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情理与义理——论王阳明与程朱理学解读孔子正名观念的差异 被引量: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春秋时期的卫国出现了父子争国的风波,孔子由此明确提出了"正名",旨在端正君臣父子之名。宋明时期,程朱理学与王阳明分别对正名进行解读,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彰显了理学与心学在道德本体上的分歧。程朱理学以普遍存在的天理来规范人情,强调国家政治关系中君位的正义性,因而主张"无父不可以有国"。王阳明则以人情来诠释天理,强调个体"成人"的先在性,因而主张"无父不可以为人"。这种理论上的分歧在现实中则体现为明代大礼议中双方态度的对立。
作者 萧无陂
出处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35-41,共7页 Studies in Ethics
基金 湖南省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中国哲学史类课程体系建构及教学内容改革研究与实践"(湘教通[2009]321号)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2

  •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 2何晏;邢昺.论语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 3皇侃.论语集解义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5.
  • 4程颢;程颐.二程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
  • 5胡安国.胡氏春秋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 6胡宏.胡宏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7.
  • 7朱熹.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1980.
  • 8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 9王守仁.王阳明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 10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4.

二级参考文献1

  • 1《中国哲学》,《剑桥哲学辞典》.台北;猫头鹰出版.2002,页187.

共引文献3

同被引文献5

引证文献4

二级引证文献2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