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汉语语义构辞的核心位与动补结构的“补”
The Kernel Composition in Chiness Word Formation and Complement in V-C Construc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汉语语义构辞法“1个字(辞)类:1个义象 x1个义类”的格局中,义类是核心位,义象是关联位。汉语动补结构的“补”正处在义类位置上,所以是语义重心。而这也反映出汉语重“效果”轻“动作”的作格语言类型倾向。
作者
田赟宗
萧九根
机构地区
北京大学
江西师范大学
出处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年第4期38-39,共2页
Journal of Qiqihar Junior Teachers College
关键词
义类
义象
语义构辞法
核心位
动补结构
作格语言
分类号
H146.3 [语言文字—汉语]
作者简介
田赟宗(1973-),男,北京大学2003级博士生,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0
参考文献
10
共引文献
99
同被引文献
0
引证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10
1
李临定.
究竟哪个“补”哪个?——“动补”格关系再议[J]
.汉语学习,1984(2):1-10.
被引量:45
2
马希文.与动结式动词有关的某些句式[J].中国语文,1987,(6).
3
王红旗.
动结式述补结构的语义是什么[J]
.汉语学习,1996(1):24-27.
被引量:33
4
夏晓蓉.
英汉V-R结构与非宾格现象[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33(3):172-177.
被引量:15
5
[7]徐通锵.语言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
詹人凤.动结式短语的表术问题[J].中国语文,1989,(2).
7
曾立英,杨小卫.
从“作格”角度谈主语系统的选择[J]
.汉语学报,2005(4):22-30.
被引量:8
8
[10]张志公.汉语语法常识[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52.
9
[12]Halliday(韩礼德).功能语法导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10
[13]Dixon,R.M.W.1994,Ergativity,Cambriedge University Press.
二级参考文献
10
1
徐杰.
两种保留宾语句式及相关句法理论问题[J]
.当代语言学,1999,1(1):16-29.
被引量:210
2
杨素英.
从非宾格动词现象看语义与句法结构之间的关系[J]
.当代语言学,1999,1(1):30-43.
被引量:129
3
詹人凤.动结式短语的表述问题.中国语文,1989,(2).
4
Burzio, L. 1986. Italian syntax: A Government-Binding Approach. [M]. Reidel, Dordrecht.
5
Levin, B. & M. Rappaport. 1995. Unaccusativity: At the Syntax-Lexical Semantics Interface [M].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6
Perlmutter, D. 1978. Impersonal passives and the Unaccusative Hypothesis [J]. Berkeley Linguistics Society
7
UC Bcrkeley.4.Van Voorst, J. 1988. Event Structure [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8
李讷、石毓智,1999,汉语动补结构的发展与语法结构的嬗变[A],<中国语言学论丛>第二辑[C],黄正德主编.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9
李子云.补语的表述对象问题[J].中国语文,1990,(5).
10
朱德熙,1998,<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
共引文献
99
1
宋文辉.
现代汉语状态、程度补语结构中“得”的意义、性质与功能[J]
.世界汉语教学,2021,35(3):306-322.
被引量:5
2
张海天.
也谈汉语中的动结式[J]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2,38(4):16-20.
3
郑辉.
动词充当结果补语的功用——基于语义指向及表义功能的考察[J]
.汉字文化,2019,0(21):73-75.
4
罗天华.
汉语是作格语言吗?——作格格局是什么和不是什么[J]
.当代语言学,2021(1):114-129.
被引量:10
5
李福员.
“错+V”和“V+错”使用不平衡原因探究[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23,39(1):101-108.
6
周荐.
三字组合与词汇单位的确定[J]
.语言科学,2003,2(5):46-55.
被引量:12
7
孙书杰.
动结式研究述评[J]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4):86-88.
被引量:1
8
刘海燕.
结果补语是非问句的回答方式[J]
.语言文字应用,2006(S2):52-55.
被引量:2
9
薛玲玲.
VR复合词中R的语义指向性[J]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2):88-90.
被引量:1
10
张豫峰.
“得”字句研究述评[J]
.汉语学习,2000(2):23-28.
被引量:15
1
蒋冰清.
论英语的作格性和及物性[J]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9,26(3):117-119.
2
叶狂,潘海华.
逆动态的跨语言研究[J]
.现代外语,2012,35(3):221-229.
被引量:15
3
张小红.
视角与主语格分裂[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2):133-136.
4
李静波.
作格在类型和形式学派中的概念内涵差异[J]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9(4):93-97.
被引量:1
5
张伯江.
汉语句式的跨语言观——“把”字句与逆被动态关系商榷[J]
.语言科学,2014,13(6):587-600.
被引量:26
6
叶狂,潘海华.
把字句的跨语言视角[J]
.语言科学,2012,11(6):604-620.
被引量:26
7
王志军.
句式与词汇的互动——《及物性与作格性的词汇观》评介[J]
.外语与翻译,2005,12(4):59-62.
8
杨荣祥.
上古汉语结果自足动词的语义句法特征[J]
.语文研究,2017(1):11-17.
被引量:10
9
萧九根,田赟宗.
对及物分析和作格分析互补性的质疑[J]
.社会科学家,2006,21(5):189-192.
被引量:3
10
杨国文.
“把”字式和“被”字式成分语义角色的系统功能语法作格解释[J]
.当代语言学,2014,16(4):410-421.
被引量:5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