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急性脑梗死(acuteischemicstroke,AIS)作为一种致残率极高的神经系统疾病,及时的溶栓治疗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替奈普酶作为一种新型的溶栓药物,广泛应用于临床以恢复梗死区的血流,改善神经功能。本次评估其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并分析影响临床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本次调研目标,所有患者均接受了标准化的颅脑MRI检查以确认诊断。根据TOAST标准,患者被分为五种类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小动脉闭塞型(SAA)、心源性栓塞型(CE)、隐源性(SOE)及不明原因型(SUE)。治疗过程中,所有患者均接受替奈普酶溶栓治疗。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通过改良Rankin量表(mRS)进行评估。治疗后,患者按照转归情况分为三组:有效组、无效组及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组(END),对小组各指标差异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治疗后,溶栓治疗在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和心源性栓塞型(CE)患者中显示出显著的疗效,且这两类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显著高于其他类型的患者。与之相比,SAA和SOE类型的患者在溶栓治疗后,往往出现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风险较高(P<0.05)。结论 替奈普酶溶栓治疗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疗效存在明显的类型依赖性。LAA和CE类型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较为显著,溶栓治疗的有效率较高,临床预后良好;而SAA和SOE类型患者则更容易出现早期神经功能恶化,预后相对较差。溶栓治疗虽然能够在短期内缓解梗死区的血流,但在小动脉闭塞型和隐源性脑梗死患者中,血管的再通与恢复常受到微血管病变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治疗效果不如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及心源性栓塞型患者显著。因此,临床治疗应考虑患者的脑梗死类型,特别是对SAA和SOE类型患者,应更加谨慎,并在溶栓治疗的基础上,结合其他治疗手段如抗血小板药物或血管扩张剂,以期减少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风险。
基金
沧州市市级科技计划自筹经费,替奈普酶溶栓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后不同临床转归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23244102260)。
作者简介
王钊(1983—),男,汉族,本科,河北沧州人,研究方向为神经内科临床;通讯作者:吕红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