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东南学术》
CSSCI
1999年第6期50-55,共6页
Southeast Academic Research
同被引文献253
-
1伊琳娜·伊力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策略探究[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3(4):143-148. 被引量:30
-
2张廷广.“历史合力论”视域下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化解路径探析[J].科学社会主义,2021(6):90-96. 被引量:3
-
3陈耕.闽南文化与台湾社会[J].东南学术,2004(S1):180-181. 被引量:12
-
4蔡运龙.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寻求新的综合途径[J].地理研究,2001,20(6):645-652. 被引量:415
-
5庄国土.菲华晋江籍社团的变化及近30年与祖籍地的联系[J].南洋问题研究,2001(1):61-72. 被引量:9
-
6李可.圣辉沐浴下的透明的心——浅析林语堂的宗教情结[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6,12(2):9-11. 被引量:2
-
7黄顺力.明代福建海商力量的崛起及其对海洋观的影响[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49(4):116-123. 被引量:6
-
8李明欢.“相对失落”与“连锁效应”:关于当代温州地区出国移民潮的分析与思考[J].社会学研究,1999(5):85-95. 被引量:63
-
9林承亮.“温州模式研究”讨论会述要[J].浙江社会科学,1999(4):158-160. 被引量:4
-
10龙登高.海外华商经营模式的社会学剖析[J].社会学研究,1998(2):77-84. 被引量:24
引证文献27
-
1周传志.闽南民间运动休闲的特征分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8,28(6):63-66.
-
2颜小华,陈亚南.试析林语堂的宗教情怀[J].金陵神学志,2012(Z1):169-178.
-
3接栋正,庄剑顺.快速城市化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人文因素分析——以泉州市为例[J].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08,3(2):89-94. 被引量:6
-
4陈志国.从台语电影看台湾与闽南的文化渊源[J].电影评介,2010(6):6-7. 被引量:1
-
5汪威毅.闽南文化与台湾文化“和而不同”的融合[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28(5):16-20. 被引量:8
-
6张玉霞.温州模式与民间文化[J].黑河学刊,2010(11):60-63. 被引量:1
-
7郭义山.龙岩河洛文化理应纳入闽南文化圈[J].龙岩学院学报,2011,29(3):38-43. 被引量:3
-
8刘刚,吴小玲.彰显与重塑:龙舟文化对闽南精神的影响[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9(3):53-55.
-
9郑云斌.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课程闽南文化资源开发的探讨[J].经济师,2011(8):111-112. 被引量:2
-
10林联华.本土化与国际化——当代东南亚泉州籍同乡社团的发展变化[J].八桂侨刊,2011(2):42-46.
二级引证文献83
-
1程永胜,徐骁琪,陈金子.厦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与设计再生策略[J].北京文化创意,2022(3):47-53. 被引量:3
-
2刘琼华.弘扬闽南文化 促进泉台文化交流[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3,30(6):131-133.
-
3庄国土.论近20年来东南亚华人资本在厦门的投资[J].八桂侨刊,2005(4):4-9.
-
4陈义,陈永正.嘉道之际福建霍乱的传入及其流行[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4):42-46. 被引量:1
-
5关伟,王雪.大连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人文因素[J].地理研究,2009,28(4):990-1000. 被引量:37
-
6魏蕾娜,郑林,张敬伟,贺小梅.南昌市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其人文因素驱动力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1):11263-11268. 被引量:4
-
7王爱平.东亚华商网络与华人社会:全球视野与区域格局下的观照——读庄国土、刘文正《东亚华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华商网络、移民和一体化趋势》[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0(3):68-72. 被引量:1
-
8徐淑华.浙商和闽商比较研究:基于资产总量、国际化程度和历史渊源的分析[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0(11):26-31. 被引量:1
-
9江扬.浅析海外华人商业网络的特性——以国家与地区的视角[J].南洋问题研究,2011(3):50-60. 被引量:1
-
10刘金花,郑新奇.全运会对济南市城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12,19(1):87-91. 被引量:2
-
1林丽珍.建设闽南文化新型地方智库[J].文化学刊,2015(7):171-174.
-
2王方玉.论闽南文化特质对地区法治建设的影响[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4(2):108-113. 被引量:1
-
3翼然.十七世纪闽南社会经济风习的变迁[J].东南学术,1990(5):74-77.
-
4陈永安.闽南人口东移因由考析[J].人口学刊,1990,12(3):35-40.
-
5许德泓.统一战线工作特点初探[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1(4):5-6.
-
6许燕妮,李金城.夏时再度恋春风[J].福建乡土,2011(3):45-46.
-
7任晓.东亚:20世纪的战争与21世纪的和平──“为了21世纪东亚的和平”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J].战略与管理,1997(1):54-55.
-
8高莲莲.守望爱情[J].福建文学,2014,0(12):69-69.
-
9江时学.拉美、东亚发展模式的比较及启示[J].战略与管理,1995(5):58-68. 被引量:2
-
10陈支平.闽南人——福建汉族民系研究之二[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1(3):63-66. 被引量: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