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人类学视角上的文化是一个人类共同体所共享且遵循的意义系统。从这个意义上看,文化都是非物质的。然而,人们在传承文化的时候,往往需要物质来呈现文化的象征意义。因此,文化通过“物质化”而存在,物质通过“文化化”而成为人们所遵从的非物质文化的承载物。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质,在于保护“物质化”的文化和“文化化”的物质。文化没有“物质化”,就没有了依附和呈现文化的基础;物质没有“文化化”也就仅仅是物质,不能进入社会生活中,不能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出处
《贵州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87-94,共8页
Guizhou Social Sciences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专项项目“马克思主义人类学中国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体系研究”(20VMZ002)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人类学的理论创新和意识形态建设研究”(19AZD027)
作者简介
巫达,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中央民族大学国家安全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人类学、族群人类学、语言人类学、西南民族、彝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