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学者稻作东传日本研究评述
被引量:
1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对于稻作东传日本的研究,前辈学者做了许多开创性、基础性的工作。安志敏、游修龄、游汝杰、王金林、尹绍亭和杨庭硕这6位前辈学者可以作为这70年的代表。前辈学者关注的重点是稻作的起源与东传。继承前辈学术的研究成果,加强对日本稻作文化本身的研究,将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作者
李国栋
机构地区
浙江工商大学东方语言文化学院
出处
《南开日本研究》
2019年第1期231-243,共13页
Nankai Japan Studies
关键词
安志敏
游修龄
游汝杰
王金林
尹绍亭
杨庭硕
分类号
S511-09 [农业科学—作物学]
作者简介
李国栋,浙江工商大学东方语言文化学院特聘教授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38
参考文献
9
共引文献
135
同被引文献
14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3
参考文献
9
1
尹绍亭.
云南农耕低湿地水稻起源考[J]
.中国农史,1987,6(2):52-62.
被引量:4
2
游汝杰.
从语言地理学和历史语言学试论亚洲栽培稻的起源和传布[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7(3):6-17.
被引量:50
3
安志敏.
中国古代的石刀[J]
.考古学报,1955(2):27-51.
被引量:40
4
李国栋.
DNA揭秘的稻作密码——释读《DNA讲述的稻作文明》与《稻的文明》[J]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4,6(1):8-11.
被引量:3
5
毛昭晰.
先秦时代中国江南和朝鲜半岛海上交通初探[J]
.东方博物,2004(1):8-17.
被引量:9
6
尹绍亭.
中日稻作起源研究回顾[J]
.思想战线,2004,30(2):94-97.
被引量:7
7
杨庭硕,张颖洁.
探讨稻作文化起源亟待澄清的四大难题[J]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5,7(1):13-20.
被引量:8
8
罗二虎.
中日古代稻作文化──以汉代和弥生时代为中心(续)[J]
.农业考古,2001(3):50-77.
被引量:3
9
安志敏.
中国稻作文化的起源和东传[J]
.文物,1999(2):63-70.
被引量:24
二级参考文献
38
1
徐鹏章.
四川成都凤凰山出土的西汉炭化水稻及有关遗物[J]
.农业考古,1998(3):105-109.
被引量:6
2
郭清华.
勉县出土稻田养鱼模型[J]
.农业考古,1986(1):252-253.
被引量:10
3
李洪甫.
连云港地区农业考古概述[J]
.农业考古,1985(2):96-107.
被引量:28
4
云翔.
齿刃铜镰初论[J]
.考古,1985(3):257-266.
被引量:9
5
邓伯清.
四川牧马山灌溉渠古墓清理简报[J]
.考古,1959(8):419-429.
被引量:29
6
罗敦静.
湖南耒阳东汉墓清理简报[J]
.考古,1956(4):21-31.
被引量:3
7
刘志远.
考古材料所见汉代的四川农业[J]
.文物,1979(12):61-69.
被引量:27
8
沈作霖.
绍兴出土的春秋战国文物[J]
.考古,1979(5):479-480.
被引量:24
9
广西梧州市近年来出土的一批汉代文物[J]
.文物,1977(2):70-71.
被引量:18
10
浙江河姆渡遗址第二期发掘的主要收获[J]
.文物,1980(5):1-15.
被引量:186
共引文献
135
1
龙丹,卢一舟.
基于CiteSpace的中国境内侗台语研究可视化分析[J]
.语言历史论丛,2022(2):118-134.
被引量:1
2
孙明.
马鞍形刀的南传与宁乡出土商代青铜礼器的来源[J]
.湖南省博物馆馆刊,2019(1):231-236.
被引量:1
3
覃乃昌.
“那”文化圈论[J]
.广西民族研究,1999(4):40-47.
被引量:59
4
李锦芳.
中国稻作起源问题的语言学新证[J]
.民族语文,1999(3):35-41.
被引量:7
5
杨玉.
试论少数民族在中外科技交流中的桥梁作用[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12(2):3-14.
被引量:3
6
段渝.
蜀史二题[J]
.中华文化论坛,2009(S2):167-169.
被引量:1
7
安志敏.
甘肃山丹四壩滩新石器时代遗址[J]
.考古学报,1959(3):7-16.
被引量:17
8
饶惠元.
清江遗址的文化分析[J]
.考古学报,1959(3):37-51.
被引量:9
9
佟柱臣.
吉林西团山石棺墓发掘报告[J]
.考古学报,1964(1):29-49.
被引量:26
10
杨锡璋.
仰韶文化后冈类型和大司空村类型的相对年代[J]
.考古,1977(4):242-246.
被引量:7
同被引文献
14
1
赵维平.
越南宫廷乐采访录[J]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995(4):34-36.
被引量:4
2
王小盾,孙晓晖.
唐代乐部研究[J]
.国学研究,2004,36(14):115-183.
被引量:4
3
王小盾.
中国音乐学史上的“乐”“音”“声”三分[J]
.中国学术,2001,3(3):55-73.
被引量:32
4
王小盾.
朝鲜半岛《步虚子》的中国起源[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8(4):71-81.
被引量:10
5
王小盾.
域外汉文音乐文献述要(中)——日本篇[J]
.中国音乐学,2012(3):50-61.
被引量:9
6
王小盾.
高丽俗乐的中国渊源[J]
.中国社会科学,2012(7):141-162.
被引量:8
7
王尉冰.
花郎道与花郎制度有关问题研究概述[J]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5(5):27-29.
被引量:1
8
张娇,王小盾.
论日本音乐文献中的古乐书[J]
.文艺研究,2019(1):97-108.
被引量:5
9
杨春宇,王媛.
扬雄《方言》所见的幽燕方言[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8(6):837-845.
被引量:5
10
孙晓岗.
论河西与高句丽壁画墓的关系[J]
.艺术探索,2015,30(5):37-43.
被引量:2
引证文献
1
1
王小盾.
汉文化视野中的东亚和东南亚音乐[J]
.音乐研究,2021(2):46-64.
被引量:3
二级引证文献
3
1
自琪辰,罗文青.
域外革命文化视阈下越南红歌初探[J]
.红河学院学报,2023,21(2):20-24.
2
赵书峰,赵飞.
海外音乐民族志研究刍议[J]
.民族艺术研究,2024,37(1):132-138.
被引量:4
3
张容榕,魏琳琳.
近十年东亚地区音乐文化研究态势分析[J]
.音乐生活,2025(6):27-30.
1
贺予飞.
金林的桉树[J]
.诗刊,2020,0(9):17-17.
2
冯晓玲.
脱贫从“头”开始[J]
.当代兵团,2020,0(7):27-27.
3
郑智维.
社区民警抗疫琐碎事[J]
.民生周刊,2020,0(8):30-31.
4
无.
抗疫护渔,华扬有责——我们一直在努力[J]
.当代水产,2020,45(3):61-61.
南开日本研究
2019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