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清官"与"循吏"都是传统社会对官员的正面塑造,但两者在话语主体上却存在本质差异,"循吏"是官僚系统内部的评价话语,而"清官"则是民间对官员自下而上的期待。小说《施公案》是研究清代"清官"形象的理想材料,在这部小说中,人们对"清官"的脸谱进行了丰富想象,他不仅断案如神,是家长式的守护人,而且拥有绿林好汉般的侠义情怀。不过,完美脸谱的背后,却有着深刻的价值冲突,司法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以及对程序正义的漠不关心,最终使得人们对"清官"的期待沦为天马行空的幻想。
出处
《法律史评论》
2020年第2期73-86,共14页
Legal History Review
作者简介
奚海林,南京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