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远行以后(1949—2001)[之一]
被引量:6
出处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4-9,共6页
共引文献18
-
1许可.人文学科研究的启示——评《鲁迅与顾颉刚》[J].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22(3):407-414.
-
2邓金洲,杨建华.精神家园的失落及无望的“走”──论鲁迅的“回乡”主题小说[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1,1(S1):21-24.
-
3钱理群.鲁迅:远行以后(1949-2001)[之四][J].文艺争鸣,2002(4):4-8. 被引量:4
-
4朱寿桐,陈南先.从学理的层面历史地言说和评价鲁迅[J].鲁迅研究月刊,2005(4):20-26. 被引量:2
-
5张俊.指掌之上论春秋:王富仁先生的中国文化研究[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4(3):68-71.
-
6李新宇.雾海中的灯塔——鲁迅在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坛[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7(8):90-95. 被引量:4
-
7张昭兵,申欣欣.20世纪末“鲁迅论争”之考辨[J].济宁学院学报,2009,30(5):8-10.
-
8崔云伟,刘增人.2000年代鲁迅与当代中国研究综述[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12(5):71-87. 被引量:1
-
9任葆华.沈从文建国后的“鲁迅说”[J].鲁迅研究月刊,2013(8):32-39. 被引量:3
-
10梁海军.鲁迅是否因罗曼·罗兰的“托庇有了名”[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4(4):54-58.
同被引文献76
-
1蓝棣之.毛泽东心中的鲁迅[J].南方文坛,2001(2):43-47. 被引量:6
-
2程光炜.“想像”鲁迅——当代的鲁迅研究及其他[J].南方文坛,2003(4):20-28. 被引量:6
-
3汪晖.鲁迅研究的历史批判[J].文学评论,1988(6):4-17. 被引量:44
-
4林贤治,钱理群,王富仁,朱正,王得后,邵燕祥,张梦阳,谢泳.人间鲁迅[J].读书,1998,0(9):93-101. 被引量:9
-
5郁之.大书小识又四则[J].读书,1992(5):38-45. 被引量:5
-
6徐刚.文学研究所──文学讲习所[J].新文学史料,2000(4):86-110. 被引量:7
-
7何满子.周海婴写鲁迅书读得二三事[J].文学自由谈,2002(1):13-21. 被引量:3
-
8蔡翔.何谓文学本身[J].当代作家评论,2002(6):31-42. 被引量:101
-
9路莘.张中晓致胡风书信[J].新文学史料,2005(2):80-87. 被引量:2
-
10徐庆全.夏衍致周扬信解读[J].纵横,2001(9):46-50. 被引量:3
引证文献6
-
1潘磊.略论延安的鲁迅纪念活动[J].鲁迅研究月刊,2005(2):29-35. 被引量:5
-
2李新宇.1949:进入新时代的鲁迅——“鲁迅与当代中国”研究之一[J].齐鲁学刊,2007(3):84-92. 被引量:8
-
3潘磊.鲁迅的“延安”命运——《“鲁迅”在延安》写作有感[J].语文知识,2009(1):13-14.
-
4张均.鲁迅弟子关于“鲁迅”重构的内部争辩[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2(2):87-94.
-
5包玲慧.政治革命的时代意义——浅谈陈涌《论鲁迅小说的现实主义》[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6(2):106-108.
-
6陈若晖,李广益.从毛泽东对鲁迅形象的建构谈文学与政治[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5,35(5):8-12.
二级引证文献13
-
1崔云伟,刘增人.2007年鲁迅思想研究景观述略[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8(4):48-53.
-
2王锋.延安时期毛泽东对鲁迅形象的建构[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1):64-69. 被引量:3
-
3崔云伟,刘增人.2007年鲁迅研究综述[J].鲁迅研究月刊,2008(9):60-73.
-
4朱献贞.毛泽东延安时期的“鲁迅论”及其历史意义[J].齐鲁学刊,2008(6):150-153. 被引量:1
-
5杨海燕.脸谱化改写:“十七年”鲁迅接受的话语策略[J].齐鲁学刊,2011(2):146-150. 被引量:1
-
6王学振.《新华日报》的鲁迅纪念[J].鲁迅研究月刊,2011(10):60-68. 被引量:4
-
7崔云伟,刘增人.2000年代鲁迅与当代中国研究综述[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12(5):71-87. 被引量:1
-
8文戡.从小说到电影:“我”的显隐--鲁迅《祝福》主旨的再解读[J].鲁迅研究月刊,2014(3):48-53. 被引量:7
-
9陈元峰.由“带刺的蔷薇”到“无刺的玫瑰”——鲁迅逝世后四十年“工具化”考论[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1(1):76-81.
-
10宋金明.司徒乔与鲁迅交往考——兼论美术史研究中的“名人效应”[J].天津美术学院学报,2015(9):78-82.
-
1刘荣升.伪来伪挡[J].杂文月刊(文摘版),2008,0(5):23-23.
-
2夏熊.雪峰日记——一千七百六十三天记事(一)[J].新文学史料,2003(2):13-23.
-
3梅志.胡风和我所认识的雪峰[J].新文学史料,2003(2):24-26.
-
4贾孟影.丁玲 冯雪峰 错的时间 对的人[J].八小时以外,2011(4):100-101.
-
5许觉民.阅读冯雪峰[J].新文学史料,2003(2):31-37.
-
6王士菁.雪峰同志的信[J].新文学史料,2003(2):4-12.
-
7许黎英.冯雪峰与鲁迅的友谊及其所受的影响[J].南昌高专学报,2009,24(4):38-40.
-
8雨林,容绣.军旅情书(1971)[J].天涯,2002,0(6):68-78.
-
9史承钧.略谈冯雪峰对鲁迅创作的研究[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3(4):56-60.
-
10白崇义.冯雪峰著译年表[J].新文学史料,2003(2):72-83.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