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姚兴劝道恒、道标罢道一事表明,当僧团、僧人成为政治的吸纳对象时,传统仕隐观念以及在这一观念影响下形成的隐士与权力的互动方式,深刻影响了权力对沙门在王道政治中之定位、沙门参与政治之态度、吸纳沙门参与政治之途径的理解。对于权力类比中国政治文化传统得出的判断,沙门的回应并非简单的"不仕",而是从经教出发,阐发了沙门理解中的"仕"以及"如何仕",并通过实际行动表达了这一崛起中的社会力量的诉求,向权力展示了自身的特质,不断刺激着权力脱离中国传统的视角与语境理解佛教。从东晋十六国末年佛教的实践来看,长安僧团不仅提供了一条不同于庐山僧团与北魏法果的道路,也在用实际行动丰富着道安"依国主"路径的内涵。
出处
《中国哲学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54-61,78,共9页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汉传佛教僧众社会生活史”(17ZDA233)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