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高等教育一直被视为消除贫困的可持续途径。中国贫困农村大学生主要从两个维度的政策渠道获得资助:通过学校资助系统发放的各类学生资助,如国家助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国家助学贷款等;通过扶贫政策对贫困学生家庭的资助,如最低生活保障与精准扶贫政策。同时,社会上的爱心人士和贫困农村大学生的亲属与朋友也为他们的入学提供了各类物质与非物质援助。截至2019年,已有四千多万人次的贫困学生通过资助成功进入大学。本研究运用质性研究方法,对上海S大学的六名贫困农村大学生进行深度访谈,探讨政府、社会和宗族与朋友的资助对贫困农村大学生在学业发展上的起点、过程和结果三重公平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针对贫困农村大学生的个人资助更能帮助他们在学业上正向发展;第二,来自政府及学校层面的资助能更有效地帮助贫困农村大学生在学业上正向发展;第三,现今三个层面(政府及学校、宗族及朋友和社会捐助)和两个维度(对学生个人的资助和对学生家庭的资助)的资助制度,基本实现了贫困农村大学生的学业发展的起点公平和过程公平,但是学业发展的结果仍不够公平。因此,政府应在学生资助上承担更多的责任。对于因家庭背景导致的机会与能力的不足,政府和大学需要提供更多非物质的援助,如课外辅导和与大型企业的合作实习计划,让贫困农村大学生在其学业发展上拥有充足的选择自由。
出处
《都市社会工作研究》
2021年第2期145-166,共22页
Research on Urban Social Work
作者简介
范舒云,中国香港科技大学公共政策专业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扶贫政策、青少年政策和社会福利政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