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我国结构性减税及其经济效应研究 被引量:4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2008年下半年国际金融危机开始全面爆发,为缓解其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的负面影响,当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实行"结构性减税"政策。究其内涵,结构性减税并非全面减税,而是"有增有减,结构性调整"的一种税制改革方案,其目的是通过降低纳税人税收负担,增强企业和居民的投资、消费能力,以刺激经济增长。该政策作为税收新政的一大亮点,已经引起社会和舆论的广泛关注和热议。从国内外有关税收结构的研究成果看,国内学者主要结合我国税收结构的现状,分别从直接税、间接税、五大税类、各具体税种等层次实证分析了税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而国外研究则主要以理论为主,重点探讨了税收结构的影响因素,以及税收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同时也倾向于探索一定经济水平下的最优税制结构。从我国税制改革的进程来看,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一是计划商品经济时期的税制改革(1978-1993年);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税制改革(1994-2008年);三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时期的税制改革(2009年至今)。总体来看,我国税收总量在经济因素和管理因素推动下呈持续快速增长态势,但在现行税制结构中还存在间接税比例过高和税种设置不合理等问题。本文对税收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在分析过程中,将税收结构对于经济规模、资本要素生产率和劳动力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放入Cobb-Douglas生产函数的指数项,建立时序横截面模型。结果发现,在现行的税收结构中,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税收份额的增加会扩大经济总体规模,营业税和个人所得税税收份额的增加会降低经济总体规模,资源税税收份额的增加对经济总体规模的影响不显著;增值税和营业税税收份额的增加对资本和劳动力要素的产出效率都产生正的效应,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税收份额的增加会提高资本要素的产出效率,但会降低劳动力要素的产出效率,资源税税收份额的增加会提高劳动力要素的产出效率,但会降低资本要素的产出效率。为完善税收结构,促进经济长期增长,我国税收结构的调整方向应该是朝着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和降低间接税比重的方向改变:一是深化增值税改革试点,推动营业税改增值税的实行;二是完善所得税体系,加强所得税的收入再分配作用;三是加快推行资源税改革,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出处 《金融发展评论》 2012年第10期123-142,共20页 Financial Development Review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30

二级参考文献58

共引文献437

同被引文献39

引证文献4

二级引证文献5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