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联邦德国的工资结构和工资形式
被引量:
2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工资的实际状况,不仅包括工资水平,而且包括工资结构和工资形式。这是一定社会制度和历史条件下的分配的具体体现。这对劳动者利益和社会扩大再生产,都具有重要影响。本文试图介绍联邦德国的工资结构、工资形式和工资决定层次。战后,联邦德国的工资结构和工资形式经历了重要变化,在工资决定权问题上,政府、行业和企业三个层次各有其职责。
作者
朱正圻
晏小宝
机构地区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
出处
《世界经济》
1985年第10期54-58,70,共6页
The Journal of World Economy
关键词
工资形式
工资结构
联邦德国
工资决定
劳动者利益
工资水平
历史条件
三个层次
重要影响
实际状况
分类号
F11 [经济管理—国际贸易]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10
引证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45
同被引文献
10
1
谢立中.
理解当代中国:两种不同的理论视角[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6(6):52-58.
被引量:6
2
裘元伦.
联邦德国经济的稳定和均衡增长问题[J]
.世界经济,1985,8(8):53-59.
被引量:2
3
王文慧.
德国劳资关系与西方工人运动[J]
.国际观察,1994(6):18-19.
被引量:7
4
蒋建清.
联邦德国就业结构的变化和失业问题[J]
.世界经济,1987,10(1):76-82.
被引量:2
5
裘元伦.
联邦德国的物价与工资问题[J]
.世界经济,1988,11(10):66-72.
被引量:1
6
孙宪忠.
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法律制度初探[J]
.环球法律评论,1995,17(4):39-49.
被引量:10
7
[法]爱弥尔·涂尔干著,梁敬东,付德根.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8
(美)科瑟(Coser,L.A.)著,石人.社会学思想名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9
[英]米尔M,J·S· 著,汪瑄.代议制政府[M]商务印书馆,1982.
10
林玳玳.
美国政府对劳动关系的调控[J]
.世界经济,1999,22(3):42-44.
被引量:5
引证文献
2
1
谢丽华.
“社会伙伴关系”:内容、后果与启示[J]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33(2):42-47.
被引量:7
2
谢立中.
现代性的问题及处方:涂尔干主义的历史效果[J]
.社会学研究,2003(5):29-41.
被引量:38
二级引证文献
45
1
聂洪辉,卢水平.
涂尔干道德教育中的师生权利关系及启示[J]
.宜宾学院学报,2019,19(8):100-109.
2
陈羽.
法律职业共同体建构的反思[J]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3):68-72.
被引量:6
3
曹文安.
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构建[J]
.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6,18(2):105-110.
被引量:3
4
辛会芳.
从涂尔干“职业群体”的社会整合观看中国和谐社会之建构[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9(2):9-12.
被引量:1
5
戴桂斌.
涂尔干:社会的失范与重建[J]
.襄樊学院学报,2006,27(6):5-9.
被引量:11
6
龙雨.
人力资本作为股权出资的可行性分析[J]
.太原大学学报,2007,8(2):15-19.
被引量:2
7
盛宏寿.
杜尔凯姆的社会分工思想与教育功能的异化[J]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0(4):66-70.
被引量:2
8
谭羚雁,娄成武.
社会转型时期我国伦理道德体制的重构[J]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6):516-520.
被引量:3
9
张慧霞,王东.
社保制度的建设:多元利益的博弈——从农民和农民工的参保行为反思社保制度的建设[J]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8(5):84-88.
被引量:6
10
张慧霞.
社保制度的建设:多元利益的博弈——从农民和农民工的参保行为反思社保制度的建设[J]
.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08,22(6):22-26.
被引量:5
1
王新奎.
经济增长与工资结构—1955年日本工资实态分析[J]
.世界经济,1986,9(7):76-82.
2
赵爱英.
启动经济的关键在于居民消费[J]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0(1):47-49.
3
王琦.
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J]
.岱宗学刊,1997(3):3-5.
4
孔伟艳.
马克思的分配理论与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J]
.南方论刊,2012(6):4-8.
被引量:1
5
张书乐.
社保联网成为时代的呼声[J]
.中国计算机用户,2008(20):5-5.
6
胡放之.
工资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5,18(7):88-90.
被引量:6
7
无,杨莘.
关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三个重要问题[J]
.国家治理,2016,0(40):21-30.
8
孔伟艳.
马克思的分配理论与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J]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12(3):64-68.
9
孔伟艳.
马克思的分配理论与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J]
.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12,14(3):56-61.
10
林志远.
缩小收入差距 构建和谐社会[J]
.宏观经济管理,2005(10):26-27.
被引量:1
世界经济
1985年 第10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