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印度早期佛像背光形成及其三次东传 被引量:1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印度早期佛像背光形成与东传分为三个阶段:阶段一,希腊式头光兴起(公元1世纪)。其在印度产生影响后,转而进入中国长江流域。阶段二,犍陀罗式背光形成(2-3世纪),并传播至秣菟罗、中国新疆、河西走廊以及内地。阶段三,笈多式背光形成(4-6世纪)。其影响同期印度石窟佛像背光同时,对印度其他宗教造像也有影响,并传播至山东青州、河北邺城等地,最终形成中国式背光。
作者 李婧
出处 《中国美术研究》 2022年第2期79-87,共9页 Research of Chinese Fine Arts
基金 华东师范大学2021年“优秀博士生学术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丝路传艺:中国2-7世纪佛教造像外来工艺中国化研究》(YBNLTS2021-010)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李婧(1991—),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佛教美术。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

二级参考文献11

  • 1海因里希·齐默尔(Heinrich Zimmer) .The art of Indian Asia: its mythology and transformations[M].Pantheon Books, New York, 1955 : 62.
  • 2海因里希·齐默尔(Heinrich Zimmer) . Myths and Symbols in India art and civilization[M].USA, 1992 : 62--65.
  • 3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电子佛典系列光盘(2010)[EB].ZW05,no.46,P.54,&24-P.55,a7.
  • 4CBETA, T03, no. 187, p. 601, b15-2;3.
  • 5富歇(Foucher),《犍陀罗的希腊佛教艺术》(L' artgreco-bouddhique du Gandhara) , E. Leroux, 1922, I, p. 42.
  • 6库马拉斯瓦米(Ananda Coomaraswamy), The Indian Origin of the Buddha Imag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Vol. 46 (1926), pp. 165-170.
  • 7Vogel, Indian Serpent, Asian Bducational Services, 1926; Misra, Yaksa Chit and Iconography, New Delhi, 1981, pp. 90.
  • 8西晋竺法护译.《方广大庄严经》.
  • 9《印度秣菟罗雕刻展·特展图录》,东京博物馆,2002,图8.
  • 10Buddha, The Spread of Buddhist Art in Asia,东武美术馆,NHK,1998,图10.

共引文献2

同被引文献27

引证文献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