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文学:对“单语言时代”的历史告别——“全语言文学”实践对经典文学观的批判 被引量:4

A Critique of Classical View of Literature from the Practice of Multilingual and Multimodal Literature:A Farewell to "Monolingual and Single Modal Era"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在近年来关于经典、经典文学和文学性问题的讨论中,人们始终忽略了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迄今为止所拥有的经典文学观念,其实是"单语言文献文本文学观"。简言之,所谓的经典文学观就是一种只承认单语言文献文本的文学观念。这种文学观念大体上是在19世纪和20世纪定型的。在方便、快捷、极低成本的数字技术普及前的20世纪,执有经典文学观念是可行的和可信的,因为,单语言文献文本几乎就是当时社会文学生活的全部形态。但是在数字写作、复制和传播技术极速发展的21世纪,由单语言文字文本构成的文学生产和消费活动正在被迅速"消解"。一个不仅"读图",而且"读视频"、"读声音音响",并与读文字共同建构的"全语言文学时代"正在快速生成。因此告别经典文学观念,开放文学边界,拓宽文学视野,是我们面对"全语言文学"挑战所必须做出的历史选择。 Recent debates on classics,classic literature and literariness have overlooked a very important issue,i.e."monolingual and single modal view" of the literature.In short,up to now the ideas about classic literature are actually views of "monolingual and single modal documents,texts,and literary works".Such a view of literature traces back to the 19th century and the 20th century.Prior to the 21st century and before the availability of the digital techniques which are fast,convenient and low cost,the classic ...
作者 黄也平
机构地区 吉林大学文学院
出处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86-94,160,共10页 Jilin University Journal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基金 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09B023)
关键词 经典文学观 口语文本 单语言文字文本 平面文字文本媒介形式 自由写作 全语言文本 电后一代 classic literature view tongue texts monolingual and single modal texts print media forms free writing all language texts generation of electronic reading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2

二级参考文献26

  • 1刘再复.金庸小说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J].当代作家评论,1998(5):19-24. 被引量:45
  • 2贝尔 丹尼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三联书店,1989年..
  • 3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浙江摄影出版社,1993年6月版..
  • 4沈从文.《〈篱下集〉题记》[A]..《沈从文文集》第11卷[C].花城出版 社,1982年版.第34页.
  • 5沈从文.《〈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A]..《沈从文文集》第11卷[C].花城出版社,1982年版.第42页.
  • 6韦勒克.《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与文学史》[A]..载《“新批评”文 集》[C].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509页.
  • 7瞿秋白.《鲁迅杂感选集·序言》[A]..《瞿秋白文集》[C].人民文学出 版社,1989年版.第115页.
  • 8恩格斯.《评亚历山大·荣克的〈德国现代文学史讲义〉》[A]..《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C].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23~524页.
  • 9严家炎.《一场静悄悄的文学革命》[J].金庸研究,.
  • 10波斯特 范静哗译.《信息方式》[M].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148页.

共引文献256

同被引文献24

  • 1张天潘.“杀马特”:一个需要被了解的存在[J].南风窗,2013,0(4):92-93. 被引量:17
  • 2黄鸣奋.电信与艺术:从电报到手机短信[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2(3):50-55. 被引量:2
  • 3韦勒克 沃伦.《文学理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第123页.
  •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94页.
  • 5阳敏.《德里达,一个时代无法逾越的名字》,《东方早报》,2006年7月28日.
  • 6霍克海默 阿多尔诺.《启蒙辩证法》[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页.
  • 7(英)伊格尔顿著,伍晓明.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 8David Ciccoricco.Reading Network Fiction. . 2007
  • 9Raine Koskimaa.Digital literature:from textto hypertext and beyond. http://users.jyu.fi/-koskimaa/thesis/thesis.shtml . 2010
  • 10Espen Aarseth.Cybertext:perspectives on ergod ic literature. . 1997

二级引证文献19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