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煤炭科学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作品数16900被引量79345H指数92
《煤炭科学技术》1973年创刊,是Scopus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收录期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中国地学...查看详情>>
  •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0253-2336
  •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11-2402/TD
  • 出版周期月刊
共找到16,90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短壁胶结充填开采房式遗留煤柱采场结构稳定性控制研究
1
作者 张云 张龙 +6 位作者 来兴平 曹胜根 杨彦斌 刘永孜 詹睿 白立丞 叶昊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57-372,共16页
房式开采遗留煤柱资源的呆滞和矿山固体废弃的排放严重制约着我国煤炭行业的绿色低碳转型升级。为此,以陕北矿区板定梁煤矿为工程背景,提出了一种"时序协同−煤柱置换"的短壁胶结充填采煤回收煤柱的工艺。首先基于极限强度理论... 房式开采遗留煤柱资源的呆滞和矿山固体废弃的排放严重制约着我国煤炭行业的绿色低碳转型升级。为此,以陕北矿区板定梁煤矿为工程背景,提出了一种"时序协同−煤柱置换"的短壁胶结充填采煤回收煤柱的工艺。首先基于极限强度理论,对房式开采遗留煤柱回收的安全应力进行核算;其次采用数值模拟研究自然垮落法管理顶板回收遗留煤柱过程中的失稳特征及顶板破断对采场稳定性的影响,建立短壁胶结充填采场力学模型,求解出确保直接顶不发生破断的临界充填体强度;最终开展力学试验分析胶结充填体的力学特性、破坏特征及微观特征,并结合实际工程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短壁胶结充填采煤设计方法。结果表明:板定梁煤矿遗留煤柱安全应力值为11.78 MPa,具备安全回收的条件;基于自然垮落法管理顶板回收遗留煤柱的应力、塑性区分布特征及顶板破断分析,发现在回收过程中可能会引发“多米诺”链式失稳效应,并伴随有顶板大面积破断;并进一步提出短壁胶结充填采煤技术置换遗留煤柱,计算得到采场直接顶不发生垮落的临界充填体强度为8.97 MPa;基于此,获取充填材料中煤矸石∶粉煤灰∶水泥∶水的最优配比为3∶3∶1∶1,该配比下矸石颗粒级配较优越,水化产物致密填充骨料间隙,有效减少了孔隙率,显著提升力学性能,可满足板定梁煤矿安全回收煤柱需求;并对试验回收区域的短壁胶结充填采煤工作面生产系统和关键参数进行了可行性设计,并提出确保充填效果的控制措施。研究成果为我国煤炭行业“资源回收−生态保护−固废利用”一体化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工程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壁胶结充填采煤 煤柱稳定性 弹性地基梁 房式开采 遗留煤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同步润滑高水基柱塞泵及其系统建模与特性研究
2
作者 姜浩 余浪 李永康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81-389,共9页
扩大高水基柱塞泵转速范围利于煤矿综采工作面供液系统的宽幅智能化调控。针对传统低压润滑条件下由关键摩擦副润滑不足导致的高水基柱塞泵转速受限问题,开发了一种基于阶梯形柱塞、满足高转速运行的高水基柱塞泵结构及其同步润滑方法... 扩大高水基柱塞泵转速范围利于煤矿综采工作面供液系统的宽幅智能化调控。针对传统低压润滑条件下由关键摩擦副润滑不足导致的高水基柱塞泵转速受限问题,开发了一种基于阶梯形柱塞、满足高转速运行的高水基柱塞泵结构及其同步润滑方法。为深入了解其系统特性与摩擦副同步润滑效果,构建基于AMESim/Simulink的系统联合仿真模型,对润滑腔与工作腔压力动态耦合、阀芯启闭特性,以及反映同步润滑条件下摩擦副润滑效果的滑靴副油膜特性开展研究。进一步,讨论泵转速对其影响。最后,通过样机试验测试高水基柱塞泵在高转速工况下的流量特性。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新型同步润滑方法可使柱塞泵润滑腔在柱塞排液阶段同步产生随转速升高而压力增大的润滑油。随着泵转速的增大,滑靴副膜厚下降,但静压作用时间延长会引起泄漏量增大。在500~2000 r/min转速范围内滑靴的油膜厚度介于8.1~17.5μm,满足流体润滑需求;试验结果表明:当转速为500 r/min和1500 r/min时,实测流量脉动小于数值计算结果,柱塞泵的模拟与试验平均输出流量偏差分别约为7.8%和8.1%,流量脉动随着转速增大而增大,新型高水基柱塞泵可满足高速工况运转需求;同时,相对于柱塞运动,柱塞工作腔与润滑腔压力的建立,以及吸、排液阀的启闭均会产生滞后,且随着泵转速的增加更为明显,从而影响系统容积效率与流量脉动率。研究结果验证了新型同步润滑高水基柱塞泵应用于高转速工况的可行性,同时指出了部分不足及其产生原因,为新型同步润滑柱塞泵的后续改进和优化奠定理论基础与试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水基介质 径向柱塞泵 同步润滑 阶梯柱塞 滑靴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STM的液压支架尾梁倾角预测方法 被引量:1
3
作者 姚钰鹏 张境麟 熊武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62-371,共10页
综放开采是我国特厚煤层主要的开采方式,放煤执行机构控制精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尾梁姿态的数据反馈。为了提高放煤执行机构的控制精度,提出了一种基于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LSTM)的支架尾梁倾角预测方法。将与尾梁放煤动作相关的支架底板... 综放开采是我国特厚煤层主要的开采方式,放煤执行机构控制精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尾梁姿态的数据反馈。为了提高放煤执行机构的控制精度,提出了一种基于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LSTM)的支架尾梁倾角预测方法。将与尾梁放煤动作相关的支架底板绝对坐标、尾梁倾角、尾梁相对高度、移架速率和立柱压力作为RNN卷积网络和LSTM神经网络的输入变量,使用某煤矿综放工作面放煤历史数据对支架尾梁姿态预测模型进行训练和验证,建立支架尾梁姿态预测模型,对尾梁倾角进行连续16 h预测,结果预测的尾梁倾角曲线与实际尾梁倾角曲线的拟合程度达98.7%。在综采放顶煤工作面开展了3~4个生产班的液压支架尾梁倾角预测试验,经过对比分析预测的尾梁倾角曲线与实际尾梁倾角曲线,当置信区间为(0.98,1.02)时,连续生产16 h预测准确率为98.40%。基于LSTM的支架尾梁倾角姿态预测方法解决了电液控系统自适应放煤作业尾梁倾角控制问题,为综放工作面无人放煤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架尾梁姿态 倾角预测 长短期神经网络 时序处理 放煤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岩动力灾害结构场孕育演化及调控技术
4
作者 张俊文 白旭阳 +3 位作者 董续凯 张杨 宋治祥 吴少康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2-95,共14页
冲击地压、煤与瓦斯突出等是煤矿深部开采中的主要灾害来源,其诱灾机理极为复杂,迄今为止,仍未形成煤矿动力灾害的一体化防控技术。鉴于此,阐述了现有应力场、渗流场及温度场调控动力灾害的机制及其利弊;从煤岩结构演化视角出发,定义了... 冲击地压、煤与瓦斯突出等是煤矿深部开采中的主要灾害来源,其诱灾机理极为复杂,迄今为止,仍未形成煤矿动力灾害的一体化防控技术。鉴于此,阐述了现有应力场、渗流场及温度场调控动力灾害的机制及其利弊;从煤岩结构演化视角出发,定义了结构场的概念,确定了煤矿动力灾害结构调控技术的内涵,揭示了煤矿动力灾害随结构场时空演化的孕育机制及作用机理,提出了煤矿动力灾害结构调控防治一体化技术,并详细分析了应力场、渗流场、裂隙场、温度场等与结构场之间的多场耦合关系,界定了结构场为一级主场,其余均为受结构场源头调控的二级分场;分析了结构调控技术具有主动性、定向性和综合性的特点,揭示了结构调控技术防治煤矿动力灾害的机理,提出了基于结构场演化规律和调控技术的动力灾害防治路径,此路径包括从采前结构设计、采中结构灾变防治到采后结构修复的全过程,实现动力灾害的高效防治。研究成果在内蒙古某典型冲击地压矿井进行工业性试验,结合现场实测数据和煤岩结构反演结果,发现结构调控技术能够有效改变上覆岩层的高低位致灾岩层结构,降低顶板的冲击危险性,减小巷道顶板及围岩的变形,验证了结构调控技术在冲击地压防治领域的高效性。同时在甘肃某突出矿井进行试验,发现盲目采取的钻孔抽采方案无法满足工程实际的需求,而经过结构调控视角设计的水力割缝技术实施后,工作面煤层中裂隙发育完全,贯通了瓦斯运移的通道,最终测定的瓦斯含量验证了上述结论的准确性。2种案例分别从冲击地压和煤与瓦斯突出灾害的视角验证了结构调控技术在煤矿动力灾害防治领域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调控技术 结构场 结构演化视角 结构反演 煤矿动力灾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深部8号煤储层孔隙发育模式及其控气作用
5
作者 黄道军 许浩 +6 位作者 虎建玲 董煜 焦鹏帅 陈世达 周国晓 吴小卓 武衡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5-123,共9页
鄂尔多斯盆地内部深部8号煤分布广泛,煤阶跨度大,是勘探的主要目的层。然而,目前对于盆地内部深部煤储层的孔隙发育规律及其控制因素缺乏系统、全面的理解,尤其是在深部煤储层孔隙发育模式及其控气作用方面尚未进行深入研究。基于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内部深部8号煤分布广泛,煤阶跨度大,是勘探的主要目的层。然而,目前对于盆地内部深部煤储层的孔隙发育规律及其控制因素缺乏系统、全面的理解,尤其是在深部煤储层孔隙发育模式及其控气作用方面尚未进行深入研究。基于盆地内14口探井岩心测试分析数据,系统分析了煤储层的孔隙发育特征和发育模式,并探讨了其分布规律和控气作用。结果表明:随着变质程度增加,研究区8号深部煤储层微孔和介孔的孔体积均明显增高,宏孔体积逐渐降低。其中,微孔主要为气孔,尤以孔径为0.4~0.9 nm孔隙最为发育,介孔相对不发育。宏孔由中−低变质程度煤发育的胞腔孔和屑间孔转变为中−高变质程度煤发育的内生裂隙。由北到南随着变质程度的增加(R_(o,max)为0.60%~2.86%),盆地内8号深部煤储层孔隙发育模式可分为:宏孔发育型、双峰发育型和微孔发育型,其中,宏孔发育型煤储层含气量较低,但也含有一定比例的游离气;双峰发育型是盆地内8号深部煤储层的主要孔隙发育模式,该类型储层微孔、宏孔均较为发育,最有利于吸附气和游离气的富集与产出;微孔发育型煤储层吸附能力最强,含气性最优,资源潜力大,但渗透性较差,需采用极限压裂方式提升储层的渗透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8号煤 变质程度 孔隙发育模式 控气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中高活性含碳固体自由基与煤自燃反应性的相关关系 被引量:4
6
作者 李金虎 黄珏洁 +2 位作者 陆伟 徐天硕 汪洋 《煤炭科学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27-142,共16页
低温氧化后煤中的自由基演化规律被广泛研究,以探讨煤炭自燃的机理。然而受氧化的影响,煤在室温空气下测定的自由基偏向于不反应的固体自由基,其演化规律无法准确反映煤样的氧化过程。如何实现煤中高活性固体自由基的室温测试成为研究... 低温氧化后煤中的自由基演化规律被广泛研究,以探讨煤炭自燃的机理。然而受氧化的影响,煤在室温空气下测定的自由基偏向于不反应的固体自由基,其演化规律无法准确反映煤样的氧化过程。如何实现煤中高活性固体自由基的室温测试成为研究焦点。研究中,3种不同自燃倾向性的煤样被选择,结合宏观及微观手段对煤样低温氧化及低温受热分解过程气体产物、自由基参数进行分析,以建立煤中含碳固体自由基与煤自燃倾向性之间的相关关系。试验首先进行了煤样的自燃倾向性、氧化及受热分解气体产物对比,进而利用电子顺磁波谱技术进行煤样的自由基参数测试,并通过自由基图谱分峰拟合的方法比较了低温氧化和低温受热分解过程中自由基参数及各类自由基浓度的演化规律。研究发现,宏观上,低温氧化及低温受热分解过程中均会产生CO、CO_(2),但其气体的体积分数存在差异。受热分解后煤样在室温氧化中会立即产生大量CO、CO_(2)等气体氧化产物,表明热分解过程会产生能够在氮气条件下累积的高活性固体物质,其在室温下就能迅速与空气发生氧化反应。微观上,煤样低温氧化过程的自由基受链式反应影响,自由基参数及各类自由基浓度变化与自燃倾向性关联性较弱,而受热分解过程产生的烷基自由基及自由基总增加量能够准确反映煤样的自燃倾向性。通过受热分解后室温氧化自由基测试证实煤中高活性含碳固体自由基归属于烷基自由基结构,其含量与煤自燃倾向性呈明显正相关。研究实现了煤中高反应活性含碳固体自由基的室温检测,提出了基于受热分解过程高活性含碳固体自由基增加量的煤自燃倾向性分析方法,研究对煤炭自燃机理的探讨和煤自燃高效抑制材料的研发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炭自燃 低温受热分解 自燃倾向性 自由基 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石炭—二叠纪太原组煤中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以宁东煤田为例
7
作者 马风华 汪栋刚 +3 位作者 何庆志 马瑞赟 王成 杨小兵 《煤炭科学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39-246,共8页
煤中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在聚煤盆地沉积环境和物质来源等方面具有重要指示意义。为进一步探讨鄂尔多斯盆地石炭—二叠纪煤中系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以宁东煤田晚古生代石炭—二叠纪太原组煤为研究对象,运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 煤中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在聚煤盆地沉积环境和物质来源等方面具有重要指示意义。为进一步探讨鄂尔多斯盆地石炭—二叠纪煤中系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以宁东煤田晚古生代石炭—二叠纪太原组煤为研究对象,运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X射线荧光光谱、X射线衍射等方法分析了煤中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探讨了煤中稀土元素的赋存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宁东煤田石炭-二叠纪太原组煤中稀土元素含量均值为91.19μg/g,低于中国煤中稀土元素含量均值(135.89μg/g),Eu负异常明显,Ce异常不明显,La_(N)/Yb_(N)、La_(N)/Lu_(N)、La_(N)/Sm_(N)、LREE/HREE等稀土元素参数以及上地壳标准化的REE配分模式均反映轻重稀土元素分馏较低和重稀土相对富集的特征。煤中稀土元素继承了源岩区稀土元素的特征,在沉积、成煤作用阶段,在温度、压力、pH值及氧化还原条件的综合作用下,主要赋存于黏土矿物中,此可从其与灰分、Si、Al、Na、K等具有正相关关系加以佐证。∑REY-La/Yb、∑REE-δCe/δEu、ΣREE-La/Lu图解指示宁东煤田石炭—二叠纪煤中形成于下三角洲平原及下三角洲-三角洲平原沉积背景,均受到海水不同程度的影响。宁东煤田石炭-二叠纪太原组煤中稀土元素来源、含量及赋存特征主要受控于长英质陆源碎屑供给,但同时也受到局部微地形、微地貌和微环境的影响,海水与成岩作用对其影响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炭 宁东煤田 石炭—二叠纪 稀土元素 地球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难注水煤层液态CO_(2)加注多场耦合演化规律研究
8
作者 王和堂 杨景皓 +1 位作者 谭江龙 王辉 《煤炭科学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2期121-130,共10页
针对难注水煤层低孔隙率、低渗透性,传统注水减尘技术难以有效润湿煤体问题,提出通过液态CO_(2)加注煤层进行结构改造进而提升煤层注水效果的新思路。为厘清难注水煤层液态CO_(2)加注过程多场耦合演化规律,以平煤集团五矿己15煤层为研... 针对难注水煤层低孔隙率、低渗透性,传统注水减尘技术难以有效润湿煤体问题,提出通过液态CO_(2)加注煤层进行结构改造进而提升煤层注水效果的新思路。为厘清难注水煤层液态CO_(2)加注过程多场耦合演化规律,以平煤集团五矿己15煤层为研究对象,联合Comsol有限元软件与Matlab数据处理软件,建立了难注水煤层液态CO_(2)加注流-热-固多场耦合作用模型;针对复杂的煤体孔-裂隙结构,引入非均质分布参数,通过Comsol with Matlab接口将煤层划分为10000个区域,并调用Weibull分布函数,对煤层所有区域的材料性质分别赋值,实现煤体材料的非均质性表达。通过对加注压力、加注时间等参数控制变量模拟,分析难注水煤层液态CO_(2)加注过程多场耦合演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液态CO_(2)加注过程中煤层的渗流通道扩展速率、冷却区域延展范围、拉损伤及压损伤比例与液态CO_(2)加注时间及加注压力呈正相关,且相比加注时间,其渗流、冷却、损伤区域的延扩速率受加注压力的影响更为显著;与加注压力为10MPa相比,在20MPa时明显增加了外层区域较低流速的分支流道数量,具有更强打开煤层渗流通道的能力;在加注压力由0MPa加载至30MPa过程中,煤层拉损伤和压损伤比例最终分别达到47.86%和4.23%,煤层损伤以拉损伤为主,这与煤体抗拉能力远低于抗压能力的本构关系相一致。研究工作可为研发煤层液态CO_(2)致裂增润防灾技术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注水煤层 煤层注水 液态CO_(2) 多场耦合演化 Comsol MATLA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电化基地大宗固废“三化”协同利用基础与技术 被引量:13
9
作者 杨科 何淑欣 +6 位作者 何祥 初茉 周伟 袁宁 陈登红 龚鹏 张元春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9-82,共14页
我国14个大型煤炭基地及89个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标志着矿区大宗固废利用已被纳入全国战略发展布局。长期以来煤炭资源高强度的开发与利用,造成矿区浅埋煤层资源临近枯竭,煤电化基地大规模固废堆积及地表沉陷,已成为制... 我国14个大型煤炭基地及89个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标志着矿区大宗固废利用已被纳入全国战略发展布局。长期以来煤炭资源高强度的开发与利用,造成矿区浅埋煤层资源临近枯竭,煤电化基地大规模固废堆积及地表沉陷,已成为制约矿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难题。大宗煤基固废协同利用与绿色充填是解放“三下一上”压煤,延长矿井服务年限,实现固废无害化、资源化、规模化“三化”利用的有效途径。基于产煤大省山西省、“华东能源粮仓”安徽两淮基地及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的煤基固废种类和产量,详细阐述了以煤矸石、粉煤灰、炉底渣、气化渣和脱硫石膏等为主要材料的煤基固废通过重金属吸附解吸和络合钝化技术实现无害化处置,列举煤基固废分类应用于低热值煤基固废发电、制备建筑材料如水泥、砖瓦等资源化利用途径,对比分析煤基固废采煤沉陷区复垦回填及井下充填规模化利用途径,突出煤基固废井下充填的优越性。基于煤电化基地深部煤炭资源,提出绿色充填开采理论与关键技术,包括深部煤矸石源头减量与采选充协同技术、充填材料高效制备与深部井下输送技术及煤基固废充填材料深部多场耦合机理,探究多源煤基固废从源头、过程到终端的深部充填开采全过程的技术原理与方法,以解决矿区深部井下充填的技术难题。根据宁东基地任家庄煤矿、山西省霍尔辛赫煤矿及淮北矿区地质条件和充填目的,分别提出超前钻孔注充低位充填方案、关键层非典型特征条件下多离层梯级注浆方案和煤基固废协同利用关键技术,综合矿山固废处置与利用、深部煤炭资源开发利用、地表沉陷控制、生态环境保护等优势,形成煤电化基地大宗固废协同利用与绿色开采模式,为煤炭开采高质量化和环境低损伤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电化基地 煤基固废 协同利用 深部开采 源头减量 采选充一体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阳泉-晋城矿区关闭煤矿煤层气资源特征及抽采模式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阳 向杰 +4 位作者 秦勇 陈尚斌 朱炎铭 黄曼莉 石莹 《煤炭科学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65-179,共15页
受资源枯竭、淘汰落后、过剩产能等因素影响,山西省关闭煤矿数量逐年增多,关闭/废弃煤矿煤层气资源评价和开发逐渐受到重视。笔者以阳泉-晋城矿区关闭煤矿为研究对象,通过资料整理、实验测试、数值模拟等手段,探究了关闭煤矿煤层气资源... 受资源枯竭、淘汰落后、过剩产能等因素影响,山西省关闭煤矿数量逐年增多,关闭/废弃煤矿煤层气资源评价和开发逐渐受到重视。笔者以阳泉-晋城矿区关闭煤矿为研究对象,通过资料整理、实验测试、数值模拟等手段,探究了关闭煤矿煤层气资源特征,预测了煤层气资源量,总结了抽采模式。研究表明,阳泉-晋城矿区2009年兼并重组前和兼并重组中关闭煤矿共153座,基本为低瓦斯煤矿。2016―2020年去产能关闭37座煤矿,阳泉矿区分布较为集中,以高瓦斯矿为主;晋城矿区分布相对零散,以低瓦斯矿井为主。关闭煤矿煤层气资源由采空区煤层气资源与原位煤层气资源组成。采空区煤层气以游离态为主赋存于采空区孔隙-裂隙中,厚煤层采空区垮落带与裂隙带孔隙体积之和与工作面体积的比值I介于0.53~0.73,而中厚煤层采空区I值通常大于0.90。原位煤层气主要以吸附态赋存于煤基质孔隙中,15号煤孔隙度介于3.69%~5.45%,微孔比表面积介于97.58~120.76 m2/g,微孔体积介于0.017~0.022 cm3/g,微孔最为发育。煤层埋深和局部构造控制原位煤层含气性,而甲烷浓度作为采空区含气性的重要指标,受控于煤层、储气空间结构及封闭条件。根据资源与关闭煤矿特征将关闭煤矿煤层气资源分为3类:低瓦斯关闭煤矿采空区煤层气资源、高瓦斯关闭煤矿采空区煤层气资源和高瓦斯关闭煤矿原位煤层气资源。构建了关闭煤矿采空区煤层气资源量预测数学模型,预测了采空区煤层气资源量;采用体积法预测了原位煤层气资源量。在资源预测范围内,阳泉-晋城矿区关闭煤矿采空区煤层气资源量合计46 074.01×10~4 m3,原位煤层气资源量达146 388.12×10~4 m3,其中,阳泉三矿的资源量最大。此外,总结了4种关闭煤矿煤层气抽采模式,分别为地面直井抽采、L型井抽采、采空区煤层气与水平邻近原位煤层气合采及过采空区下部煤层气抽采,并针对各关闭煤矿提出了利用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闭煤矿 煤层气资源 采空区 资源量预测 抽采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岩作用下煤岩组合体力学特性与损伤特征 被引量:11
11
作者 陈光波 李谭 +3 位作者 杨磊 张国华 吕鹏飞 滕鹏程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7-46,共10页
水岩相互作用是地下采矿工程活动中的常见问题。为研究水岩作用下煤岩组合体的力学特性、损伤特征及劣化机制,对不同浸水时间下的细砂岩−煤(FM)、粗砂岩−煤(GM)、细砂岩−煤−粗砂岩(FMG)3种组合体开展了轴向压缩试验。结果表明:①组合体... 水岩相互作用是地下采矿工程活动中的常见问题。为研究水岩作用下煤岩组合体的力学特性、损伤特征及劣化机制,对不同浸水时间下的细砂岩−煤(FM)、粗砂岩−煤(GM)、细砂岩−煤−粗砂岩(FMG)3种组合体开展了轴向压缩试验。结果表明:①组合体含水率随浸水时间增加而增大,浸水20 d以后达到饱水状态;5~15 d为组合体的吸水区,15~20 d为组合体近饱和区,20~25 d为组合体的饱和区。②水岩作用下3种组合体的抗压强度、弹性模量、峰前能量、冲击能量指数等参数具有明显的劣化效应,其参数值均随浸水时间增加而减小;浸水5~15 d阶段为峰前能量陡降区,浸水15~25 d阶段为峰前能量缓降区;浸水时间5~15 d,组合体冲击能量指数劣化明显,15 d之后,劣化效应较弱;浸水5~10 d组合体为弱冲击倾向性,浸水15~25 d组合体无冲击倾向性。③随着浸水时间增加,组合体的声发射累积数显著下降。利用损伤理论构建了基于浸水时间的组合体损伤模型,该模型揭示了损伤变量与浸水时间的关系,反映了随着浸水时间增加,组合体的损伤程度增大的规律。④推导了类孔隙比计算公式,组合体的类孔隙比为:FM组合体<FMG组合体<GM组合体;分析了组合体类孔隙比与抗压强度的关系,组合体类孔隙比越大,其抗压强度越小;⑤针对水岩作用下煤岩组合体的劣化效应,从物理、化学、力学3方面,分析了水岩作用下煤岩组合体的劣化机理。⑥对鹤岗矿区某煤矿采矿区积水影响下的煤岩柱破坏特征和变形规律进行分析,水岩作用下煤岩体强度和稳定性具有明显的劣化效应,并且这种劣化效应在浸水初期更为明显,随着浸水时间增加,劣化效应逐渐减弱,这与试验结论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岩作用 煤岩组合体 浸水时间 力学特性 声发射 煤体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形特征的煤泥滤饼孔渗关系模型研究
12
作者 冯泽宇 董宪姝 陈茹霞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312-322,共11页
建立滤饼复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与宏观渗流行为的相关关系是解决煤泥脱水困难的重要基础。为了真实、精确、直观地表征滤饼孔隙结构特征并建立其孔-渗关系模型,选取煤泥复杂组分中的精煤、石英、高岭石和蒙脱石4种主要矿物为研究对象,分... 建立滤饼复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与宏观渗流行为的相关关系是解决煤泥脱水困难的重要基础。为了真实、精确、直观地表征滤饼孔隙结构特征并建立其孔-渗关系模型,选取煤泥复杂组分中的精煤、石英、高岭石和蒙脱石4种主要矿物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进行加压过滤试验并对其滤饼样品进行CT扫描成像,构建三维数字滤饼并提取孔隙网络模型,最终实现了滤饼孔隙结构的三维显示和定量表征,深入对比分析了经典KC方程和双重分形渗透率模型在滤饼渗透率计算方面的局限性,基于分形理论、Hagen-Poiseulle定律和Darcy定律,结合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引入束缚水饱和度和孔隙形状分形维数,对现有分形渗透率模型进行修正,建立了滤饼微观渗透率预测模型,结果表明:煤泥滤饼中矿物成分非常复杂,各个矿物所形成的滤饼具有明显的特征差异,精煤和石英脱水效果最佳,精煤滤饼的孔径分布以大孔为主,但内部存在一定量的孤立小孔,连通性一般,孔隙迂曲度最低,石英滤饼孔隙率最大,连通性最高,但迂曲度较大;蒙脱石和高岭石所形成的滤饼,孔隙数量极少,而且多由10μm以下的细孔所组成,迂曲度较大,连通性也较差,脱水十分困难;煤泥滤饼以狭窄条状分布为主,且孔径较小,总体孔隙率较低,连通性差,迂曲度高,脱水困难。滤饼微观渗透率预测模型对石英和精煤滤饼渗透率预测精度高,相对误差分别为1.34%和1.15%,对于复杂组分的煤泥滤饼以及高岭石滤饼,其渗透率预测误差能够控制在5%之内,而且蒙脱石滤饼渗透率的计算误差也可降低至13.4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泥 脱水 滤饼 孔隙结构 渗透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地区不同岩性煤矸石重金属元素释放规律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家新 王文峰 +2 位作者 陆青锋 车可心 刘恒言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2期328-335,共8页
为了解新疆地区不同岩性煤矸石重金属元素释放规律和防范重金属元素产生的环境风险,采用皮里青矿区和五彩湾矿区未风化煤矸石,通过X射线衍射、X射线荧光光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测试手段研究煤矸石淋滤过程中V、Cr、Ni、Cu、Zn、Ba... 为了解新疆地区不同岩性煤矸石重金属元素释放规律和防范重金属元素产生的环境风险,采用皮里青矿区和五彩湾矿区未风化煤矸石,通过X射线衍射、X射线荧光光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测试手段研究煤矸石淋滤过程中V、Cr、Ni、Cu、Zn、Ba、Pb、Th、U重金属元素的释放规律。结果表明:(1)煤矸石的矿物组成以高岭石和石英为主,黏土岩矸石矿物组成较为复杂,黏土矿物含量高;(2)新疆砂岩和黏土岩矸石重金属元素Ni、Cu、Zn、Ba含量较高,砂岩矸石Ba元素含量为291.00μg/g,黏土岩矸石中Ba含量最高为416.05μg/g,煤矸石样品中元素含量高淋滤后元素释放量大;(3)煤矸石重金属元素均在淋滤前期、中期释放较多,黏土矿物吸附作用是淋滤后期黏土岩矸石元素释放浓度降低的重要原因;(4)“缩核模型”显示不同岩性煤矸石重金属元素释放是多因素耦合作用的结果。元素淋滤结果环境效应评价表明,黏土岩矸石相比砂岩矸石潜在危害性更大,长时间、多期次的淋滤造成重金属元素累积效应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矸石 重金属元素 淋滤 缩核模型 释放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断层对煤层瓦斯封闭性定量方法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刘永茜 韩鑫涛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93-203,共11页
断层对煤层瓦斯具有封闭和通道的双重作用,这主要取决于断层的封闭能力。针对断层对瓦斯封闭能力定量化表征方法,结合断裂带结构发育多元学说,分析了断裂带结构参数(两盘煤层对接系数、泥质含量、紧闭系数等)对断层封闭性的影响规律;考... 断层对煤层瓦斯具有封闭和通道的双重作用,这主要取决于断层的封闭能力。针对断层对瓦斯封闭能力定量化表征方法,结合断裂带结构发育多元学说,分析了断裂带结构参数(两盘煤层对接系数、泥质含量、紧闭系数等)对断层封闭性的影响规律;考虑了诱导裂隙带宽度与渗透率的相关性,提出了一个断裂带泥岩等效厚度的计算公式和一种渗透率补偿算法,以此为基础,依据低速渗流理论,实现了断层极限封闭压力计算,继而对断层封闭性进行量化表征。研究结果表明:(1)断层封闭性主要受控于断裂带内部结构与断层端面受力状态,考虑顶底板围岩封闭能力和煤储层压力,利用断裂带结构参数和断层封闭压力可对断层封闭性进行综合定量表征;(2)诱导裂隙带煤层渗透率与距端面距离负相关,离端面越远,综合渗透率越低,最后趋近于原始煤层渗透率;(3)等效泥岩厚度越大,断层极限封闭压力越高,断层封闭性越好;(4)沁水盆地郑庄-樊庄区块的寺头断层封闭性计算结果显示,该断层封闭压力高于4.67 MPa,大于储层压力3.83 MPa。然而,该断层走向上的封闭能力存在差异,北东向断层端面封闭性好,西南向断层端面封闭能力则相对较差。研究成果对于科学判识断层的瓦斯封闭能力,指导井下煤与瓦斯突出预测及地面煤层气高效开发具有重要技术支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瓦斯 断层封闭性 等效泥岩厚度 渗透率补偿 断层封闭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升温过程中声发射信号变化及产生机制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孔彪 钟建辉 +5 位作者 陆伟 胡相明 辛林 张斌 张晓龙 庄则栋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2期84-91,共8页
煤自燃预警存在火灾信息感知难的问题,基于煤岩热损伤破坏产生的声发射信号能够进行温度感知,进而预警煤自燃演化的状态。为研究煤在升温及燃烧过程中声发射信号变化,探究煤自燃过程中不同温度阶段煤释放的声发射信号差异及时域、频域变... 煤自燃预警存在火灾信息感知难的问题,基于煤岩热损伤破坏产生的声发射信号能够进行温度感知,进而预警煤自燃演化的状态。为研究煤在升温及燃烧过程中声发射信号变化,探究煤自燃过程中不同温度阶段煤释放的声发射信号差异及时域、频域变化,并研究声发射产生机制,可为声发射信号反演煤体温度、监测煤自燃提供理论基础。构建了声发射信号测试系统,选取东滩煤矿的烟煤进行试验,测试煤在升温过程中的声发射信号,分析煤在温度作用下变形破裂演化过程以及煤体成分变化,探讨煤升温过程中的声发射信号产生机制。研究表明:煤在升温过程中,伴随产生声发射信号,煤在升温直至燃烧过程中振铃计数呈阵发性增长,通过线性拟合得到相关系数超过0.87,表明煤在升温过程中变形破裂的频次呈增大的趋势;随着温度的升高,煤体产生声发射信号振铃计数增长率与声发射平均频率(AF值)在初始升温阶段较低,在快速升温时数值较高;累计损伤参数在煤温超过80℃时出现拐点,主要损伤模式由快速扩展损伤变为渐进式损伤。通过分析不同温度煤体结构和成分的宏微观变化可知,随着温度升高,煤中的矿物转化速率影响煤体内部主要损伤模式,高矿物转化速率对应煤体内部快速扩展损伤,促使煤体孔裂隙衍生扩展,产生逐渐增大的声发射信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自燃 声发射 特征参数 热损伤 产生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钻井液浸泡下泥页岩力学特性及损伤本构模型 被引量:6
16
作者 耿殿栋 亓宪寅 +2 位作者 付鹏 王胜伟 柯婷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09-118,共10页
页岩油气钻探过程中,钻井液长期的侵蚀弱化促使泥页岩微裂缝延伸扩张,导致岩体强度降低,并严重威胁井壁稳定。为了探究泥页岩在不同钻井液浸泡环境下的力学特性及损伤演化规律,首先运用X射线衍射法和环境扫描电镜,从微观角度分析了泥页... 页岩油气钻探过程中,钻井液长期的侵蚀弱化促使泥页岩微裂缝延伸扩张,导致岩体强度降低,并严重威胁井壁稳定。为了探究泥页岩在不同钻井液浸泡环境下的力学特性及损伤演化规律,首先运用X射线衍射法和环境扫描电镜,从微观角度分析了泥页岩的矿物组成及结构;然后开展了不同浸泡体系、不同浸泡时间下泥页岩的单轴压缩试验,并研究了在钻井液弱化作用下泥页岩峰值强度、弹性模量、泊松比等力学参数的变化机理;最终基于应变等效原理和Weibull统计分布理论,建立了岩石在钻井液浸泡和单轴加载作用下的损伤本构模型。结果表明:泥页岩层主体黏土矿物含量高,脆性矿物丰富,微裂缝分布密集;泥页岩的弹性模量随浸泡环境的不同及浸泡时间的增加而改变,与油基钻井液浸泡条件下的岩样相比,水基钻井液浸泡对其强度、弹性模量的削弱作用更加明显;通过拟合不同钻井液弱化作用下泥页岩的力学参数变化趋势,分别得出了水基钻井液和油基钻井液浸泡后岩样的弹性模量关于浸泡时间的预测模型;针对钻井液弱化作用下的泥页岩,引入了考虑孔隙压缩阶段影响的单轴加载岩石损伤本构模型,该模型较好地表征了在钻井液弱化和单轴加载耦合作用下岩样的损伤演化规律,揭示了泥页岩在不同钻井液浸泡下的弱化损伤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钻井液 泥页岩 力学特性 损伤演化 本构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大倾角多煤组煤矿区煤层气开发利用进展与前景 被引量:8
17
作者 孙东玲 梁运培 +1 位作者 黄旭超 冉启灿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162-172,共11页
煤层气是非常规天然气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疆作为我国十四个特大型煤炭产业基地之一,煤层气资源储量丰富,约占全国煤层气资源总量的26%。为分析归纳新疆特殊的大倾角多煤组煤矿区煤层气资源特征,总结了“十三五”以来,新疆煤矿区煤层气开... 煤层气是非常规天然气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疆作为我国十四个特大型煤炭产业基地之一,煤层气资源储量丰富,约占全国煤层气资源总量的26%。为分析归纳新疆特殊的大倾角多煤组煤矿区煤层气资源特征,总结了“十三五”以来,新疆煤矿区煤层气开发利用在理论、技术及装备方面取得的突破性研究进展,并对未来新疆煤矿区煤层气开发利用潜力和应用前景作出长远的展望。结果表明:新疆煤矿区资源具有“倾角大、煤层多、煤阶低、含气高”的特征。取得的突破性研究进展主要包括:提出了基于“三孔四区五量”的大倾角多煤组煤矿区时空协同煤与煤层气协调开发模式;阐明了大倾角采动地面井变形模式及高危位置确定方法,提出了“避、抗、让、疏、护”五字理念的地面井设计技术;研发了大倾角碎软煤层下向递进式抽采钻孔成套技术与装备;构建了新疆高寒地区煤层气利用蓄热氧化供暖技术;上述研究成果在现场试验中成功应用,提升了新疆煤矿区煤层气开发利用的整体水平。然而,规模化的煤层气开发利用产业尚未大面积形成。因此,亟需总结推广典型的大倾角多煤组煤矿区三区联动煤层气开发模式;加强多煤组煤矿区的地面井均匀超前预抽;研发井下煤层气高效抽采技术及装备;基于非对称采动卸压作用实现靶向精准抽采煤层气;拓展适用于高寒地区的全浓度范围煤层气利用技术;重点加快推进国家级“新疆准噶尔盆地南缘煤层气产业化基地”建设,实现新疆丰富煤层气资源的规模有效开发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大倾角 多煤层 采动区地面井 开发与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碳”目标下赋煤区新能源开发--未来煤矿转型升级新路径 被引量:70
18
作者 王双明 刘浪 +5 位作者 赵玉娇 张波 王晶钰 朱梦博 王美 张小艳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9-79,共21页
“双碳”目标下我国能源结构正加速转型升级,以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为代表的新能源正逐步替代传统煤、油、气等化石能源。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是实现“双碳”目标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未来煤矿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路径。分析我国赋... “双碳”目标下我国能源结构正加速转型升级,以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为代表的新能源正逐步替代传统煤、油、气等化石能源。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是实现“双碳”目标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未来煤矿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路径。分析我国赋煤区能源分布特点,发现以煤为主的化石能源分布区域,往往也是太阳能、风能、热能等新能源富集区,适宜于在赋煤区大规模开发新能源。研究结果如下:(1)提出了赋煤区全生命周期能源开发理念,将赋煤区能源发展历程划分为煤炭、煤炭与新能源优化组合、新能源3个阶段,并搭建了赋煤区新能源开发总体架;(2)在太阳能开发方面,基于赋煤区与太阳能资源富集区的重叠关系对赋煤区太阳能理论储量与开发潜力进行评估,提出了分布式/集中式光伏发电、太阳能热利用和太阳能制氢等光化利用耦合的太阳能分级综合利用方案,实现太阳能多元高效转化与利用以及与煤炭资源的协同开采;(3)在地热能开发方面,基于赋煤区与地热能资源富集区的重叠关系对赋煤区地热能开发潜力进行评估,结合矿井地热形成机理、分布规律和矿井采掘情况,构建深部矿产资源与地热资源协同开发系统,形成包含矿井热水型、岩温型、混合型的矿井地热能分级开采与热用户梯级利用的综合应用方案,实现矿井地热化“害”为“利”的战略转移;(4)在风能开发方面,基于赋煤区与风能资源富集区的重叠关系对赋煤区风能开发潜力进行评估,提出赋煤区风力发电、风力提水、风力致热技术的应用途径,构建了井上井下设施电力供应、水循环动力、供暖自足以及并网发电的风能利用框架;(5)考虑到目前煤炭地下开采普遍以垮落法管理顶板,垮落空间无法有效用于地下储能,提出“储能库超前规划→功能性储能库构筑→储释能运行管控”的矿井采空区储能技术路径;(6)针对赋煤区多能互补综合能源系统(MCIES)复杂多变特征,建立了赋煤区能源生产、供给单元的异质能量流耦合模型,统一了MCIES内部不同能源集线器的数学表达式,提出了赋煤区MCIES能源管理与优化逻辑方法以及运营模式。旨在探讨煤炭和新能源的组合路径,论证赋煤区规模化开发新能源可行性,赋予赋煤区全生命周期能源供给的功能,形成集“矿—风—光—热—储”一体化的煤炭企业能源产业发展新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碳”目标 全生命周期 新能源开发 采空区储能 多能源互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北侏罗系砂岩宏观−微观特征及其富水性响应机制 被引量:9
19
作者 冯洁 丁湘 +3 位作者 蒲治国 李兆扬 段东伟 段会军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67-178,共12页
砂岩含水层富水性是矿井防治水的基础,随着陕北侏罗纪煤田煤炭资源逐步开发,侏罗系砂岩含水层富水性研究对保障矿井安全高效开采意义重大,但其非均质性如何影响富水性,即影响机制尚不明确。以大海则煤矿为研究区,通过沉积相划分与38块... 砂岩含水层富水性是矿井防治水的基础,随着陕北侏罗纪煤田煤炭资源逐步开发,侏罗系砂岩含水层富水性研究对保障矿井安全高效开采意义重大,但其非均质性如何影响富水性,即影响机制尚不明确。以大海则煤矿为研究区,通过沉积相划分与38块典型岩样铸体薄片图像分析、压汞、核磁共振等实验室测试,结合钻孔抽水试验成果,研究侏罗系直罗组、延安组沉积相、微观孔隙结构及其与富水性之间的关系,揭示了砂岩微观孔隙结构与富水性的响应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大海则煤矿直罗组下段主要发育河流沉积体系河流砂坝和河漫滩沉积微相,延安组三段主要发育三角洲沉积体系分流河道和分流间湾沉积微相,河流沉积体系普遍较三角洲沉积体系含水层富水性强,以粗砂岩、中砂岩为主的河道砂坝富水性相较以中砂岩、细砂岩为主的河漫滩富水性强,砂岩厚度、砂地比较大的分流河道较砂岩厚度、砂地比较小的分流间湾富水性大;根据砂岩物性、孔隙分布、连通性等将侏罗系砂岩微观孔隙结构划分为大孔粗喉型(Ⅰ类)、中孔−中−细喉型(Ⅱ类)、小孔细喉型(Ⅲ类)、小−微孔−微细喉型(Ⅳ类)4种类型,孔隙结构由Ⅰ类到Ⅳ类依次变差,富水性依次变弱;砂岩宏观沉积相与微观孔隙结构共同表征含水层富水程度。研究结果为砂岩含水层特征研究及其富水性科学预测提供了一种新思路,为矿井防治水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侏罗系砂岩 沉积相 微观孔隙结构 富水性 钻孔单位涌水量 防治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沁水盆地横岭区块深部煤层气地震相控反演及有利区预测 被引量:2
20
作者 杨燕青 申鹏磊 黄帆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181-191,共11页
随着浅部煤层气已探明可动用储量的减少,深部煤层气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以沁水盆地东北部横岭区块为例,利用地震相控反演技术,采用厚度标定、有效储层厚度分析、多尺度边缘检测和岩性识别等方法,对横岭区块储层空间分布、煤层厚度、含... 随着浅部煤层气已探明可动用储量的减少,深部煤层气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以沁水盆地东北部横岭区块为例,利用地震相控反演技术,采用厚度标定、有效储层厚度分析、多尺度边缘检测和岩性识别等方法,对横岭区块储层空间分布、煤层厚度、含气性、储层特性等进行预测,结果表明:相控非线性随机反演的方法在目的储层反演中取得显著效果。区块内确定的3个煤储层小层地震波特征与测井结果一致;15号煤层厚度在4~7 m,分布为NNE方向,全区厚度分布稳定,最厚处位于西北部,最薄处位于中西部;15号煤层在区块中部和北部含气特征明显,有效储层厚度最高可达4.5 m;15号煤孔隙度分布整体较均匀(4%~6%);煤层厚的区域孔隙度较大,含气高部位对应的孔隙度发育较好,煤层裂隙主要分布在区块西部,断层发育的破碎带裂隙发育好,裂隙密度随着深度增加逐渐减少。同时,根据以上研究成果,并结合实际开发经验,圈定了15号煤层有利区4处,煤层气综合有利区4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煤层气 横岭区块 煤层气 地震反演 有利区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