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战后以降,日本的国际形象主要由西方的理论框架与学术话语所建构。核心的三种西学建构路径及其特征是:一、文化论范式,战后初期由《菊与刀》所开创,致力发掘"日本性",具有去情境化的本质色彩;二、语言论范式,以1960—1980年代法国结构—后结构主义为代表,将日本视作反思西方中心主义的契机,对日本历史文化的把握较显欠缺;三、文明论范式,尤指冷战结束后从文明史高度重审日式现代性的倾向,相对忽略现代日本走上西化道路的历史隐暗面。重构日本形象的潜在可能蕴于反思日、西现代学术的西化倾向,探索融"文字—文化—文明"为一体的"汉字圈"视野与理论创造。
出处
《东方丛刊》
2019年第2期99-114,共16页
The Journal of Multicultural Studies of the Orient
基金
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课题“大正日本美学事件研究”[留金发(2018)3101号]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柏奕旻,北京师范大学—东京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日本美学与思想、比较诗学、文化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