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本土性”抑或“混杂性”——中国戏剧的马来亚“本土化”研究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1945—1959年为马来亚地区的“反殖时期”。在这一时期,马来亚华人社群的反殖声浪水涨船高,对本土事务的干预意识也逐渐增强,相应地,马来亚华文戏剧活动开始强调本土戏剧的创作、本土人情的描绘,并重视戏剧与本土实践的结合。在此背景下,“南渡”马来亚的中国戏剧也经历了一番“本土化”的修改、加工,最终以“中国性”与“本土性”的混杂姿态出现于当地华人社群中。其中,《上海屋檐下》《家》《阿Q正传》是最突出的案例。而通过检视中国戏剧的马来亚“本土化”历程,除了可以看出影响“发送者”与“接收者”的互动往来,还可以探测出所谓的“本土性”毋宁说是一种融合了“中国性”与“本土性”的“混杂性”。
出处 《华文文学评论》 2022年第1期216-228,共13页 Review of World Chinese Literature
作者简介 胡星灿,文学博士,中山大学中文系(珠海)副研究员;聂麒冰,中山大学中文系(珠海)硕士研究生。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3

二级参考文献55

  • 1南治国.旅行的阿Q——新马华文文学中的阿Q形象谈[J].华文文学,2003(1):42-49. 被引量:9
  • 2弗雷德里克.杰姆逊,张京媛.处于跨国资本主义时代中的第三世界文学[J].当代电影,1989(6):47-59. 被引量:276
  • 3康德.《对这个问题的一个回答:什么是启蒙?》.载詹姆斯·施密特编.《启蒙运动与现代性18世纪与20世纪的对话》,徐向东,卢华萍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61-66页.
  • 4鲁迅.《<阿Q正传>的成因》,《鲁迅全集》第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98页,第397-398页.
  • 5鲁迅.《<呐喊>自序》,《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40页.
  • 6仲密(周作人).《阿Q正传》,《晨报副刊》,1922年3月19日.
  • 7陈涌.论鲁迅小说的现实主义.人民文学,1954,(11).
  • 8鲁迅.《华盖集·忽然想到之十》..《鲁迅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96页.
  • 9鲁迅.《华盖集·忽然想到之十一》..《鲁迅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102页.
  • 10约翰·亚当·贝克.《启蒙导致革命吗?》.詹姆斯·施密特编;徐向东、卢华萍译.《启蒙运动与现代性:18世纪与20世纪的对话》.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34页.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