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文学汉语:想像与实践
被引量:
2
The Literary Quality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Imagination and Practi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本文意在探讨五四白话文学以来文学汉语的生长状态。文学汉语走过的三次现代想像的历程是:五四时期的“文学的国语”,三十年代提倡的“大众语”,四十年代毛泽东提倡的“工农兵语言”。先有文学汉语的想像,后有文学的实践,这样一种文学汉语的发展模式并不能造就理想的文学汉语,有四种矛盾牵制文学汉语的发展,文学汉语的生长仍面临巨大困难。
作者
文贵良
机构地区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出处
《华文文学》
2005年第5期56-61,共6页
Literatures in Chinese
关键词
文学汉语
现代想像
当代生长
四重矛盾
分类号
I206 [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简介
文贵良,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文学博士.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33
参考文献
3
共引文献
207
同被引文献
25
引证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3
1
李锐,王尧.
本土中国与当代汉语写作[J]
.当代作家评论,2002(2):16-29.
被引量:29
2
王风.
文学革命与国语运动之关系[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3):75-96.
被引量:28
3
余华,杨绍斌.
“我只要写作,就是回家”[J]
.当代作家评论,1999(1):4-13.
被引量:153
二级参考文献
33
1
傅斯年.文言合一草议[J].新青年,1918,(2).
2
傅斯年.怎样做白话文[J].新潮,1919,(1):171-171.
3
陈独秀.《现代欧洲文艺史谭》[J].《青年杂志》,1915,.
4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J].新青年,1917,2.
5
陈独秀.《现代欧洲文艺史谭》[J].青年杂志,1915,1.
6
胡适.《逼上梁山》[A]..《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C].上海良友图书公司,1935年版.第7、8页.
7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J].新青年,1917,(5).
8
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J].新青年,1918,(1).
9
黎锦熙.《国语运动史纲》卷2(3)[M].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
10
刘半农.《我之文学改良观》[J].新青年,1917,3.
共引文献
207
1
房伟.
“反思”的逆向与“根”的再造——李锐与20世纪90年代文学[J]
.天津社会科学,2021(1):128-134.
被引量:4
2
王侃.
别裁伪体亲风雅:“一点点”又论——余华“少作”诠疏之三[J]
.文艺争鸣,2022(9):128-136.
3
刁晏斌,马永草.
试论“欧化文言”及其研究的意义与价值[J]
.民俗典籍文字研究,2020(1):165-179.
被引量:6
4
吴卫华.
《文城》与余华对传统的再发现[J]
.华中学术,2021(3):115-123.
被引量:4
5
邵燕君.
“以自己的生命之灯照亮形式的大门”——《万里无云》的形式实践[J]
.南方文坛,2007(3):49-54.
被引量:1
6
向荣.
中国先锋小说的终结与蜕变[J]
.山花,2008(16):143-161.
7
石慧.
论余华小说的叙事特点[J]
.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0(1):29-32.
被引量:2
8
徐阿兵.
在集体记忆与个体想象之间——关于“新时期文学”与政治苦难[J]
.粤海风,2009(6):3-7.
9
刘永涛,欧阳文章.
从“极致”到“无比单纯”的叙事——论《圣经》对余华小说创作的影响[J]
.山花,2006(6):129-136.
被引量:2
10
姜智芹.
影响与接受——卡夫卡之于中国新时期作家[J]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68-72.
被引量:5
同被引文献
25
1
郜元宝,葛红兵.
语言、声音、方块字与小说——从莫言、贾平凹、阎连科、李锐等说开去[J]
.大家,2002,0(4):146-151.
被引量:14
2
文贵良.
大众话语:生成之史──三四十年代的文艺大众化描述之一[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2(3):127-140.
被引量:5
3
李锐.
春色何必看邻家──从长篇小说的文体变化浅议当代汉语的主体性[J]
.当代作家评论,2002(2):10-17.
被引量:16
4
郜元宝.
1942年的汉语[J]
.学术月刊,2006,38(11):89-102.
被引量:9
5
贺仲明.
“大众化”讨论与中国新文学的自觉[J]
.中国社会科学,2006(6):144-157.
被引量:13
6
文贵良.
回归与开拓:语言-文学汉语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书写的关键词[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0(2):26-33.
被引量:6
7
许德.
“言文一致”与文学转型——胡适文学语言观释要[J]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33-37.
被引量:2
8
朱寿桐.
“汉语新文学”概念建构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J]
.学术研究,2009(1):138-147.
被引量:19
9
郜元宝.
汉语之命运--百年未完的争辩[J]
.南方文坛,2009(2):15-23.
被引量:5
10
朱寿桐.
汉语新文学:作为一种概念的学术优势[J]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1(1):26-35.
被引量:14
引证文献
2
1
杨经建.
“文学大众化”:瞿秋白对母语文学现代性重构的“红色”设想[J]
.社会科学,2020(4):174-182.
2
杨经建.
文学史意义上的话语创构——论20世纪末母语文学的理论性重构[J]
.当代作家评论,2021(4):8-13.
1
文贵良.
《呼兰河传》的文学汉语及其意义生成[J]
.文艺争鸣,2007(7):99-104.
被引量:18
2
肖向明.
书生回眸:“鬼文学”的现代新编——以曹禺、徐訏为例[J]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2(6):105-110.
被引量:2
3
谢小庆.
小议职业汉语与文学汉语的不同[J]
.中国培训,2008(11):59-59.
4
文贵良.
新感觉派:文学汉语与都市体验[J]
.中国比较文学,2008(2):41-50.
5
文贵良.
西方语言理论与文学汉语——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一种思考[J]
.中文自学指导,2004(6):27-32.
被引量:1
6
文贵良.
《狂人日记》的文学汉语及其意义[J]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0(1):23-30.
7
文贵良.
林译小说:文学汉语的现代冲突[J]
.中国比较文学,2005(4):61-75.
被引量:3
8
任葆华.
陈望道缘何批评沈从文[J]
.兰台世界(上旬),2014(1):78-79.
9
文贵良.
语言理论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J]
.浙江社会科学,2005(2):180-184.
被引量:5
10
孙继泉.
夜浴(外一篇)[J]
.山东文学,2010(10):74-76.
华文文学
2005年 第5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