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中国哲学史》
CSSCI
1999年第4期116-124,共9页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同被引文献180
-
1戚攻.关于“和谐”的论述[J].重庆行政(公共论坛),2004(6):99-101. 被引量:3
-
2于民雄.儒家和谐观念及其现代意义[J].贵州社会科学,1999(6):34-38. 被引量:3
-
3李建生.和谐──跨世纪的哲学主题──谈和谐与和谐思维方式[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19(3):20-24. 被引量:9
-
4李殿斌.简论和谐范畴[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1(4):32-34. 被引量:107
-
5邱仁宗.论“人”的概念──生命伦理学的视角[J].哲学研究,1998(9):26-35. 被引量:30
-
6王能昌.刍论编辑审美[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28(3):120-126. 被引量:2
-
7思维.大同世界与大学、中庸之道[J].孔子研究,1999(3):62-69. 被引量:5
-
8邓红蕾.论中国传统和谐理论的创造性转折——先秦儒家中情观新探[J].哲学研究,1987(1):60-65. 被引量:9
-
9曹顺庆,蒋晓丽.中西早期和谐论比较[J].人文杂志,1997(3):113-117. 被引量:4
-
10高晨阳.中国传统哲学的和谐观简论[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2):9-17. 被引量:4
引证文献26
-
1谢树放.儒家中和观及环境伦理哲学启示[J].社会科学辑刊,2005(1):31-35. 被引量:2
-
2陈慧.传统“和谐”思想的现代意义[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3(3):4-7. 被引量:6
-
3肖焕云.先秦儒家和谐思想的基本内涵与多维视阈分析[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1):60-64. 被引量:1
-
4叶继红.扬长用短,造就多种人才[J].基础教育研究,2006(5):16-17.
-
5李桂华.企业和谐管理的特征与性质[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7(4):43-48. 被引量:5
-
6黎红雷.和谐哲学: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7(6):37-43. 被引量:11
-
7孟庆雷.儒家的尚“中”与道家的崇“大”——儒道和谐观的差异与融合[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1(6):35-38. 被引量:3
-
8何伟强.中西方管理人性论的辩证思考与应然建构[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5):6-11.
-
9王艳秋.浅析先秦儒家的和谐思想[J].湖湘论坛,2009,22(1):68-70. 被引量:2
-
10谢闽.论先天和谐、后天和谐与经济和谐[J].学术月刊,2009,41(8):90-97.
二级引证文献91
-
1谭筠鹏,黄莉瑶.在线社区中情感支持的需求与获得:对“研究生退学超话”的媒介可供性考察[J].社区心理学研究,2024(1):285-303.
-
2陈力祥,李秀娟.全球化与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中的和谐观[J].鄂州大学学报,2007,14(3):9-12.
-
3相清平.文献计量视域中的国内政治和谐研究述略与思考[J].淮海文汇,2011(3):16-21.
-
4任程坤.论和谐辩证法的内涵及特征[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5):56-57.
-
5相清平.文献计量视域中的国内政治和谐研究述略与思考[J].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49-54.
-
6孙璐.做和谐社会实践者做和谐理念传播者——论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角色[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6):346-347.
-
7黎文丽.学术期刊封面设计的艺术分析[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18(5):87-88. 被引量:2
-
8焦淑军.马克思“两种尺度”理论中的和谐思想[J].东疆学刊,2005,22(2):78-82. 被引量:3
-
9封展旗,杨平.论利益均衡与建设和谐社会[J].东岳论丛,2005,26(4):206-207. 被引量:2
-
10崔英.试论柏拉图《理想国》中的正义观及其现实意义[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下),2011(11):214-214.
-
1陈默,刘昆福.伦理之“道”与个体之“德”[J].广西社会科学,2010(6):34-38. 被引量:2
-
2徐大笏.主体能动性发展规律断想[J].哲学动态,1988(1):36-38.
-
3杜斗恒.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关系之新定[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0(4):103-106. 被引量:2
-
4柴文华.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原型”[J].学习与探索,1996(4):48-52. 被引量:1
-
5肖映胜.“天人合一”:传统与现代之辨[J].党政干部学刊,2008(9):13-15. 被引量:1
-
6易小明.从人之本质的历史展现看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J].齐鲁学刊,1996(3):113-116.
-
7谭长贵.群体与个体的动态平衡态势论[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1996,20(4):21-22. 被引量:1
-
8刘晓虹.试论中国传统价值体系中的整体主义及其在近代的变革[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8(5):69-75. 被引量:15
-
9丁成际.“各得其宜”与“群居和一”——荀子“群己之辨”的价值意蕴[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2(4):52-55. 被引量:4
-
10刘玉国.论经济变革中的人生价值[J].哈尔滨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0(3):34-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