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发现“二十世纪之宪法”——以20世纪20年代前期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8

Discovering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An Examination Focusing on the Early 1920s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汉语中"二十世纪宪法"或"二十世纪之宪法"之表述,以及相应的以时代精神对宪法进行分类的方法,集中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前期,是国际体系和制宪议程剧变带来的直接产物。"第一次世界大战"彻底摧毁了1814—1815年维也纳会议奠定的维也纳体系,并使得19世纪"文明等级论"主导的"普遍历史"观念发生深刻的转型,欧洲的宪法讨论议程发生根本性的重组。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国内制宪热潮的背景下,以梁启超、张君劢、林长民等"研究系"人士为代表,部分中国法政人士大力推动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制宪新趋势的介绍和阐释,将战后一系列新宪法命名为"二十世纪之宪法",并由此对晚清民初的制宪作出新的评价。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是晚清与民初制宪讨论的重要参照对象,尽管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其《魏玛宪法》仍然成为20世纪20年代前期中国制宪更具主导性的借鉴对象。部分中国法政精英借鉴两部德国宪法的不同理由,体现了中国语境中"二十世纪之宪法"与"十九世纪之宪法"在问题意识上的基本分野,有助于今人理解推动"二十世纪之宪法"观念的历史动力。
作者 章永乐
出处 《清华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92-113,共22页 Tsinghua University Law Journal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国际体系与国际法视野下的中国宪法变革路径研究”(18BFX03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章永乐,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宪法与行政法研究中心研究员,法学博士。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2

二级参考文献44

  • 1洛克.《政府论》下篇.叶启芳,瞿菊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第36页.
  • 2张灏.《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90-1907)》.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
  • 3张君劢.《德国新共和宪法评》,《宪政之道》,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55、257、257、261、262、265、268、265、268、268、268-269、266、266-267、283-284页.
  • 4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
  • 5康拉德·黑塞.《联邦德国宪法纲要》,李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231页.
  • 6理查德·A.艾珀斯坦.《征收--私人财产和征用权》,李昊,刘刚,翟小波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16--157页.
  • 7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关于法律和民主法治国的商谈理论》,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第379、634页.
  • 8K.茨威格特,H.克茨.《比较法总论》,潘汉典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4-5页.
  • 9尼科洛·马基雅维里.《君主论》,潘汉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
  • 10吴经熊:《新民法和民族主义》,载吴经熊:《法律哲学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72—173页.

共引文献20

同被引文献146

引证文献8

二级引证文献52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