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达达主义艺术家雨果·巴尔提出"声音诗"的概念时,旨在强调声音自身的物性,抛却意义的枷锁。声音诗创作的定位和诉求经历了多次变化:从最初表达文艺革命观的武器,到以新技术为风向标的创作,再到强调多维感官沉浸及交互界面的搭建。信息时代的声音诗仍在自发对抗着商业和精英文化,但这种对抗是零散、随机、温和的,技术将声音革命逐渐弱化为对抗性的实验游戏。
出处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
CSSCI
2021年第2期123-130,共8页
New Perspectives on World Literature
作者简介
张洪亮,博士,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文化所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电子文学,文化研究。近期发表的论文有《卡波蒂“黑夜小说”中的城市与压抑》(载《外国语文》2020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