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大和民族的核心结构“耻感文化”——读《菊与刀》
被引量:
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菊与刀》是美国女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对人类学理论的一种成功验证和对大和民族现实性个案分析的经典尝试,是人类学研究者必读的经典著作之一。本文从“耻感文化”是日本文化的根源所在,等级制度是日本人的价值体系,双重性格是日本民族的国民性等几个方面论述了大和民族的核心结构“耻感文化”。
作者
冉红芳
机构地区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出处
《文教资料》
2007年第17期94-,89,共2页
关键词
日本人
耻感文化
等级制度
国民性
象征
分类号
I712.074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20
引证文献
6
二级引证文献
8
同被引文献
20
1
贾凌云.
从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看日本人的矛盾性格[J]
.东南传播,2007(2):82-84.
被引量:2
2
森三树三郎,王顺洪.
名与耻的文化——中国、日本、欧洲文化比较研究[J]
.中国文化研究,1995(2):118-123.
被引量:22
3
胡凡.
论中国传统耻感文化的形成[J]
.学习与探索,1997(1):136-142.
被引量:23
4
黎丽.
从《菊与刀》中看日本人性格的特殊性[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8):339-340.
被引量:4
5
章益国.
跳出来看《菊与刀》[J]
.社会观察,2005(7):62-62.
被引量:2
6
庄严.
罪感文化与耻感文化的差异——《菊与刀——日本文化类型》读后[J]
.黑龙江社会科学,2005(4):29-31.
被引量:12
7
本尼迪克特著;王炜等译.文化模式[M].北京:三联书店,1988.
8
本尼迪克特著.孙志民,马小鹤,朱理胜译;菊花与刀-日本文化的诸模式[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9
李兆忠.暧昧的日本人[M].北京:金城出版社,2005.
10
何美玲.
关于日本文化矛盾现象的思考[J]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24(11):109-110.
被引量:2
引证文献
6
1
孙庆忠,丁若沙.
东方传统耻文化下的中日差异[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8(5):77-81.
被引量:4
2
康有金,胡园.
从《武士的一分》看日本耻感文化[J]
.电影文学,2011(4):98-99.
被引量:3
3
陈志勇.
WQC-1型气泡式水位计应用浅析[J]
.中国科技信息,2011(6):92-92.
4
盘旋.
文化特殊论下的“暧昧”——读《菊花与刀》兼议其历史作用[J]
.中国科技信息,2011(6):111-112.
5
高凌鹏.
《菊与刀》——研究大和民族的经典之作[J]
.全国商情,2012(1):90-92.
被引量:1
6
郭学军,刘佳.
重塑与移换:青春片《五个扑水的少年》的跨文化改编[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8):114-117.
二级引证文献
8
1
刘晓忱.
从《菊与刀》看日本人性格特征[J]
.商,2013(16):290-290.
2
余丽华.
从《浪客剑心》看日本文化的反思[J]
.电影文学,2016(4):64-66.
3
周逸轩.
由影片《石榴坡的复仇》引发的思考[J]
.电影文学,2016(11):130-132.
4
尹紫原.
从《竹林中》小说人物的认罪动机看日本的文化特点[J]
.北方文学(中),2016,0(4):50-51.
5
韦喜凤.
从叙事结构探究《盲剑回声》的文化内涵[J]
.芒种(下半月),2016,0(8):116-123.
6
刘婧蔚.
浅谈中日关于厕所隐语的比较[J]
.青年文学家,2011,0(2X):107-108.
7
庞晓婷.
中日耻感文化比较初探——基于《菊与刀》的分析[J]
.青年与社会,2019,0(19):240-241.
被引量:1
8
徐莉丽.
从《菊与刀》看中日忠孝文化之差异[J]
.名作欣赏(评论版)(中旬),2020(12):134-135.
1
李刚.
从日本“耻感文化”中解析危机教育对我国当代教育的启示[J]
.青春岁月,2013,0(20):194-195.
2
王红云.
把素质教育寓于中学英语教学中[J]
.新课程研究(上旬),2008(4):111-112.
3
杜庆英.
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论师德的内涵[J]
.时代文学(上半月),2012,0(8):204-205.
被引量:3
4
顾婉艳.
班级工作部[J]
.班主任之友(小学版)(下半月),2011(6):58-58.
5
赵万里.
关注学生心理差异 因材施教[J]
.理科考试研究(初中版),2015,0(10):93-94.
6
路平.
边缘的学生更需要老师的呵护[J]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3,7(22):47-47.
7
王晓玲.
浅谈班主任工作中如何渗透劳动意识教育[J]
.新校园(中旬刊),2015,0(7):165-165.
被引量:3
8
饶毅.
耻感文化下的学术尊严[J]
.新世纪周刊,2014(31):87-87.
9
张美华,俞泳欢,张洁.
从福岛地震中浅析日本人的性格特征——读《菊与刀》后感[J]
.魅力中国,2011(11):219-219.
10
汪文贤.
师德刍议[J]
.师资培训研究,1999(2):41-44.
文教资料
2007年 第17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