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立法目的看犯罪既遂之“遂”的应有内涵
被引量:9
出处
《法制与社会发展》
CSSCI
1999年第3期56-65,共10页
Law and Social Development
共引文献44
-
1杜文俊,陈超.网络诈骗犯罪中帮助取款行为的司法认定——以336份司法裁判文书为例证[J].河南警察学院学报,2021,30(3):75-82. 被引量:5
-
2康毅,杨桦.危险犯概念之界定[J].社科纵横,2004,19(1):61-62.
-
3翁伟民.犯罪既遂标准刍议[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1,12(3):26-29. 被引量:5
-
4张爽,孙涛.犯罪既遂问题研究[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3):60-63.
-
5许海波.还犯罪既遂以本来面目——对犯罪既遂标准通说的质疑[J].东岳论丛,2004,25(5):182-184. 被引量:6
-
6邓剑光,张波.犯罪未遂、既遂的新视野——以盗窃罪为例的思考[J].四川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3(3):32-34.
-
7曾粤兴,贾 凌.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形态研究[J].公安大学学报,2002,18(2):58-66. 被引量:10
-
8曾粤兴.犯罪未遂若干问题研究[J].金陵法律评论,2002(2):80-90. 被引量:10
-
9张波.刑法学的若干基本理论探讨——对张明楷教授的若干观点的商榷[J].现代法学,2004,26(6):43-50. 被引量:14
-
10邱永栋.浅析对转化型抢劫罪犯罪形态之界定[J].福建法学,2002(1):58-60.
同被引文献72
-
1房绪兴.犯罪既遂标准的重构[J].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4,16(4):20-23. 被引量:3
-
2王成祥.犯罪既遂标准探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3,1(3):96-100. 被引量:4
-
3艾天军.关于犯罪既遂的再探讨[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19(4):44-47. 被引量:1
-
4翁伟民.犯罪既遂标准刍议[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1,12(3):26-29. 被引量:5
-
5何秉松.刑法典修订以来若干重要理论问题新探索(下)──《刑法教科书》(2000年版)的新发展[J].政法论坛,2000,18(4):27-42. 被引量:12
-
6谢望原.台、港、澳与大陆刑法中犯罪形态比较研究[J].中国法学,1999(2):146-157. 被引量:3
-
7尚明瑞.犯罪未遂与既遂的区分标准[J].法学杂志,1999,20(1):18-19. 被引量:4
-
8陈航.对“危险犯属于犯罪既遂形态”之理论通说的质疑[J].河北法学,1999,17(2):36-38. 被引量:25
-
9刘之雄.关于故意犯罪既遂标准的再思考[J].法商研究,1998,16(6):88-90. 被引量:16
-
10张明楷.刑法理念与刑法解释[J].法学杂志,2004,25(4):11-14. 被引量:66
引证文献9
-
1翁伟民.犯罪既遂标准刍议[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1,12(3):26-29. 被引量:5
-
2曾粤兴.犯罪未遂若干问题研究[J].金陵法律评论,2002(2):80-90. 被引量:10
-
3米传勇.犯罪既遂标准新论 修正的构成要件齐备说之提倡[J].法律适用,2005(9):19-21. 被引量:8
-
4王洁,朱炜.也论犯罪既遂标准——兼为“构成要件说”辩护[J].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7(1):90-94.
-
5林燕.犯罪既遂构成要件标准说之重构——构成要件要素充分说之提倡[J].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7,27(6):90-94. 被引量:5
-
6王志祥.情节犯基本问题研究[J].保定学院学报,2008,21(1):48-52. 被引量:9
-
7王志祥.“犯罪目的实现说”否定论[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5):49-55. 被引量:3
-
8彭文华.行为人与立法者视角下的犯罪既遂论[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9(4):30-35.
-
9简筱昊.论以法益为导向的犯罪既遂标准[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9(1):60-71.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38
-
1徐琛.论抢劫罪既遂与未遂的区分标准[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3):138-141. 被引量:1
-
2曾粤兴.犯罪未遂比较研究[J].法学家,2002(4):32-41. 被引量:10
-
3徐安住.犯罪既遂标准理论诸问题研究[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4,19(6):53-57. 被引量:1
-
4王洁,朱炜.也论犯罪既遂标准——兼为“构成要件说”辩护[J].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7(1):90-94.
-
5王志祥.犯罪构成要件齐备说之辨正与改造[J].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7,19(3):23-31. 被引量:5
-
6王志祥.“犯罪目的实现说”否定论[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5):49-55. 被引量:3
-
7徐德华.再论犯罪既遂标准——以对犯罪结果的重新解读为切入点[J].学术探索,2008(4):67-73. 被引量:7
-
8季勇.间接故意犯罪未遂形态可能性研究[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08(3):101-102. 被引量:2
-
9刘星星.论未遂与既遂的区分标准——结果发生说之提倡[J].法制与社会(旬刊),2009(9):16-17. 被引量:1
-
10王睿.浅析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罪的未遂[J].学理论,2010(7):98-100. 被引量:2
-
1罗欣.关于金融诈骗罪的两个问题[J].经济与法,2000(9):14-16. 被引量:12
-
2肖文,宋川.是绑架罪的中止、未遂还是既遂[J].中国刑事法杂志,2000(5):105-105. 被引量:2
-
3张忠斌.有关绑架罪司法认定的三个误区[J].法律适用(国家法官学院学报),2003(6):46-48. 被引量:1
-
4周其华.犯罪构成三要件论[J].中国刑事法杂志,2000(5):3-6. 被引量:3
-
5何立荣.关于犯罪客体若干问题的反思[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0,11(4):21-23.
-
6吕志双.关于绑架罪几个问题的探析[J].法制与社会(旬刊),2012(8):248-249.
-
7李立新,于长义.民政文化的几项特性[J].社会工作,2006(08S):37-37.
-
8绑架后因害怕又将人质送回,是否属于犯罪中止?[J].人民检察,2003(12):57-57.
-
9李志.行政行为过程中的潜规则及对策[J].魅力中国,2009(4):98-98.
-
10吴亚茜.浅析入户盗窃罪[J].法制与经济,2015,24(12):65-66.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