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东南亚纵横》
2000年第S1期69-73,共5页
Crossroads:Southeast Asian Studies
同被引文献40
-
1程信和,呼书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模式及其启示[J].南方经济,2004,33(7):75-79. 被引量:12
-
2王勤.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的现状与前景[J].南洋问题研究,2004(3):36-44. 被引量:5
-
3李文.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构建及其意义[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1(3):47-50. 被引量:4
-
4韦红.东盟社会——文化共同体的建设及其对中国的意义[J].当代亚太,2006(5):52-57. 被引量:12
-
5韦红.东盟安全共同体的特征及中国在其建设中的作用[J].国际问题研究,2007(2):61-64. 被引量:6
-
6张锡镇.东盟的历史转折:走向共同体[J].国际政治研究,2007,28(2):123-134. 被引量:14
-
7陈辅.美洲自由贸易区的"十年之痒"与"一年之限"[N].国际金融报,2004-02-16.
-
8http://www. asean.org/news/item/t reat y-o f-amity-and-cooperation-in-southeast-asia-indonesia-24-february-1976-3.
-
9《曼谷宣言》,1967年8月8日,http://www.caexpo.org/gb/news/special/cafta/ziliao/t20051222_55473.html.
-
10"The 'ASEAN Way' --An Analysis of Principles, Procedures and Practices", June 18, 2009, http: //www. writework, eom/essay/asean-way-analysis-principles-procedures and-practices.
二级引证文献46
-
1祝宏辉,于鸿君.“环新疆经济圈”的构建:基于地缘结构的考察[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7(2):37-40. 被引量:27
-
2薛志华.东盟防长扩大会议机制的缘起及其运作——兼论中国的立场与作为[J].东南亚研究,2019,0(1):33-47. 被引量:5
-
3邵建平.中国的东盟政策:误解与正解[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17,34(1):83-106. 被引量:12
-
4任远喆.美国东盟关系的“三级跳”与东南亚地区秩序[J].南洋问题研究,2017(1):17-28. 被引量:16
-
5韩志立.东盟共同体建设困局与观念交锋[J].南洋问题研究,2017(1):29-38. 被引量:4
-
6范佳睿,翟崑.规范视角下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构建[J].当代亚太,2017(1):4-25. 被引量:15
-
7李勇慧.大欧亚伙伴关系框架下俄罗斯与东盟关系:寻求区域一体化合作[J].俄罗斯学刊,2017,7(2):38-44. 被引量:10
-
8翟崑,胡鑫,郭澜,刘静烨,范佳睿.东盟对东亚合作主导权的波动规律(1997-2017)[J].教学与研究,2017(6):50-57. 被引量:16
-
9郑怡君,薛志华.中国——东盟网络安全合作及其布局[J].东南亚南亚研究,2017(2):17-23. 被引量:7
-
10郑先武.东南亚早期区域合作:历史演进与规范建构[J].中国社会科学,2017(6):187-204. 被引量:37
-
1刘晓兵.老挝加入东盟对其经济的影响[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1997(8):5-6.
-
2徐长文.东盟积极推进一体化进程[J].和平与发展,2004(4):41-43.
-
3张秀芬,马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提高大东北市场经济良性运行的质量和标准,关键还在于——改制的突破[J].船舶经济贸易,2003(5):35-36.
-
4涂健圻.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浅析[J].福建理论学习,2004,0(8):32-34.
-
5湖北构筑中部崛起“战略支点”[J].领导决策信息,2012,0(25):4-5.
-
6江怡.从体制机制的角度看民营经济的发展路径[J].宁波经济丛刊,2017,0(1):39-41.
-
7陈吉庆.浅议东亚一体化的必由之路[J].世纪桥,2009(9):63-65.
-
8赵怀普.关于欧洲货币联盟若干问题的探讨[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9(2):28-32. 被引量:1
-
9陈喜庆.关于统一战线为科学发展服务的思考[J].中国统一战线,2008(12):7-8. 被引量:5
-
10黄以亭.加入东盟对越南的影响[J].社科与经济信息,2000(5):44-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