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77-79,共3页
Socialism Studies
同被引文献111
-
1唐兴霖,马骏.中国农村政治民主发展的前景及困难:制度角度的分析[J].政治学研究,1999(1):51-59. 被引量:61
-
2金太军,董磊明.近年来的中国农村政治研究[J].政治学研究,1999(4):33-46. 被引量:11
-
3何军.当前我国农民的非制度化政治参与[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1999,1(2):16-19. 被引量:5
-
4项生华.论宗族活动对村政的影响[J].社会科学战线,1999(4):212-216. 被引量:11
-
5贺雪峰.村民自治的功能及其合理性[J].社会主义研究,1999(6):60-64. 被引量:28
-
6吴淼,吴毅.村民自治:理论资源和运作绩效——对沈延生《村政的兴衰与重建》及党国印《“村民自治”是民主政治的起点吗?》两文的评议[J].社会主义研究,1999(4):79-81. 被引量:5
-
7高健生.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对当代中国民主建设的启迪[J].马克思主义研究,1999(3):16-21. 被引量:1
-
8潘伟杰,吴从环.政府质量:乡村现代化的政治基础[J].学习与探索,1998(4):74-77. 被引量:5
-
9陈彪.家族组织发展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J].社会主义研究,1998(3):71-75. 被引量:5
-
10张小劲.“中国农村研究:交流与沟通”学术会议述要[J].社会主义研究,1998(4):77-81. 被引量:5
二级引证文献70
-
1于君博,宋宪策.中国地方政府政策执行过程中的话语重构——一个比较案例分析[J].北大政治学评论,2019(2):85-121. 被引量:5
-
2徐晓林,王亚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20年来的回顾与新世纪的展望[J].政治学研究,2000(4):36-44. 被引量:8
-
3刘涛,赵晓峰.中国乡村治理研究的路径与现状——近十年来“华中乡土派”的村治研究[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2(4):53-58. 被引量:9
-
4袁明旭,唐孝坤.村民自治:从政治推动到经济推动——从第三届全国"村长"论坛看村民自治发展趋势[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5,7(2):85-87.
-
5陈洪生.乡村治理:机制创新与政府角色[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5(3):218-222. 被引量:6
-
6吴毅,李德瑞.二十年农村政治研究的演进与转向——兼论一段公共学术运动的兴起与终结[J].开放时代,2007(2):90-105. 被引量:36
-
7陈洪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村民自治:政策变迁与政府主导[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0(4):25-29. 被引量:5
-
8施从美.“文件政治”:当下中国乡村治理研究的新视角[J].江苏社会科学,2008(1):96-102. 被引量:16
-
9尹利民,黄成华.当前我国信访研究的演进与转向[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9(1):49-54. 被引量:1
-
10楼鲜丽.村民自治下的乡镇政府与村委会关系研究[J].新西部(理论版),2008(3):80-80. 被引量:5
-
1徐勇,吴毅,贺雪峰,仝志辉,董磊明.村治研究的共识与策略[J].浙江学刊,2002(1):26-32. 被引量:51
-
2李洪君.村治研究向何处去———评《什么农村,什么问题》的主张[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3):122-124.
-
3任路.田野政治学:村治研究与中国政治学的重建——以中国村民自治研究为重点表述对象[J].云南社会科学,2017(3):14-20. 被引量:4
-
4董中锋.村治研究:散发泥土芳香的学问——评《中国农村村民自治》[J].出版科学,1998,6(1):59-60.
-
5金太军,董磊明.村民自治研究的兴起与拓展[J].社会科学研究,2000(3):24-28. 被引量:4
-
6王习明.村治研究的发展轨迹、学术贡献与动力机制——基于1998—2009年CSSCI检索论文的研究[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1(5):79-90. 被引量:1
-
7贺雪峰,吴理财.主持人语:互动:地方治理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5,17(4):4-4.
-
8苗逢春.关于网络时代中小学德育的思考与研究——《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道德教育研究与实验》课题介绍[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8(10):12-17. 被引量:1
-
9张润君,李秉文.改革开放以来村干部角色研究综述[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24(1):21-24. 被引量:8
-
10曹海林.村庄公共权力:村治研究的切入视角及其解说模式[J].社会科学,2006(12):77-87. 被引量: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