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发达国家青年价值观变迁的启示
被引量:
2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理论范式:从“现代化理论”转向“后现代化理论”主要趋势:从现代价值观向后现代价值观转变“后现代化”
作者
吴鲁平
机构地区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出处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2001年第5期41-45,共5页
China Youth Study
关键词
青年
思想教育工作
维度
后现代化
思想工作
后现代价值观
价值观变迁
分类号
D435 [政治法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120
引证文献
23
二级引证文献
111
同被引文献
120
1
田景博,于雪梅,于伟峰.
当代大学生文化观分析[J]
.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3,12(4):52-54.
被引量:5
2
陈志夫.
“新世代”青年的生活轨迹与特征[J]
.中国青年研究,2001(5):75-76.
被引量:4
3
阴军莉,陈东霞.
受众与媒介人物准社会关系的研究进展--我国受众心理研究新视阈[J]
.新闻界,2011(8):26-28.
被引量:13
4
刘梅.
价值观的形成规律与青年价值观教育[J]
.当代青年研究,1999(5):42-45.
被引量:11
5
黄凯锋.
21世纪初青年价值观预测[J]
.当代青年研究,1999(6):4-7.
被引量:15
6
单玉华.
跨世纪一代青年价值观研究[J]
.河南社会科学,1999,7(1):94-98.
被引量:29
7
王春光,JeanPhilippeBEJA.
温州人在巴黎:一种独特的社会融入模式[J]
.中国社会科学,1999(6):106-119.
被引量:85
8
杨雄.
第五代青年价值观特点和变化趋势[J]
.青年研究,1999(12):1-8.
被引量:22
9
宋国力,吕杰,闫峰.
黑龙江城市青年思想道德文化调查报告[J]
.青年研究,1999(9):1-7.
被引量:1
10
张之沧.
后现代思潮中的科学技术定位[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21-27.
被引量:5
引证文献
23
1
毕琳.
不止是买买买:网络直播带货重构消费场景[J]
.新媒体研究,2023,9(15):84-88.
被引量:3
2
佘丽.
关注“新人类”,增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J]
.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83-86.
被引量:1
3
廖小平.
论历史文化境域中的代际伦理[J]
.湖南社会科学,2004(4):5-7.
4
廖小平.
社会转型与价值观代际共同体[J]
.天津社会科学,2006(1):34-38.
被引量:1
5
陈波升.
网络社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发展[J]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28(2):113-114.
被引量:1
6
张高云.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青年亚文化的影响[J]
.当代青年研究,2007(1):35-41.
被引量:35
7
虞崇胜,李奎.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价值变迁的基本趋势[J]
.湖北社会科学,2008(9):5-10.
被引量:3
8
曾燕波.
社会行动理论视野下的当代青年价值观研究[J]
.当代青年研究,2009(8):7-13.
被引量:10
9
包蕾萍.
“马赛克化”半整合:城市外来务工子弟精神价值研究[J]
.当代青年研究,2010(5):30-37.
被引量:2
10
刘涛.
基于心理账户视角的大学生消费决策分析[J]
.中国青年研究,2010(12):93-96.
被引量:11
二级引证文献
111
1
曾海燕.
新时代女大学生自我意识状况及高校思政教育模式思考[J]
.汉字文化,2019,0(22):142-143.
被引量:2
2
孙琳.
大学生网络消费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J]
.文学教育(中),2012(11).
3
陈辉.
后现代主义与“贱客文化”[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5(S1):11-13.
被引量:6
4
于晓丹,赵晨.
青年亚文化:高职院校道德教育的新载体——以广州某高职院校的志愿者管理工作为例[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29(4):120-121.
被引量:2
5
李义军.
论心理问题对大学生犯罪的影响及对策[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4(4):154-157.
被引量:4
6
廖志平,邓岳南.
论高校预防大学生违法犯罪安全保障体系的建立[J]
.法制与社会,2008(11):220-221.
被引量:3
7
洪晓楠,李岩.
后现代主义对中国大学生“酷”文化的影响[J]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2):35-39.
被引量:2
8
张静.
大学生心理危机客观原因分析及干预[J]
.天中学刊,2006,21(1):138-140.
被引量:2
9
郭志新.
关于构筑新型高校德育教育模式的思考[J]
.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20(4):62-64.
被引量:3
10
云荣布扎木苏.
当代大学生犯罪问题浅析[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4):5-10.
被引量:1
1
周万贺,于阗.
试论社会转型时期价值观的变迁与价值观教育[J]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学报,2003,17(1):57-60.
2
廖小平.
主导价值观与主流价值观辨证——兼论改革开放以来主流价值观的变迁[J]
.教学与研究,2008(8):11-16.
被引量:41
3
陆卫斌,梅丽君.
大学生入党动机功利化问题的社会学分析[J]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8,18(4):14-18.
被引量:9
4
黄高晓.
全球化与社会主义中国的命运[J]
.社会主义研究,1998(5):6-8.
被引量:3
5
郭维平.
社会价值观变迁与核心价值观培育——以改革开放以来的浙江为例[J]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5(5):72-77.
被引量:1
6
石德生.
转型期撒拉族政治价值观变迁研究[J]
.青海社会科学,2007(1):89-93.
7
岳莹.
刍议当代我国青年价值观变迁[J]
.现代交际,2013(9):13-13.
8
姜国峰,李敏.
耗散结构理论视域中青年价值观变迁的源与流[J]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2,26(11):64-68.
9
孙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新思维——读廖小平《价值观变迁与核心价值体系的解构和建构》[J]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9(4):48-49.
10
廖小平.
改革开放以来价值观的变迁与核心价值的解构[J]
.天津社会科学,2014(5):45-49.
被引量:4
中国青年研究
2001年 第5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