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物质的“文化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属性 被引量:3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人类学视角上的文化是一个人类共同体所共享且遵循的意义系统。从这个意义上看,文化都是非物质的。然而,人们在传承文化的时候,往往需要物质来呈现文化的象征意义。因此,文化通过“物质化”而存在,物质通过“文化化”而成为人们所遵从的非物质文化的承载物。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质,在于保护“物质化”的文化和“文化化”的物质。文化没有“物质化”,就没有了依附和呈现文化的基础;物质没有“文化化”也就仅仅是物质,不能进入社会生活中,不能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者 巫达
机构地区 中央民族大学
出处 《贵州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87-94,共8页 Guizhou Social Sciences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专项项目“马克思主义人类学中国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体系研究”(20VMZ002)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人类学的理论创新和意识形态建设研究”(19AZD027)
作者简介 巫达,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中央民族大学国家安全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人类学、族群人类学、语言人类学、西南民族、彝族研究。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

二级参考文献7

  • 1Levi-Strauss,Claude. The culinarytriangle[J]. Partisan Review .1966, 33.
  • 2Douglas, Mary. Purity and Danger [M]. London: Routledge. ,1996.
  • 3Harris, Marvin. Good to East: Riddles of Food and Culture Prospect Hights [ M].Illisois : Wareland. 1998.
  • 4Appadurai, Arjun. How to make a national cuisine: cookbooksin contemporary India.Comparative Study of Society and History[M]. The Social Li fte of Things:Commodities inCultural Perspective.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1986.
  • 5Bourdier,Pierre. Distinction :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ment of Taste [A].(translated by Richard Nice). London: Routledge &K. Paul, 1997.
  • 6Watson,James L. Ed. Golden Arches East :McDonalds in East Asia [M]. Stanford, C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 7Ohnuke - Tierney Emiko. Rice as Self: Japanese Identities through Time [M].Princeton, N. 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3.

共引文献27

同被引文献37

引证文献3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