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门源6.4级地震后较大余震的试报与固体潮触发地震的初步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本文分析了固体潮对地震的触发作用,认为我国大多数中强以上地震与固体潮有相关性。通过对任意选择的几十例地震分析,发现这些地震的发震时刻往往处于倾斜固体潮理论值的峰值段上,其中单发性地震、原地重复性地震、逼近地震与主震以及大震后强余震在发震时间上与各自的倾斜固体潮背景都有密切关系,有一定的规律性及统计意义。用本方法对1986年8月26日门源6.4级地震后较大余震进行试报,效果很好。由于固体潮汐是地球上最大的周期性应变,所以成为触发地震的一个极可能因素。在地震孕育过程中,地壳介质的变迁,可能引起地面倾斜变化,形成前兆,另一方面,固体潮同样能引起地面倾斜等变化,两者具有相同数量级。我国大陆地震多为浅源水平扭动为主,地倾斜固体潮是日月引力对地球起潮力水平方向的分量,因而与这类地震关系密切,当潮力最大倾斜方向与发震断层错动方向一致时,潮汐力和断层错动力相迭加,就容易触发地震。我们对1966年以来我国大陆发生的9次强震及其最大余震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最大余震的发震时刻往往与主震发震时刻的倾斜固体潮背景相同,其概率为60%,这说明在强震发生后,大量没有释放完的能量还会.使发震断层继续活动,当处于和主震一致的倾斜固体潮背景时,就很有可能在相同条件下再次发生地震,其它40%的强余震与主震发生时刻的倾斜固体潮背景不同,倾向相反,这似乎反映了在主震发生后,发震断层的错动有迥返现象。依据最大强余震发震时刻与主震的关系,我们在门源6.4级地震发生后的第二天,试报在9月27日21点,28日21-22点可能会发生较大余震各一次,实际上于8月27日21点15分发生一次3.8级余震,这是当天103次小余震活动中最大的一次,8月28日20点58分发生一次4.0级余震,也是当天44次余震中最大的一次。从后来的震源机制解可以看出,门源6.4级地震节面之一走面NE,倾向SE,而我们的结果是这次地震处于当地倾斜固体潮理论值NS分量S倾幅度最大,EW分量E倾幅度次峰值上,这与发震断层错动方向一致,证实这次地震确实受到潮汐力触发作用,并且最后两天中的二次强余震与主震具有相同的倾斜固体潮背景。大震发生后的强余震往往有比主震更为严重的破坏,因此及时地预报强余震发生时间是极关重要的,本方法将为综合预报大震和中强震以及其强余震提供一条较为可靠的判据。
作者 王薇
机构地区 兰州地震研究所
出处 《内陆地震》 1987年第4期460-460,共1页 Inland Earthquake
  • 相关文献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