辛夷.根在河洛 功存华夏──中华炎黄文化与河洛文明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J].史学月刊,1994(1):115-117. 被引量:3
-
5李树义.穿越时空的精神纽带——河洛文化与台湾研讨会综述[J].台声,2002(12):39-41. 被引量:1
-
6朱绍侯.河洛文化与河洛人、客家人[J].文史知识,1994(3):40-46. 被引量:25
-
7戚泉.寻找两岸共同的姓氏家园——记第二届中原(固始)根亲文化节及2010固始与闽台渊源关系研讨会[J].两岸关系,2010(11):36-37. 被引量:1
-
8刘芳名.“首届全球根亲(客家)文化盛事颁奖大典”隆重举行[J].协商论坛,2012(3):42-42. 被引量:1
-
9王学典.中国向何处去:人文社会科学的近期走向[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1(2):5-16. 被引量:30
-
10尹全海.闽人对“光州固始”的记忆与诠释[J].中州学刊,2017(1):110-123.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5
-
1尹全海.中原姓氏入闽迁台研究缘起与方法[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2(6):1-7. 被引量:2
-
2叶刚.炎黄文化在东南亚传播的重要意义与实践路径[J].新闻爱好者,2023(6):70-72. 被引量:1
-
3叶刚,谷志超.清代台湾方志中的炎黄记忆[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3(6):108-111.
-
4尹全海.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原学派——以中原学、黄河学、炎黄学的问题意识为中心[J].河南社会科学,2024,32(11):59-66. 被引量:1
-
5杨文超,王晓萍.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根亲文化的内容生产、情感认同与符号建构[J].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5,45(2):1-7.
-
1李进.中国古都学创建的历史轨迹——读史念海先生的新著《中国古都与文化》[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9(4):163-165. 被引量:1
-
2朱士光.中国古都学的形成与当前研究的几个重点问题[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1):20-27. 被引量:4
-
3《中国古都研究》征稿启事[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2,27(3):160-160.
-
4《中国古都研究》征稿启事[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3,28(1):160-160.
-
5《中国古都研究》征稿启事[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3,28(4):138-138.
-
6史可鉴.中国古都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述评[J].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23(1):126-127.
-
7费省.中国古都学会第十二届年会综述[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4,9(4):244-247.
-
8陈春雷,郝宗绪.1997年中国古代史学术研讨会览要[J].历史教学问题,1998(2):62-64.
-
9张新斌.论中国古都文化的展示与利用[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5(2):27-29. 被引量:1
-
10郭海明.中国古都文化[J].中外企业家,2015(3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