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从20世纪20年代末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中国知识界对日趋紧张的国际局势保持着持续的关切和思考。在他们的预判中,源于国际政治日益错综复杂的矛盾,第二次世界大战不可避免,时间大致在30年代中期到40年代初期,燃点则最有可能在欧洲。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具有多面性的特征,既含有帝国主义间掠夺性的一面,也存有和平阵线反对法西斯主义侵略阵线,争取民族独立的另一面,是非正义与正义的统一。他们还认为战争的爆发之于中国是危机与转机并存,如果应对得当,将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契机,为此他们建议国家以备战为中心,从经济、军事、教育、政治和外交等方面加以改造。中国知识界于特殊情势下生成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意象与随后爆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历程高度契合,做出的一些判断在今天依然有很大的前瞻性,对于我们今天第二次世界大战记忆完整图景的构筑有着相应的价值。
出处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研究》
2020年第2期154-176,共23页
Journal of Modern International History Studies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东南亚国家二战历史记忆建构研究”(项目编号:19BSS043)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朱大伟,历史学博士,赣南师范大学新加坡研究中心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与记忆、新加坡非传统安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