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周易研究》
1999年第4期2-5,共4页
Studies of Zhouyi
同被引文献97
-
1何丽野.《周易》象思维在现代哲学范式中的解读及意义[J].社会科学,2006(12):172-178. 被引量:5
-
2林忠军.中国早期解释学:《易传》解释学的三个转向[J].学术月刊,2007,39(7):40-47. 被引量:9
-
3周光庆.中国古典解释学方法论反思——兼与杨润根先生商榷[J].学术界,2001(4):126-134. 被引量:5
-
4张岱年.天人合一评议[J].社会科学战线,1998(3):68-70. 被引量:39
-
5张岱年.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剖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22(1):3-10. 被引量:294
-
6蒙培元.中国的天人合一哲学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哲学史,1998(3):3-10. 被引量:52
-
7张祥龙.“美在其中”的时—间性——《尧典》和《周易》中的哲理之“观”及与他者哲学的比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53(2):75-82. 被引量:5
-
8周光庆.中国经典解释学研究刍议[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3,32(2):113-118. 被引量:8
-
9余敦康.中国哲学对理解的探索与王弼的解释学[J].孔子研究,1990(3):40-48. 被引量:1
-
10邓球柏.论“大恒”、“太极”、“太极图”[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13(4):115-121. 被引量:1
引证文献15
-
1汤一介.释"易,所以会天道人道者也[J].周易研究,2002(6):3-8. 被引量:9
-
2欧阳康,孟筱康.试论《周易》的原初意义与现代意义[J].周易研究,2002(4):3-13. 被引量:8
-
3张今.周易宇宙代数学[J].安阳大学学报(综合版),2003(1):1-6.
-
4林义正.论中国经典诠释的两个基型:直释与旁通——以《易经》的诠释为例[J].周易研究,2006(2):26-40. 被引量:3
-
5李承贵,王金凤.中国诠释学基本理论之探讨——20年来中国诠释学研究述评[J].现代哲学,2013(5):87-96. 被引量:3
-
6郭齐勇.近年来中国大陆儒学的新进展[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7(1):1-8. 被引量:11
-
7刘新华.今本《易传》研究方法转型:“活整体”[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2(3):94-99.
-
8刘大钧.汤一介哲学思想与易学诠释申述[J].周易研究,2017(5):5-10. 被引量:2
-
9欧阳康.《周易》与新时代中华文化建设[J].周易研究,2018(4):5-9. 被引量:2
-
10林忠军.中国爻变说与韩国丁若镛爻变哲学[J].学术月刊,2018,50(10):30-38.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54
-
1刘尚.《永乐大典》存卷收录宋元易学佚著三种探析[J].周易研究,2023(2):69-78.
-
2李颖,张立恩.明体见用与明体达用:“分析的儒学”刍议——评《新儒学义理要诠》[J].哲学门,2020(1):207-217.
-
3杨永明.“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在《当代儒学》十周年大会上的致辞[J].当代儒学,2023(1):3-8.
-
4江净帆.《周易》“包蒙”与“击蒙”思想辨析[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63-65.
-
5郝明朝.论荀子与《周易》的关系兼及“六经并称”的时代问题[J].周易研究,2009(5):48-60. 被引量:4
-
6张庆利.《易》类出土文献考论[J].绥化学院学报,2012,32(5):92-95.
-
7余永腾.陈樵学术思想的生态取向及其现实意义[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0(2):13-15. 被引量:1
-
8殷恺,李玉民.《诗经》中的牙齿审美思想[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83-90. 被引量:3
-
9景国劲.“新子学”文化源流及其价值诉求[J].名作欣赏(鉴赏版)(上旬),2015(3):18-22. 被引量:1
-
10李清良,张丰赟.论中国诠释学研究的兴起缘由[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128-140. 被引量:12
-
1关于建立《周易》解释学的通信[J].周易研究,1999(3):95-96.
-
2肖柯.对客观性的追寻——建构人类生命意义解释系统[J].改革与开放,2016(7):95-97. 被引量:1
-
3刘玉平.论《周易》的阴阳和谐思维[J].周易研究,2004(5):65-71. 被引量:36
-
4廖申白.应用伦理学运用伦理学理论的方式[J].道德与文明,2002(2):35-39. 被引量:1
-
5丛大川.马克思哲学的崭新解释系统─—评王南湜的《人类活动论导论》[J].求是学刊,1995,22(4):112-113.
-
6刘玉平.《周易》的阴阳和谐思维[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2(3):5-10. 被引量:9
-
7张文俊.《周易》德性伦理思想发微[J].长沙大学学报,2010,24(1):70-71. 被引量:3
-
8詹鄞鑫.巫医治疗术“有效性”析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1(6):33-38. 被引量:8
-
9书讯:《虚己以游世——〈庄子〉哲学研究》[J].中国哲学史,2006(3):116-116.
-
10杨耕.重读马克思——我的学术自述[J].开放时代,1998(5):98-1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