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造林对土壤碳储量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指出了森林生态系统作为整个碳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贮存了陆地生态系统中大部分的有机碳,同时作为全球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研究就越来越重要。分析了中国森林植被情况,国内外森林植被碳储量研究进展以及森林植被固碳功能,同时提出了未来碳储量研究趋势。
作者
孙鹏鹤
宋冰
董福刚
机构地区
铁岭市林业局
出处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科研》
2015年第6期00093-00093,95,共2页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量储量
气候
人类活动
分类号
S718.5 [农业科学—林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26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17
同被引文献
26
1
邓坤枚,罗天祥,张林,王学云,李长会.
云南松林的根系生物量及其分布规律的研究[J]
.应用生态学报,2005,16(1):21-24.
被引量:35
2
史军,刘纪远,高志强,崔林丽.
造林对土壤碳储量影响的研究[J]
.生态学杂志,2005,24(4):410-416.
被引量:60
3
张小全,李怒云,武曙红.
中国实施清洁发展机制造林和再造林项目的可行性和潜力[J]
.林业科学,2005,41(5):139-143.
被引量:40
4
黄宇,冯宗炜,汪思龙,冯兆忠,张红星,徐永荣.
杉木、火力楠纯林及其混交林生态系统C、N贮量[J]
.生态学报,2005,25(12):3146-3154.
被引量:114
5
GUO Jian-Fen,YANG Yu-Sheng,CHEN Guang-Shui,XIE Jin-Sheng,LIN Peng.
Soil C and N Pools in Chinese Fir and Evergreen Broadleaf Forests and their Changes with Slash Burning in Mid-Subtropical China[J]
.Pedosphere,2006,16(1):56-63.
被引量:18
6
李铁华,项文化,徐国祯,喻勋林,罗中太,杨万里.
封山育林对林木生长的影响及其生态效益分析[J]
.中南林学院学报,2005,25(5):28-32.
被引量:28
7
郑顺安,常庆瑞.
黄土高原不同类型人工林对土壤肥力的影响[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4(2):119-123.
被引量:32
8
武曙红,张小全,李俊清.
CDM造林或再造林项目的基线问题[J]
.林业科学,2006,42(4):112-116.
被引量:31
9
常宗强,冯起,司建华,李建林,苏永红.
祁连山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碳贮量和碳通量[J]
.生态学杂志,2008,27(5):681-688.
被引量:49
10
龚伟,胡庭兴,王景燕,宫渊波,冉华.
川南天然常绿阔叶林人工更新后土壤碳库与肥力的变化[J]
.生态学报,2008,28(6):2536-2545.
被引量:50
引证文献
1
1
徐英明,虞依娜,李鑫,李昊,何明威,林森.
南亚热带不同造林模式碳汇林土壤碳积累与碳汇功能[J]
.生态学报,2019,39(1):355-362.
被引量:17
二级引证文献
17
1
张开福.
世界银行贷款湖南森林恢复和发展项目基线碳汇研究[J]
.湖南林业科技,2020,47(2):105-109.
被引量:2
2
曹凤鸣,徐毓泽,曾玉祥,刘超,刘海石.
碳汇造林技术实证研究——以郴州碳汇林基地工程为例[J]
.绿色科技,2020(17):133-135.
被引量:2
3
朱晓武,吴悦宏,纪燕玲,肖泽鑫,柳泽鑫.
不同树种配置模式对碳汇造林初期土壤碳变化的影响[J]
.江苏林业科技,2021,48(1):21-25.
被引量:7
4
程分生,尤龙辉,叶功富,游惠明,聂森,林文泉.
亚热带红壤侵蚀区马尾松不同套种模式生态系统碳平衡[J]
.应用生态学报,2021,32(4):1163-1174.
被引量:8
5
顾韩,施芋宇,刁洁,刘畅.
哈尔滨丁香公园4种典型人工绿地群落碳密度研究[J]
.环境科学研究,2021,34(6):1417-1424.
被引量:12
6
杨佳伟,王晓荣,胡兴宜,刘学全,庞宏东,付甜,周玉芳.
湖北省碳汇林营造关键技术[J]
.湖北林业科技,2022,51(5):67-72.
7
杨倩,朱大运,陈静,陈海.
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团聚体和有机碳储量的影响[J]
.森林与环境学报,2022,42(6):631-639.
被引量:13
8
王薇菡,虞依娜,谢嘉淇,林泽生,李乔妹,叶有华.
中国南亚热带不同造林模式碳汇林土壤碳、氮、磷的积累及化学计量特征[J]
.生态学报,2023,43(5):1793-1803.
被引量:20
9
刘晓曼,王超,高吉喜,袁静芳,黄艳,王斌,彭阳.
服务双碳目标的中国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增汇途径[J]
.生态学报,2023,43(14):5662-5673.
被引量:25
10
成雅君,韩红英,任士福.
不同造林模式土壤碳汇及固碳因子[J]
.河北林业科技,2023(2):59-63.
被引量:1
1
尤仲杰.
不同放养密度对泥螺生长的影响[J]
.水产科学,2007,26(2):103-105.
被引量:5
2
赵亚男,王勉,文毅,徐标.
森林植被碳储量研究综述[J]
.绿色科技,2012,14(11):193-195.
3
林学[J]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2005,11(16):21-22.
4
张敬敏,桑茂鹏,刘春生,邢尚军.
不同水分下腐殖酸对杨树生长和土壤肥力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2013,29(31):64-68.
被引量:10
5
李水兰.
封山育林对几种林分生物量与碳储量的影响[J]
.现代园艺,2017,40(6):174-175.
6
何亚平,费世民,蒋俊明,陈秀明,余英,唐森强,朱维双.
长宁毛竹和苦竹有机碳空间分布格局[J]
.四川林业科技,2007,28(5):10-14.
被引量:15
7
刘彦青.
发挥森林固碳功能 减缓全球气候变暖[J]
.中国林业,2011(20):55-55.
被引量:2
8
高树琴,赵霞,方精云.
我国草地的固碳功能[J]
.中国工程科学,2016,18(1):73-79.
被引量:19
9
陈永昌.
大力开发森林碳汇经济的战略思考[J]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1,24(2):1-3.
被引量:2
10
徐光青.
草原退化状态下增强草原碳汇功能的分析[J]
.当代畜牧,2013,42(7Z):23-24.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科研
2015年 第6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