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古典诗学“兴象”概念的生成及其内涵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首次提出“兴象”,这是孔颖达诠释《诗经》所提出的“兴必取象”引入诗学领域后衍生而来的新概念。继承“兴必取象”意在言外之精神,受“兴义”关涉政教人伦之影响,“兴象”重在情兴有余、反对轻艳,有助于诗歌形成情深趣远、格高调雅的艺术风格,成为盛唐诗的典型特征之一。本文通过追溯“兴必取象”重新审视“兴象”,揭示出“兴象”以《诗经》为精神内核、追求情理兼具的诗学批评取向。
作者 唐婷
出处 《中外文化与文论》 2022年第3期115-124,共10页 Cultural Studies and Literary Theory
作者简介 唐婷,文学博士,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助理研究员,成都大学文明互鉴与“一带一路”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7

二级参考文献166

  • 1李天道.“滋味”与“兴象”——《诗品》《河岳英灵集》沿革比较研究[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11(1):77-83. 被引量:5
  • 2许学夷.《诗源辩体》卷17,第177页.
  • 3胡应麟.《诗薮》内编卷1,第1页.
  • 4胡应麟.《诗薮》外编卷5,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213页.
  • 5胡应麟.《诗薮》内编卷5,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82页.
  • 6杨明.《古籍中“意象”语例之观察》,《汉唐文学辨思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402-439页.
  • 7傅璇琼编撰.《唐人选唐诗新编》,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172,142,107页.
  • 8徐鹏校点.《陈子昂集》卷1,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15页.
  • 9《全唐诗》卷560,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6501页.
  • 10杨维桢.《东维子文集》卷7,《四部丛刊》本,第5b-6a页.

共引文献49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