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070年,苏辙提出了著名的“孟子何以行此”之问,目的在于反思汉唐以来治道兴衰,探究如何实现治世理想。时值王安石变法,苏辙之问中提及设官治民、立法设禁、以刑待之等语,实则指向如何推明儒家治道的问题。由苏辙之问追根溯源,先秦儒家原本就有导德齐礼与导政齐刑之论,后经荀子隆礼重法而变为法家重刑之治,两汉以降又逐步开启儒家治世理想的法制化进程,至唐终于定型。但汉代以来王霸杂用之治道,仍为导政齐刑。宋朝任法而治,王安石自上而下推行变法更加强化了导政齐刑的治国模式。苏辙则越过汉唐,直追先秦儒家治道,主张顺人情、复礼治,通过家训、族谱、乡约等新礼规范敦亲睦族、和合乡里。苏辙之说后被南宋士大夫所接受,他们身体力行改造基层社会,重建伦理秩序,践行宋代新礼治,从而深刻重构了南宋以降的基层社会礼法秩序。
出处
《原道》
2022年第2期111-121,共11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理学兴起与宋代司法传统的历史转型研究”(17BFX029)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王忠灿,许昌学院法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