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试论博克尔的史学
被引量:
10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在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英国资产阶级史学家行列中,出现过一位'彗星式'的人物。他的著作和思想曾经轰动一时,招来各种评议,毁誉不一,争论甚多。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名字逐渐被人遗忘,并从学术著作中消失。他就是英国早期的实证主义史学家亨利·托马斯·博克尔(Henry Thomas Buckle 1821—1861)。
作者
谭英华
机构地区
四川大学历史系
出处
《历史研究》
1980年第6期169-182,共14页
Historical Research
关键词
文明史
史学大师
历史发展
资产阶级
克尔
十九世纪
史学家
历史研究
英国
历史编纂
分类号
K06 [历史地理—历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92
引证文献
10
二级引证文献
44
同被引文献
92
1
杨豫,李霞,舒小昀.
新文化史学的兴起——与剑桥大学彼得伯克教授座谈侧记[J]
.史学理论研究,2000(1):143-150.
被引量:38
2
外国史学理论的引入和回响[J]
.历史研究,1996(3):145-160.
被引量:20
3
格奥尔格.伊格尔斯.
历史主义的由来及其含义[J]
.史学理论研究,1998(1):70-87.
被引量:27
4
井上幸治,何培忠.
年鉴学派成立的基础——昂利·贝尔在法国史学史中的地位[J]
.国外社会科学,1980(6):67-70.
被引量:16
5
杜成宪.
中国教育史学科能不能分享“科学”的美名?[J]
.教育评论,1996(6):39-41.
被引量:6
6
蔡振生.
中国教育史研究的历史回顾与反思[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3):36-43.
被引量:21
7
吴于廑.
引远室之光,照古老史学之殿堂——《欧洲近代史学史》读后[J]
.世界历史,1986(3):19-22.
被引量:8
8
徐善伟.
略论实证主义史学与兰克客观主义史学的异同[J]
.齐鲁学刊,1991(6):65-70.
被引量:5
9
赵刚.
中国教育史研究在日本[J]
.教育评论,1990(1):37-40.
被引量:4
10
王建娥.
实证主义史学历史意义再认识[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31(6):52-57.
被引量:1
引证文献
10
1
陈峰.
趋新反入旧:傅斯年、史语所与西方史学潮流[J]
.文史哲,2008(3):24-42.
被引量:19
2
郑刚,兰军.
实证史学视域下的近代中国教育史研究[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1(1):77-81.
被引量:1
3
朱季康.
论中国高校的教育史学科研究“危机”[J]
.西部大开发(中旬刊),2011(8):77-77.
4
李福长.
历史学在近代欧洲的科学化历程探究[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5(2):129-134.
被引量:1
5
朱季康,胡金平.
对当今教育史学科危机及出路的思考[J]
.现代大学教育,2014,30(1):26-31.
被引量:12
6
袁传明.
实证主义史学及其修正与教育史研究[J]
.教育史研究辑刊,2013(4):62-66.
7
刘馨,宋勤霞.
西方实证主义史学与二十世纪初中国新史学思潮[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9(1):59-64.
被引量:3
8
齐迎春.
地方综合年鉴与地方史在地方志学科构建中的地位与作用[J]
.中国年鉴研究,2018,0(2):22-28.
被引量:2
9
谢彤.
论16—17世纪英国的教育变革[J]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9,35(1):55-59.
被引量:1
10
张昭军.
文化史学是什么?--兼论新旧文化史学的内在一致性[J]
.史学史研究,2020(1):44-56.
被引量:5
二级引证文献
44
1
黄伟.
2018年方志学理论研究综述[J]
.上海地方志,2020(1):12-24.
被引量:1
2
钟祥宇.
朱希祖文史观念的变革——以人际交往为视角[J]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13,34(4):19-32.
被引量:2
3
张太原.
发现史料之外的历史——以傅斯年研究为例[J]
.近代史研究,2010(2):51-61.
被引量:9
4
陈峰.
傅斯年、史语所与现代中国史学潮流的离合[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5(3):80-99.
被引量:8
5
郑先兴.
改革开放以来中西史学比较的理论研究[J]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10,30(4):32-41.
6
石莹丽.
论梁启超“新史学”的方法论特征及其对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影响[J]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133-139.
被引量:2
7
张可礼.
古代文学史料与古代文学研究[J]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14-24.
被引量:4
8
耿宝强.
傅斯年思想的西方元素[J]
.兰台世界(上旬),2013(2):55-56.
9
杨骊.
反思二重证据法的局限——兼论多重证据法的演变之必然[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35(4):185-188.
被引量:7
10
朱荣英.
西方历史哲学研究主题的嬗变对于马克思哲学的当代启示[J]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3(5):84-90.
1
李德志.
试论英国新贵族的构成、特点及历史作用[J]
.史学集刊,1985(3):57-63.
被引量:6
2
江泳欣.
浅论14世纪黑死病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J]
.学理论,2010(17):149-150.
3
严仍昱.
异族国王统治对英国政治的影响[J]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33(4):79-82.
被引量:1
4
郭圣铭.
汤因比的史学理论及其影响(上)[J]
.世界历史,1979(3):83-88.
被引量:2
5
马庚存.
鸦片战争与中国妇女[J]
.文史杂志,1992(1):19-19.
6
新闻[J]
.看历史,2009(11):18-18.
7
陈华东.
三句话的意思[J]
.书屋,2010(10):38-40.
8
雷泽雯,周超,娟子.
American Breezes into China with Windmill Dreams[J]
.Women of China,2006(2):47-49.
9
丁则良.
关于一八五七年印度大起义中的封建势力和这次起义的性质问题——兼评杜德同志对一八五七年印度大起义的性质的看法[J]
.历史研究,1957(5):35-54.
被引量:1
10
雷素范,周开亿.
爱迪生[J]
.光谱实验室,1990,7(2):38-43.
历史研究
1980年 第6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