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一个完整严密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任务
被引量:23
出处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61-67,共7页
Social Science Front
同被引文献170
-
1李涛.“回到马克思”:一个可疑的口号[J].哲学研究,2000(4):37-38. 被引量:6
-
2杨学功.“回到马克思”——从哲学观的视角看[J].哲学研究,2000(4):34-37. 被引量:13
-
3刘文旋.“重读马克思”(笔谈) 马克思思想的当代性[J].哲学研究,2000(4):32-34. 被引量:6
-
4吴元樑.回答时代性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21世纪发展的根本途径[J].哲学研究,2001(6):13-19. 被引量:7
-
5孙伯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体系与方法(笔谈) 再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体系与方法[J].江海学刊,2001(2):80-82. 被引量:13
-
6张一兵.阿多诺:真正的哲学是反体系的[J].江海学刊,2001(2):82-84. 被引量:4
-
7锦夫.我对马克思哲学中“体系”与“方法”问题的理解[J].江海学刊,2001(2):85-86. 被引量:5
-
8邹诗鹏.当代哲学的本体论转换与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J].江海学刊,2001(2):96-102. 被引量:15
-
9黄楠森.论辩证唯物主义体系的不变性与可变性[J].学术研究,2001(9):5-11. 被引量:15
-
10以创新精神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共产党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理论研讨会综述[J].哲学动态,2001(9):2-4. 被引量:1
引证文献23
-
1王文兵,齐国禄.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教科书体系研究述评[J].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06(1):177-186. 被引量:1
-
2阳静,潘兴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命线[J].云南社会科学,2003(S2):98-100.
-
3炎冰,严明.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科学路径[J].河北学刊,2004,24(5):40-44. 被引量:3
-
4杨学功.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本体论”研究:分歧与出路[J].哲学研究,2001(9):9-15. 被引量:13
-
5肖冬松.马克思主义哲学总体性研究综述[J].理论建设,2001,17(5):41-44.
-
6李世闻.对传统教科书体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反思[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6):67-70.
-
7李世闻.超越传统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复兴的必由之路[J].新疆社科论坛,2005(6):54-57.
-
8袁祖社.面向人的生存与生活世界的实践价值论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创新研究述评[J].教学与研究,2006(2):33-41. 被引量:2
-
9郑镇.科学扬弃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2):44-51. 被引量:5
-
10潘惠香,王永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性研究新动向[J].社会科学战线,2006(5):261-266.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57
-
1林祖浮.在高中哲学教学中贯彻新课程改革理念[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4,24(S1):78-80. 被引量:1
-
2李荣海.拂去马克思身上的迷雾[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4(2):14-18. 被引量:1
-
3白刚,卞绍斌.告别体系哲学——马克思哲学变革的真实理路及其当代启示[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3(4):23-27. 被引量:1
-
4曹际祥,王世涛.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差异[J].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0(3):69-72.
-
5王文兵,齐国禄.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教科书体系研究述评[J].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06(1):177-186. 被引量:1
-
6贾英健,张玉平.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一家言[J].理论学刊,2005(9):12-16. 被引量:1
-
7贾英健.对话哲学与哲学对话的范式[J].学术研究,2006(1):21-32. 被引量:4
-
8潘惠香,陶武豪.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性问题研究综述[J].理论视野,2006(2):52-54. 被引量:1
-
9闵家胤.Ψ场(道场)研究的哲学意义[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22(9):104-107. 被引量:1
-
10杨兴林.论“新科学”在德国古典哲学中的理论建构——一个历史的与逻辑的考察[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9(1):25-30.
-
1黄枬森.更完整严密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4(6):5-7. 被引量:8
-
2曹春阳.真理观再探[J].河南社会科学,1998,6(2):85-87. 被引量:1
-
3曹春阳.真理若干问题的反思[J].河南电大,2000(1):3-5.
-
4黄楠森.哲学三题[J].江海学刊,2006(1):16-22.
-
5马远达.怎样理解“辩证法三大规律”的内在联系[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1999(1):43-45.
-
6丁立磊.徐复观的形上学建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35(2):70-73.
-
7张海英.论先秦道家的鬼神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8(1):29-35.
-
8沙健孙.坚持和发展唯物史观[J].求是,2003(16):50-52.
-
9王锐生.唯物史观:发展还是超越?[J].哲学研究,2002(1):3-9. 被引量:8
-
10黄枬森.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新体系的构想[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6(2):33-38. 被引量: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