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语言与图像:“图像修辞”的生成 被引量:1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罗兰·巴尔特正式提出“图像修辞”概念,以探究图像符号系统的意指原理。巴尔特发现,图像与文学文本一样,也是一种“涵指系统”,“图像修辞”的产生正是由于图像的“涵指系统”发生作用。在巴尔特那里,“图像修辞”指图像能被感知且具有明确内涵所指的能指形式,以及图像意指过程中所使用的修辞格。然而,西方模仿论将“图像”等同于“再现”的观点极大地混乱了“图像修辞”的含义和使用,“图像修辞”被替换为“图像化的修辞”或“图像再现的修辞”。在这种背景下,巴尔特有意避开“图像再现”对“图像修辞”的影响,借助语言符号理论以构建图像修辞学的理论话语。“图像修辞”概念之所以在现代美学语境中生成,是因为其中所暗含的语言与形象的辩证关系发生了变化。
机构地区 扬州大学文学院
出处 《外国美学》 2023年第1期292-301,共10页 International Aesthetics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2

二级参考文献20

  • 1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第37-40页.
  • 2钱锺书.《读<拉奥孔>》,钱锺书.《七缀集》,三联书店,2002年,第45页.
  • 3亚历山大·尼哈马斯.《尼采:作为文学的生命》(哈佛大学出版社,1985),第100页.
  • 4艾瑞斯·梅朵.《火与太阳:柏拉图为何驱逐艺术家》.牛津,牛津大学出版社,1977.
  • 5吉勒·德勒兹.《意义的逻辑》巴黎,子夜出版社,1969.
  • 6塞斯·伯纳德特译.《柏拉图的<智者篇)》.芝加哥.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86,235-236c.
  • 7斯坦利·罗森.《柏拉图的<智者篇>:原型与图像的戏剧》.纽黑文,耶鲁大学出版社,1983.
  • 8安东尼·卡斯卡蒂.《现代性的主体》.剑桥,剑桥大学出版社,1992.
  • 9黑格尔.《现象学》.第42—46页.
  • 10A.V.米勒翻译.《精神现象学》.第24页.牛津,牛津大学出版社,1977.

共引文献64

引证文献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