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量化运动性疲劳(exercise-induced fatigue,EIF)前后运动员进行收腹起跳阶段中的下肢肌肉协同特征,揭示EIF对运动员收腹起跳阶段下肢肌肉协同特征的影响。方法比较10名田径专项班的二级男性运动员EIF干预前后收腹起跳阶段的下肢表面肌电数据,分析EIF前后肌肉协同结构,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的方法比较前后协同参数的差异。结果EIF前后均提取出2个协同元,且存在肌肉协同结构的交替激活。EIF后,协同元2的激活程度显著下降,协同元1无显著变化。EIF后协同元1的股直肌贡献度显著增加(P<0.05),半腱肌贡献度显著降低(P<0.05)。结论在收腹起跳任务期间,EIF干预前后均提取了两种协同结构。随着EIF的干预,协同元数量并没有改变,但是各肌肉协同元的激活程度下降,且各协同结构内肌肉贡献度发生变化,起到吸收地面反作用力作用的股直肌贡献增加。提示股直肌存在拉伤风险,应加强预防股直肌损伤。同时揭示了尽管EIF引起了协同结构的变化,但中枢神经系统控制下的肌肉协同工作的基本模式仍然会保持。
出处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462-462,共1页
Journal of Medical Biomechanics
基金
2019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19YJC890030
2022年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22YTB009
作者简介
马运超,E-mail:myc@b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