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从晚清到五四,多元现代性逐渐定于一尊。五四文学大多从启蒙现代性出发,将城市视为与新文化对立的旧文化环境,与乡村无异。20年代末期,现代性又呈多元状态。左翼与海派从城市现代性出发,前者表现上海城市的殖民性与无产阶级政治,后者进行对于上海日常消费角度的西方性想象。
出处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3-28,共6页
Journal of Zhengzhou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作者简介
张鸿声(1963-),男,河南开封人,郑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