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贵州社会科学》
CSSCI
1999年第5期18-21,共4页
Guizhou Social Sciences
同被引文献9
-
1邓祝仁,郑海.生态旅游与良性消费[J].社会科学家,1999,14(5):24-29. 被引量:16
-
2白昌恒,邓子跃,廖彬.四川旅游支柱产业发展研究[J].社会科学研究,1999(1):47-50. 被引量:2
-
3韩鲁安,杨春青.体育旅游学初探[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8,13(4):64-67. 被引量:127
-
4张遵东.贵州旅游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7(1):90-96. 被引量:2
-
5王天军.少数民族体育旅游的特征及其开发原则[J].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17(2):93-96. 被引量:32
-
6王天军.西部大开发与西部民族地区体育产业的培育和发展[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0,26(2):31-34. 被引量:17
-
7张跃西.后发展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以贵州省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1,10(3):211-215. 被引量:16
-
8陈实,李树民.对西部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再思考[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3(1):74-76. 被引量:12
-
9袁翔珠,刘承焕.21世纪西部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定位及取向[J].软科学,2002,16(1):62-66. 被引量:10
二级引证文献32
-
1张建平.现代体育旅游初探[J].浙江体育科学,2002,24(5):64-66. 被引量:8
-
2赵俊,穆彪.对发展贵州生态旅游的思考[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25-28. 被引量:4
-
3魏佐涛.川西民族体育旅游资源优势及开发对策研究[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22(5):85-87. 被引量:2
-
4袁旭.海南体育旅游与体育旅游教育[J].琼州学院学报,2007,14(3):16-17. 被引量:2
-
5张守平,臧留鸿.新疆少数民族特色体育旅游项目开发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34(9):54-56. 被引量:11
-
6程丛喜,刘葵红.湖北体育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特区经济,2008(12):140-141. 被引量:3
-
7秦凌云.基于后发优势理论对贵州旅游业发展的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9(9):241-242.
-
8冯静,邹显强.贵州旅游产业的集群发展组织模式研究[J].北方经贸,2009(5):153-156. 被引量:7
-
9李险峰,鲁勇.新疆体育旅游资源优势及开发策略研究[J].体育世界,2009(6):29-31.
-
10冉启琴.论发展黔南民族体育旅游业的前景与对策[J].铜仁学院学报,2009,3(3):82-84. 被引量:1
-
1刘雷.贵州旅游业发展战略的几点思考[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1997(1):53-55.
-
2肖家俊.试论振兴贵州旅游业的策略[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1992(2):48-51.
-
3贵州旅游业与诚信牵手[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2(22):20-20.
-
4吴德溥,林道如,等.贵州旅游业发展研究[J].财政研究资料,1994(18):19-23.
-
5董飞.基于品牌营销的贵州旅游业发展策略分析[J].中国市场,2007(18):36-37. 被引量:3
-
6马贤惠.贵州旅游业的发展与展望[J].金筑大学学报(综合版),1998(4):8-14.
-
7李霞林.西部大开发与贵州旅游业的发展[J].贵州民族研究,2000,20(S1):79-82. 被引量:2
-
8聂蒲生.有中国特色的旅游管理体制的构建[J].重庆商学院学报,2000(2):50-52. 被引量:9
-
9胡敬民.贵州旅游饭店业现状分析[J].理论与当代,1999,0(7):32-33. 被引量:1
-
10吴琼.贵州旅游业的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J].青年与社会,2013(11):250-250. 被引量: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