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2001年第5期66-67,共2页
China Youth Study
同被引文献5
-
1Ronald Inglehart, Culture Shift in Advanced Industrial Society ,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0.
-
2邓国盛.“中国非政府组织发展的新环境”,载http://www.chinanpo.gov.cn(中国民间组织网《理论动态》栏目,2003年11月26日).
-
3郇庆治.“非政府组织与政府的关系:以环境非政府组织为例”,在“中欧人权对话研讨会”上的主题发言.威尼斯:2003年12月15—16日.
-
4郑振佺,张立康.福州市大学生环境意识调查[J].环境教育,1999,0(3):35-36. 被引量:13
-
5张海清,刘钢,吴剑红,黎敏聪,吴凯明.番禺市民环境意识调查与评价研究[J].环境技术,2001,19(3):38-42. 被引量:12
二级引证文献12
-
1朱留财.现代环境治理:圆明园整治的环境启示[J].环境保护,2005,33(5):19-22. 被引量:8
-
2程天宇.PC厂商:精于刀者死于刀[J].IT时代周刊,2005(13):62-62.
-
3王军波,唐浩华,陈燕萍.珠三角地区开展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现状和途径[J].广州环境科学,2006,21(3):34-37. 被引量:2
-
4曾丽璇,张秋云,曾宝强.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J].生态经济,2006,22(9):93-95. 被引量:2
-
5刘小青,任丙强.“怒江”建坝决策中的公众环境政治参与个案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1):32-35. 被引量:8
-
6张玉林.社会科学领域的中国环境问题研究[J].浙江学刊,2008(4):27-33. 被引量:14
-
7曾正滋.我国环保非政府组织兴起的组织环境分析[J].长春大学学报,2012,22(7):782-786. 被引量:1
-
8刘海霞.环境弱势群体视阈下的生态文明制度创新[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4,15(1):90-93. 被引量:1
-
9刘然,易长幸.关于气候变化问题的几点思考[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14,16(2):1-7.
-
10杨志军,张鹏举.环境抗争与政策变迁:一个整合性的文献综述[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4(5):12-27. 被引量:19
-
1李学举.充分发挥民政部门在抗震救灾中的职能作用[J].求是,2008(12):19-21.
-
2李鸿忠.切实肩负起意识形态工作的主体责任[J].求是,2015(8):15-17. 被引量:8
-
3杨锋安.西安市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发布实施[J].中国民政,2012(9):43-43.
-
4朱波.论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的必要性[J].新东方,2002,11(1):57-59.
-
5张志鹏.对吉林省治安形势的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9(2):21-25.
-
6卢晓珑.社区化的居家养老模式探析[J].社会工作,2007(10):51-53. 被引量:18
-
7宋金升.同沐青山共风雨──记江泽民总书记与农工党政协委员座谈[J].前进论坛,1998(5):7-10.
-
8数字提要[J].中国残疾人,2007(5):3-3.
-
9张冲,赵峰,刘志强.生态农业法律推进机制的构建——以河北省为例[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3(2):37-38.
-
10钟起煌.加强市场经济条件下党员教育工作[J].党建研究,1993,0(11):29-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