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扶贫题材电影民俗文化书写的三重向度 被引量:1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扶贫题材电影作为反映当下新农村建设与新农民形象的一种新主流电影,民俗文化在主题形塑与影像生产中彰显独特叙事景观。该类型电影以现代化与城市化为文化语境诠释乡村发展与文化记忆的重构问题,使得乡愁表达及其再生产成为影片主题建构的重要维度。该类型电影通过扶贫攻坚视域下乡村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的传承与改造,展现了民俗文化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具体路径,呈现了扶贫视域下民俗自身的保存与沿革,表现了民俗传统对乡民家园体验与身份认同的生产与重塑。同时,女性主义视域下扶贫影像空间的开拓也构成此类电影又一值得关注的审美向度。扶贫题材电影中的民俗叙事既是中国传统文化再生产与中国形象再建构的价值基石,也是驱动该类型电影更好地展现中国风采、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手段。
作者 黄大军
出处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68-74,共7页 Journal of Yunnan Arts University
基金 黑龙江省省属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科研项目“新时代精准扶贫文学研究”(项目编号:1354ZD018) 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后现代空间理论的生态美学思想研究”(项目编号:20ZWE239) 牡丹江师范学院校级项目研究生课程思政案例“文学批评学”(项目编号:KCSZAL-2022038)
作者简介 黄大军,博士,牡丹江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1

二级参考文献67

  • 1曾利君.中国现代散文化小说的两种个性化建构——沈从文、萧红散文化小说片论[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1(3):94-98. 被引量:6
  • 2黄会林,王宜文.新中国“十七年电影”美学探论[J].当代电影,1999(5):65-73. 被引量:60
  • 3[德]哈拉尔德·韦尔策.《社会记忆(代序)》,引自编哈拉尔德·韦尔策.《社会记忆:历史、回忆、传承》,季斌,王立群,白锡堃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页.
  • 4[德]哈拉尔德·韦尔策.《社会记忆:历史、回忆、传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5-77页.
  • 5盛襄子.湘西苗疆之设治及其现状[A]//贵州省民族研究所.民国年间苗族论文集[C]1983.
  • 6盛襄子.湖南之苗瑶[A]//贵州省民族研究所编.民国年间苗族论文集[c].1983:215.
  • 7孙家俭.湘西的苗人[A]//贵州省民族研究所.民国年间苗族论文集[c].1983:196.84-85.77.
  • 8[美] 南茜·弗雷泽著.正义的尺度--全球化世界中政治空间的再认识[M].欧阳英,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27、16.
  • 9尹旦萍.当代土家族婚姻变迁--以埃山村为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 10[芬兰]韦斯特·马克.人类婚姻史(第2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共引文献80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