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江淮论坛》
CSSCI
1997年第6期78-84,共7页
Jiang-huai Tribune
二级引证文献9
-
1张全辉.中国诗歌“意境”与日本诗歌“姿”的比较[J].保山师专学报,2008,27(1):51-62. 被引量:4
-
2张兰,鲁钟思.探究中日电影题材中的“犬”类影片[J].剑南文学(经典阅读)(上),2012(5):316-317.
-
3王娅莉.忠诚与感动——对《忠犬八公的故事》的思考[J].青年与社会,2013(5):192-192.
-
4邵琳琳.“感物说”与“模仿说”中主客体情感关系之比较[J].文艺生活(下旬刊),2013(6):267-267.
-
5曾渔渔.川端康成小说的“物哀”美[J].人间,2015,0(34):1-2.
-
6包桂影,任玉函.从“表现理论”看《露西组诗》中的意象之美[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21,32(2):132-144. 被引量:3
-
7张颖.浅论“物哀”美学在日本电影中的审美价值[J].名作欣赏(评论版)(中旬),2023(2):168-170. 被引量:1
-
8蔡亮.花的美是一朵生命的绽放——“物哀”、“物感”、“物我一如”的川端文学自然美审视[J].名作欣赏(鉴赏版)(上旬),2008,0(12):141-144.
-
9钟静,成邵菲.从现实生活和文学角度浅谈中日传统审美文化的差异[J].青年文学家,2016,0(5Z):182-183. 被引量:2
-
1汪芳启.晏几道令词时空表现艺术[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37-42. 被引量:2
-
2嵇山.“桌子”问题及其他[J].文艺理论与批评,1990(1):94-99.
-
3维克多·特鲁什科夫,刘淑春(译).列宁哲学在100年后的意义[J].国外理论动态,2009(11):14-17.
-
4郭值京.列宁的反映论是直观反映论吗?[J].文艺理论与批评,1989(2):30-37. 被引量:1
-
5柳下仁.理论并不灰色[J].五台山,2010(6):63-64.
-
6罗源文.欧阳山谈作家学习马列主义[J].文艺理论与批评,1990(6):96-99.
-
7王若水.现实主义和反映论问题[J].文艺理论研究,1988(5):2-10. 被引量:7
-
8王若水.关于反映论、主体性、人道主义的一些看法[J].文艺理论研究,1988(4):4-5. 被引量:3
-
9王林佑.自命不凡的巴扎罗夫[J].外国文学研究,1982,4(3):133-133. 被引量:1
-
10梁異华.假装博学的伏罗希洛夫[J].外国文学研究,1978(1):101-1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