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亚洲栽培稻的起源和传播
被引量:
1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题记:稻谷是亚洲的主要农作物。在过去,认为它的起源地是热带低湿地带的说法很流行,但是,通过包含在古代遗址的土砖里的稻壳为线索来研究栽培稻的分布和变迁,产生了以连结云南和阿萨姆的高纬度地带为其起源地的新学说。
作者
渡部忠世
徐朝龙
机构地区
日本京都大学
出处
《农业考古》
1986年第2期102-111,共10页
Agricultural Archaeology
关键词
栽培稻起源
起源地
亚洲栽培稻
低湿地
印度支那
云南
稻壳
日本
热带地区
传播路线
分类号
S [农业科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176
引证文献
11
二级引证文献
28
同被引文献
176
1
张锴生.
中国最早的稻作与稻作农业起源中心[J]
.中原文物,2000(2):16-21.
被引量:7
2
童恩正.
古代中国南方与印度交通的考古学研究[J]
.考古,1999(4):79-87.
被引量:43
3
安志敏.
中国稻作文化的起源和东传[J]
.文物,1999(2):63-70.
被引量:24
4
李子贤.
东亚文化格局中的云南文化[J]
.思想战线,1999,25(1):89-94.
被引量:3
5
雷学华.
浅谈《壮族稻作农业史》的研究方法及其他[J]
.广西民族研究,1998(3):117-121.
被引量:1
6
刘红梅.
世界稻作寻根 中外学者探源──第二届农业考古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J]
.农业考古,1998(1):1-3.
被引量:5
7
王象坤,孙传清,张居中.
中国栽培稻起源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
.农业考古,1998(1):11-20.
被引量:12
8
匡达人.
我国稻作起源的各类探索与思考(摘要)[J]
.农业考古,1998(1):94-99.
被引量:3
9
孙声如.
关于稻作农业起源研究的断想[J]
.农业考古,1998(1):100-107.
被引量:5
10
任重,马绍林,任尔平.
淮河流域稻作起源再探[J]
.农业考古,1998(1):183-187.
被引量:5
引证文献
11
1
甘德欣,黄璜,蒋廷杰.
中国栽培稻起源与进化研究进展[J]
.作物研究,2002,16(S1):213-215.
被引量:1
2
黄季力.
关于科学技术史上的几个问题[J]
.史学月刊,1988(6):3-7.
3
梁耀懋,黎坤爱,何聪,莫豪葵,庞雯,黄勇,王象坤.
广西稻种的系统分类研究 Ⅰ、六项形质综合鉴别籼粳稻的研究[J]
.广西农业科学,1993,25(2):49-52.
被引量:8
4
杨忠义,曹永生,苏艳,刘晓利,李华慧,卢义宣.
中国栽培稻的籼粳分化机理再论[J]
.西南农业学报,2007,20(3):321-326.
被引量:5
5
胡效月,安成邦.
中国农业起源研究综述[J]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5):8008-8010.
被引量:5
6
徐旺生.
从农耕起源的角度看中国稻作的起源[J]
.古今农业,1998(2):1-10.
7
胡立耘,李子贤.
中国稻作文化研究的进展与前瞻(上)[J]
.楚雄师专学报,2001,16(1):49-55.
被引量:3
8
刘志一.
印度也是亚洲稻作农业发祥地之一吗?[J]
.农业考古,2002(1):68-100.
9
杨成.
农业文化遗产的结构特点与历史渊源——以黔、桂、湘、渝毗邻地区“糯稻文化圈”为例[J]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20,12(3):128-132.
被引量:4
10
马仁锋,朱保羽,白斌.
河姆渡文化的知识生产:学者群、知识域与学术谱系[J]
.地域文化研究,2020(5):22-32.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
28
1
覃初贤,宁秀呈,温东强,田新宙.
种质库栽培稻种子生活力监测分析[J]
.广西农业科学,2004,35(4):282-284.
被引量:9
2
梁耀懋,黎坤爱,陆岗,何聪,黄宇红,才宏伟,王象坤.
广西稻种系统分类研究──Ⅱ广西稻种酯酶同工酶分析[J]
.西南农业学报,1994,7(4):20-26.
被引量:4
3
梁耀懋.
从南方粳稻的遗传多样性和原始性探讨籼粳的分化[J]
.西南农业学报,1996,9(1):114-116.
被引量:1
4
陈成斌.
关于普通栽培稻演化途径之我见[J]
.广西农业科学,1997(1):1-5.
被引量:6
5
杨忠义,苏艳,曹永生,邹菊,刘晓利,奎丽梅,卢义宣.
云南稻种资源多样性的生态地理分布研究[J]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08,9(4):475-479.
被引量:20
6
苏海洋.
论渭河上游及毗邻地区原始农业生产结构的演变[J]
.农业考古,2008(6):12-20.
被引量:6
7
王石华.
雄配子体选择的遗传分化效应及其在植物改良中的应用[J]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09,28(5):1026-1031.
被引量:3
8
王学丽,李月丛,许清海,曹现勇,张丽艳,田芳.
安阳地区不同农业单元表土花粉组合及空间分异[J]
.科学通报,2010,55(19):1914-1923.
被引量:12
9
王石华,谭学林,谭亚玲.
水稻正反交杂合体在不同海拔产生的F_2群体的遗传分化研究[J]
.西南农业学报,2011,24(1):1-4.
被引量:4
10
王晓玲,周治宝,余传元,雷建国,王智权,肖宇龙,李马忠.
籼粳稻米食味品质差异的相关研究[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1,33(4):643-649.
被引量:20
1
池田奈实子.
茶树品种通过酸解生成的香气成分[J]
.茶叶科学技术,1993,0(2):38-39.
2
基因图谱绘出甘薯的传播路线[J]
.科学世界,2013(3):13-13.
3
何中虎,夏先春,陈万权.
小麦对秆锈菌新小种Ug99的抗性研究进展[J]
.麦类作物学报,2008,28(1):170-173.
被引量:25
4
美研究显示亚洲栽培稻起源中国[J]
.粮食与饲料工业,2011(6):58-58.
5
Ramanjit Kaur R. K. Mahey J. Mukherjee G. Mahajan.
Weed Management in Rice-Wheat Cropping System through Remote Sensing: A Review[J]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1,5(3):366-384.
6
弗雷德里克J.西蒙斯,薛寒秋.
中国饮料——茶[J]
.农业考古,1992(4):243-245.
7
陈宗懋.
阿萨姆茶树种植场农业技术的评估[J]
.中国茶叶,2001,23(6):26-26.
8
社会广角[J]
.政策,2000(6):61-62.
9
李冬生,刘俊生,马东燕.
浅谈小麦条锈病的流行与品种布局[J]
.陕西农业科学,1995,41(5):35-37.
被引量:2
10
怎样繁殖和栽培夏堇?[J]
.中国花卉盆景,2008(4):34-34.
农业考古
1986年 第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