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劳伦斯的回应:妇女问题与妇女解放──论劳伦斯早期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被引量:
16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戴·赫·劳伦斯生活的时代正值英国妇女解放运动高涨的时期。受该运动的影响,劳伦斯试图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去做当时妇女的代言人。1912年12月,他在给萨利亚·霍普金的一封信中表示:作为一名作家,他想为妇女做一些比争取妇女选举权更有利的事情。在这封信里,劳...
作者
高万隆
出处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01-108,共8页
Foreign Literatures
关键词
劳伦斯
妇女解放运动
妇女问题
早期小说
《儿子与情人》
传统女性
莫瑞尔太太
《恋爱中的女人》
《虹》
《白孔雀》
分类号
I106.4 [文学—世界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34
引证文献
16
二级引证文献
19
同被引文献
34
1
张中载.
独特的劳伦斯,独特的《虹》[J]
.外国文学研究,2000,22(4):27-31.
被引量:19
2
刘须明.
是恶魔还是天使?——从劳伦斯研究中的女权主义论争谈起[J]
.当代外国文学,1999,20(1):128-134.
被引量:2
3
方杰.
劳伦斯诗歌散论[J]
.外国文学研究,1997,19(2):87-90.
被引量:4
4
朱婷婷.
《虹》中的婚恋观变化与时代变迁[J]
.外国文学研究,1997,19(4):89-92.
被引量:3
5
傅光俊.
从“没落”走向新生的厄秀拉——浅议劳伦斯《虹》的哲学意义[J]
.外国文学研究,1992,14(1):23-28.
被引量:8
6
徐崇亮.
现代人的悲剧——论劳伦斯的《白孔雀》[J]
.外国文学研究,1989,11(1):4-9.
被引量:15
7
周方珠.
解不开的俄狄浦斯情结──母亲与劳伦斯及其作品[J]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19(6):14-18.
被引量:3
8
卢敏.
《恋爱中的女人》:劳伦斯与女性主义恩怨之端[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3(4):71-75.
被引量:14
9
梁伟,李晴辉.
论劳伦斯的女性主义意识[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17(1):41-44.
被引量:16
10
冯化宇.
从《儿子与情人》一文中看“恋子情结”[J]
.社会心理科学,2007,22(1):69-72.
被引量:2
引证文献
16
1
关桂云.
从D.H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浅谈“爱情”[J]
.社科纵横,2005,20(5):240-241.
被引量:2
2
杨渊.
跨文化角度下劳伦斯和张爱玲笔下女性形象之比较[J]
.长城,2010(8):75-76.
3
张文曦.
《儿子与情人》中母亲形象女性主体意识的建构与解构[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10):159-160.
4
蒋述玲.
劳伦斯短篇小说中女性写作的异化[J]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下),2011(11):43-44.
5
邹冰洁,刘须明.
才女佳人 红颜薄命——弥利安与林黛玉人物形象之比较[J]
.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06(1):81-84.
被引量:1
6
宋雪楠.
寻找生命中的那一道彩虹——从小说《虹》的象征意义中所体现的女性独立意识的崛起[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26(11):94-96.
被引量:3
7
赵树理.
自古红颜才女多薄命的社会因缘——剖析弥利安与林黛玉人物形象的相似之处[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5(4):182-184.
被引量:1
8
韩彦枝.
自我的崛起:论劳伦斯小说中的女性形象[J]
.甘肃社会科学,2010(5):16-19.
被引量:4
9
唐湘莲.
从莫雷尔夫人看劳伦斯的女性意识[J]
.文学教育,2012(1):142-143.
10
刘仁秀.
一战后D.H.劳伦斯反女权主义转向原因探析[J]
.美与时代(美学)(下),2013(8):120-123.
二级引证文献
19
1
陈锋,刘敬伟,石智.
理性与人性的博弈——从《白孔雀》看劳伦斯婚恋伦理观的现实意义[J]
.作家,2012(16):85-86.
2
赵春华.
现代人的抗争——评《白孔雀》的象征意义[J]
.小说评论,2012(S2):82-85.
3
单春玲.
《白孔雀》中的莱蒂和《呼啸山庄》中的凯瑟琳形象之比较[J]
.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8,26(2):87-90.
4
单春玲.
《白孔雀》和《呼啸山庄》中的女主人公形象比较[J]
.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9):70-71.
5
王哲.
浅析劳伦斯作品中所蕴含的人文主义精神[J]
.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2011(3):82-84.
被引量:2
6
寇春华.
2001—2010年林黛玉研究述评[J]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0(5):21-28.
被引量:1
7
赵臻.
从《功夫熊猫2》看好莱坞对中国文化的幻见[J]
.四川戏剧,2012(4):95-98.
8
覃锋.
基于社会语言学角度分析《儿子与情人》的语言特征[J]
.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2012(12):27-28.
9
杨穆龙.
林黛玉形象比较研究述评[J]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2(2):15-19.
被引量:1
10
李鹏.
论劳伦斯作品的女性形象[J]
.芒种,2013(10):91-92.
被引量:1
1
王艳文.
论劳伦斯《白孔雀》中的悲剧意识[J]
.世纪桥,2009(15):39-40.
被引量:1
2
涂艳蓉,秦志勇.
浅析D.H.劳伦斯的自然观[J]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6(1):56-58.
被引量:4
3
单春玲.
《白孔雀》和《呼啸山庄》中的女主人公形象比较[J]
.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9):70-71.
4
袁翠珍.
论乔治·艾略特对劳伦斯的影响[J]
.长城,2009(10):139-140.
5
单春玲.
《白孔雀》中的莱蒂和《呼啸山庄》中的凯瑟琳形象之比较[J]
.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8,26(2):87-90.
6
赵春华.
现代人的抗争——评《白孔雀》的象征意义[J]
.小说评论,2012(S2):82-85.
7
庄文泉.
从《白孔雀》对自然的描写看劳伦斯的生态思想[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4(5):106-109.
被引量:7
8
徐崇亮.
《白孔雀》译后记[J]
.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18(4):46-49.
9
方芳.
《达洛卫夫人》中的萨利·赛顿形象与“双性同体”理念[J]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8(10):104-106.
被引量:2
10
马文婷.
论《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丁的女性主体意识[J]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19(3):68-69.
被引量:1
国外文学
1999年 第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