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作品数5440被引量55158H指数83
本刊主要报道国内外草业科学及其相关领域,如畜牧学、农学、林产学、经济学等领域的高水平理论研究和技术创新成果,发表国内外草业领域创新性的研究论文,刊载学术价值较高的草业科学专论、综述、评论等,探讨草业发...查看详情>>
  • 主办单位中国草学会;兰州大学
  •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1004-5759
  •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62-1105/S
  • 出版周期月刊
共找到5,44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灌丛化对草地土壤水文过程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马学喜 高英志 《草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12-222,共11页
草原灌丛化在全球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广泛发生,逐渐成为生态学研究的焦点。本研究从灌丛化全球分布现状,灌丛化对降水、草地土壤水分、入渗、地表径流、蒸散发影响等方面综述了灌丛化对草地土壤水文过程影响的研究进展。灌丛化广泛发生在... 草原灌丛化在全球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广泛发生,逐渐成为生态学研究的焦点。本研究从灌丛化全球分布现状,灌丛化对降水、草地土壤水分、入渗、地表径流、蒸散发影响等方面综述了灌丛化对草地土壤水文过程影响的研究进展。灌丛化广泛发生在全球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中,且受到降水的显著影响。在干旱区增加降水抑制灌丛化发生,湿润区降水增加则促进灌丛化发生。灌丛化可以增加草地土壤水分入渗、减少地表径流量,改变草地生态系统蒸散发组分,降低水土流失的风险。未来应结合新技术和新方法,聚焦降水格局对灌丛化草地生态系统水文过程影响机理等方面的研究。本研究旨在为灌丛化草原科学合理管理提供理论支撑,以更好提升草原生态系统整体服务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丛化 草地生态系统 全球分布 降水 径流 水文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籽实青贮的研究与利用进展
2
作者 吴娟燕 田静 +2 位作者 郭香 黄莉莹 张建国 《草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11-220,共10页
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农产品消费结构发生显著变化,肉类消费比重逐年攀升,而口粮作物占比下降。为满足消费需求的转变,农业生产方式亟待调整,饲料资源的高效利用成为关键。籽实青贮作为一种有效的籽实饲料保存方法,具备高干... 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农产品消费结构发生显著变化,肉类消费比重逐年攀升,而口粮作物占比下降。为满足消费需求的转变,农业生产方式亟待调整,饲料资源的高效利用成为关键。籽实青贮作为一种有效的籽实饲料保存方法,具备高干物质回收率、节约劳动力、减少能源消耗的优势,成为缓解饲料资源紧缺现状的重要途径。本研究基于国内外籽实青贮的文献及团队的实践经验,综合分析了籽实青贮的发酵品质影响因素,包括收获期、含水量、破碎粒度、添加剂及贮藏时长,探讨了其在畜禽饲养中的利用价值,并展望了籽实青贮技术与现代农业科技体系融合的前景。本研究不仅为优质籽实青贮的调制和利用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还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方法和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籽实 青贮 发酵品质 饲用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剥离草甸不同堆存方式对根系活性的影响
3
作者 耿玉刚 杨红梅 +5 位作者 王文武 罗睿杰 赵保国 陈江红 秦昌盛 陈锐银 《草业学报》 2025年第8期79-87,共9页
随着青藏高原地区资源开发的加速,特别是光伏电站建设的推进,草甸的保护面临严峻挑战。本研究旨在系统评估不同堆存方式对青藏高原地区剥离草甸根系活性的影响,探索最佳的草甸根系保护措施。本研究选取了平铺法、镂空法、支架法、三层... 随着青藏高原地区资源开发的加速,特别是光伏电站建设的推进,草甸的保护面临严峻挑战。本研究旨在系统评估不同堆存方式对青藏高原地区剥离草甸根系活性的影响,探索最佳的草甸根系保护措施。本研究选取了平铺法、镂空法、支架法、三层重叠法、五层重叠法和水土保持方案支架法(以下简称“水保支架法”),通过综合分析这6种方式下土壤的理化性质和草甸根系活性,评估其对剥离草甸保护的效果。测定了不同堆存方式下的土壤p H值、有机碳、全氮、全钾、全磷、有效磷、速效钾、碱解氮含量等理化指标,以及表征草甸根系活性的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mg·kg^(-1)·h^(-1))还原强度,并探讨了这些指标与根系活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堆存方式对于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有限。水保支架法在维持草甸根系活性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根系TTC还原强度依次为:水保支架法(5.52 mg·kg^(-1)·h^(-1))>支架法(4.52 mg·kg^(-1)·h^(-1))>镂空法(4.02 mg·kg^(-1)·h^(-1))>平铺法(3.74 mg·kg^(-1)·h^(-1))>五层重叠法(3.71 mg·kg^(-1)·h^(-1))>三层重叠法(3.54 mg·kg^(-1)·h^(-1))。钾元素(全钾和速效钾)在促进根系生长、提高呼吸速率和增强抗逆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而土壤p H值、有机碳含量和磷元素对根系活性的影响较小。总的来说,本研究揭示了不同堆存方式对剥离草甸根系活性的影响,为草甸生态修复及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甸生态系统 堆存方式 根系活性 影响因子 生态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猫尾草种带真菌多样性及其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4
作者 申琴 郑荣春 +1 位作者 南志标 段廷玉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08-122,共15页
猫尾草是一种多年生丛生型禾本科牧草,其优质高产且有良好的饲用价值,是我国甘肃省岷县重要的牧草和牧民收入来源,但是目前尚缺少对猫尾草种带真菌多样性及其致病性的研究。结合室内分离培养法与高通量测序法对猫尾草的种带真菌多样性... 猫尾草是一种多年生丛生型禾本科牧草,其优质高产且有良好的饲用价值,是我国甘肃省岷县重要的牧草和牧民收入来源,但是目前尚缺少对猫尾草种带真菌多样性及其致病性的研究。结合室内分离培养法与高通量测序法对猫尾草的种带真菌多样性及其致病性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自3个供试猫尾草品种中共培养分离出9属13种真菌,分离率前5的真菌为链格孢、燕麦镰孢、伞状毛霉、黑附球菌和谢瓦氏曲霉。高通量测序法从3个猫尾草品种中分离获得2门27属。主要为子囊菌门和担子菌门真菌,由链格孢属、曲霉属、暗球腔菌属、镰刀菌属等组成,品种间α和β多样性差异显著。其中分离培养的8种种带真菌均显著降低了猫尾草种子的发芽率(9.78%~30.67%)和发芽势(10.69%~32.08%)(P<0.05);假青光曲霉处理后,猫尾草种子发芽率最低;链格孢和假青光曲霉显著增加了岷山猫尾草种子的发霉率。研究结果为猫尾草的利用及种传病害的预防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猫尾草 种带真菌 多样性 致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纹党连作土壤浸提液对其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自毒效应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陈莺宇 邱亚娟 +5 位作者 邵晓龄 黄钰芳 杨扶德 陈林杰 陈红刚 谢田朋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22-133,共12页
为探究纹党连作土壤浸提液对其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自毒效应,并筛选出其中潜在的化感自毒物质,选取连作1、2和3年的纹党根际土壤,利用种子发芽试验及幼苗生长试验研究其浸提液对纹党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并利用气质联用技术(GC-MS... 为探究纹党连作土壤浸提液对其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自毒效应,并筛选出其中潜在的化感自毒物质,选取连作1、2和3年的纹党根际土壤,利用种子发芽试验及幼苗生长试验研究其浸提液对纹党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并利用气质联用技术(GC-MS)对根际土壤中的自毒物质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各连作年限土壤浸提液对纹党种子的萌发及幼苗的生长均表现出“低促高抑”的影响趋势;在同等抑制浓度条件下,连作3年的抑制作用最强,连作1年的最弱。纹党幼苗叶片叶绿素的含量以及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随土壤浸提液浓度的增大先升高后降低,丙二醛、脯氨酸的含量随土壤浸提液浓度的增大而上升,且连作3年的影响效应最强。GCMS结果显示,连作1、2和3年土壤浸提液中分别检测出12、18和8种化学物质,包括烃类、醇类、酮类及脂肪酸类等多种化合物。纹党连作土壤浸提液对其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具有自毒效应;自毒作用是纹党连作障碍发生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纹党 连作障碍 自毒作用 气质联用技术 自毒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优化三角形植被指数(TVI)的灌丛化草原植被地上生物量遥感估测方法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许政勇 孙斌 +4 位作者 张王菲 李毅夫 闫紫钰 岳巍 滕思翰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14,共14页
灌丛化已经成为草原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生态问题,而灌丛化草原植被地上生物量(AGB)的精细化估测对于开展区域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受土壤背景噪声和植被生长结构特征差异的双重影响,现有常见植被指数在灌丛化草原区域构... 灌丛化已经成为草原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生态问题,而灌丛化草原植被地上生物量(AGB)的精细化估测对于开展区域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受土壤背景噪声和植被生长结构特征差异的双重影响,现有常见植被指数在灌丛化草原区域构建AGB估算模型时表现极不稳定。针对这一问题,基于Sentinel-2遥感数据,通过优化三角形植被指数(TVI)开展灌丛化草原植被AGB遥感估测方法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在以草本植被为主的区域中,基于绿R560、红边R705和近红R865组合形成的TVI与AGB拟合效果最好,R2达到了0.684;而在以灌丛植被为主的区域中,以基于绿R560、红边R783和近红R842组合形成的TVI与AGB拟合效果最好,R^(2)达到了0.368。2)分析现有常用的12种植被指数对土壤的噪声敏感性时,在以草本植被为主的区域中,增强型植被指数(EVI)对土壤噪声表现最为敏感;在以灌丛植被为主的区域中,修正土壤调节植被指数(MSAVI)表现最为敏感。3)在草本植被为主的区域中,相对于TVI,优化后植被指数草地三角形植被指数(GTVI)构建线性估算模型的交叉验证决定系数(R^(2)CV)提高了0.153、交叉验证均方根误差(RMSECV)减小了12.222 g·m^(-2);在灌丛植被为主的区域中,相对于TVI,优化后植被指数GTVI构建线性估算模型的R^(2)CV提高了0.029、RMSECV减小了1.684 g·m^(-2)。4)与常用的12种植被指数构建的估测模型相比,无论在草本植被区域还是灌丛植被区域,GTVI构建的估测模型都具有最高的精度。该研究结果以期为采用植被指数法开展灌丛化草原植被地上生物量遥感估算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丛化草原 植被地上生物量 植被指数法 优化三角形植被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外源物质对低温胁迫下柱花草生理与荧光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9
7
作者 张适阳 刘凤民 +3 位作者 崔均涛 何磊 冯月燕 张伟丽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5-99,共15页
为研究不同浓度脱落酸、壳聚糖和水杨酸喷施对低温胁迫下柱花草叶片生理指标和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以播种50 d的幼苗为试验材料,叶面喷施法处理后,于光照培养箱中连续进行7 d低温(昼夜温8℃/5℃),2 d常温(昼夜温28℃/25℃)处理。结果... 为研究不同浓度脱落酸、壳聚糖和水杨酸喷施对低温胁迫下柱花草叶片生理指标和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以播种50 d的幼苗为试验材料,叶面喷施法处理后,于光照培养箱中连续进行7 d低温(昼夜温8℃/5℃),2 d常温(昼夜温28℃/25℃)处理。结果表明,不同浓度外源物质喷施使低温下柱花草叶片光合色素含量、抗氧化酶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增加;寒害指数、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继续2 d常温处理后,各项指标有所回升。经300 mg·L^(-1)壳聚糖、0.4 mmol·L^(-1)水杨酸和10 mg·L^(-1)脱落酸处理的植株,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电子传递量子产额(φE0)、性能参数(PIABS)分别显著升高了80.88%~122.57%、119.87%~170.53%和271.77%~580.49%;用于热耗散量子比率(φD0)显著降低了26.39%~37.10%。经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壳聚糖、脱落酸、水杨酸提高柱花草低温耐受性的最佳诱导浓度分别为:300 mg·L^(-1),10 mg·L^(-1),0.4 mmol·L^(-1)。在3种外源物质中,300 mg·L^(-1)壳聚糖处理可显著提高叶绿素含量和光系统Ⅱ(PSⅡ)的活性,减少热耗散,对缓解低温胁迫对柱花草的伤害效果最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柱花草 低温胁迫 壳聚糖 脱落酸 水杨酸 生理指标 叶绿素荧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胁迫对裸果木幼苗光合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4
8
作者 周晓瑾 黄海霞 +5 位作者 张君霞 马步东 陆刚 齐建伟 张婷 朱珠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75-83,共9页
本研究以一年生裸果木幼苗为材料,采用盆栽育苗方式,设计7个不同浓度Na Cl溶液(CK、0.2%、0.4%、0.6%、0.8%、1.0%和1.2%)模拟盐分胁迫,测定分析了其叶片气体交换参数、光响应曲线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盐浓度的增... 本研究以一年生裸果木幼苗为材料,采用盆栽育苗方式,设计7个不同浓度Na Cl溶液(CK、0.2%、0.4%、0.6%、0.8%、1.0%和1.2%)模拟盐分胁迫,测定分析了其叶片气体交换参数、光响应曲线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盐浓度的增加,叶片净光合速率(P_(n))、气孔导度(G_(s))和蒸腾速率(T_(r))均呈下降趋势,NaCl浓度≥0.4%时,各处理P_(n)、G_(s)和T_(r)均显著低于CK;气孔限制值(L_(s))和瞬时水分利用效率(WUE)随盐浓度增加呈先升后降趋势,胞间CO_(2)浓度(C_(i))呈相反趋势,NaCl浓度为0.4%时,L_(s)达到最大值,而C_(i)达到最小值,说明P_(n)下降以气孔限制因素为主,而当Na Cl浓度≥0.6%时,以非气孔限制为主要因素。随着盐胁迫程度的增大,最大净光合速率(P_(nmax))、暗呼吸速率(R_(d))、光饱和点(L_(SP))、表观量子效率(A_(QY))逐渐降低,光补偿点(L_(CP))逐渐增加,表明盐分抑制了幼苗对光的吸收、利用和转换能力。叶片PSII潜在活性(F_(v)/F_(0))、原初光能转化效率(F_(v)/F_(m))、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II)、电子传递速率(ETR)和光化学猝灭系数(q_(p))随着盐浓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在≤0.4%NaCl处理下较CK显著增加,盐浓度≥0.8%时,NPQ显著下降。基质的Na Cl浓度在0.2%和0.4%时,裸果木叶片P_(n)、F_(v)/F_(0)、F_(v)/F_(m)下降不显著,WUE有所提高,PSII系统可以通过耗散过剩的光能保护光合机构,表现出一定的耐盐性;但盐浓度超过0.6%时,光合生态幅变窄,光合机构受到明显破坏,显著抑制了光合作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裸果木 光合作用 光响应曲线 叶绿素荧光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灌丛化草原小叶锦鸡儿灌丛地上生物量测量方法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戎荣 孙斌 +3 位作者 武志涛 高志海 杜自强 滕思翰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6-47,共12页
灌丛化草原已经成为干旱半干旱区的一种重要植被景观类型,在我国以内蒙古草原的小叶锦鸡儿灌丛化现象最为典型。为探索小叶锦鸡儿灌丛地上生物量的最佳测量方法,本研究在锡林郭勒盟镶黄旗和正镶白旗内选取了17个典型样地,对比了“标准... 灌丛化草原已经成为干旱半干旱区的一种重要植被景观类型,在我国以内蒙古草原的小叶锦鸡儿灌丛化现象最为典型。为探索小叶锦鸡儿灌丛地上生物量的最佳测量方法,本研究在锡林郭勒盟镶黄旗和正镶白旗内选取了17个典型样地,对比了“标准枝”和“标准样方”两种直接测量方法获取的地上生物量精度。同时,采用real-time kinematic(RTK)获取到的高度、不规则冠幅面积等4种直接易测因子和衍生的3种复合因子,研究了在无损条件下间接测量地上生物量的可能性,构建了用于研究区小叶锦鸡儿灌丛地上生物量的估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1)运用“标准枝”法(R=0.95,P<0.01)预测的生物量要比运用“标准样方”法(R=0.84,P<0.01)预测的生物量更精确且对灌丛的损害性更小。2)在易测因子相关性分析中,单因子冠幅、不规则冠幅面积、不规则冠幅周长之间关系紧密,相关性系数均大于0.98(P<0.01),可用于小叶锦鸡儿地上生物量的预测;高度与其他单因子关系一般,相关性系数为0.67~0.72(P<0.05),但是基于高度因子衍生表征体积的冠幅与高度乘积因子、冠幅周长与高度乘积因子、体积因子能够提高预测精度。3)在单因子中冠幅(R=0.92,P<0.01)与生物量表现最好,复合因子中以不规则体积(R=0.92,P<0.01)相关性最高,研究分别以冠幅为自变量建立的线性函数和不规则体积为自变量建立的幂函数构建了小叶锦鸡儿地上生物量预测模型。本研究以期为基于“空-天-地”一体化手段实现大范围灌丛化草原地上生物量遥感估测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叶锦鸡儿 地上生物量 RTK 标准枝 标准样方 估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云杉-巴山冷杉林火烧迹地草本植物群落构建机理
10
作者 杨欣怡 杨富强 +10 位作者 周旭姣 王明军 黄海霞 鲁松松 张晓玮 杜伟波 王旭虎 田青 赵安 贺万鹏 周晓雷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40-47,共8页
群落构建机制是生态学研究的核心论题。生态位理论和中性理论是阐明群落构建的两种主要理论,但这两种理论分别强调的环境过滤和扩散限制对群落构建的影响尚存争议。该研究以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云杉-巴山冷杉林火烧迹地不同演替阶段草本群... 群落构建机制是生态学研究的核心论题。生态位理论和中性理论是阐明群落构建的两种主要理论,但这两种理论分别强调的环境过滤和扩散限制对群落构建的影响尚存争议。该研究以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云杉-巴山冷杉林火烧迹地不同演替阶段草本群落为研究对象,应用扩散-生态位连续体指数(DNCI)和校正随机率(MST),分析不同演替阶段草本植物群落的主导构建机制。研究结果显示:1)5、15和23 a群落与Climax群落之间的DNCI分别为-22.6169、-21.7507和-8.2594,都远小于0,表明不同演替阶段草本植物群落构建的主要驱动作用是扩散过程;2)5 a-Climax组和23 a-Climax组的MST值均高于50%阈值线,这表明随机性过程在两组群落构建中均占支配地位;对于15 a-Climax组,15 a的MST值为0.6664,Climax的MST值等于0.4927,说明15 a植物群落构建以随机性为主,而Climax群落构建以确定性为主;由于15 a的MST值远高于50%,而Climax的MST值较接近于50%的阈值,也可说明15 a-Climax组群落构建仍以随机性为主。在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云杉-巴山冷杉林火烧迹地,随机扩散主导了草本植物群落的构建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本植物 群落构建 云杉-巴山冷杉林 火烧迹地 青藏高原东北边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业学报》第四届编辑委员会
11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F0004-F0004,共1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无人机激光雷达与多光谱数据的不同放牧强度下草原冠层尺度特征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沈洁 丁蕾 +4 位作者 辛晓平 张翔 徐大伟 侯路路 闫瑞瑞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15,共15页
放牧活动不但影响草原生态过程,而且改变草原群落空间格局。为进行草地冠层连续变化的尺度对放牧强度响应的研究,基于无人机机载激光雷达和多光谱遥感获取亚米级的草原冠层数据,利用小波分析方法研究了不同放牧强度下草原冠层空间格局... 放牧活动不但影响草原生态过程,而且改变草原群落空间格局。为进行草地冠层连续变化的尺度对放牧强度响应的研究,基于无人机机载激光雷达和多光谱遥感获取亚米级的草原冠层数据,利用小波分析方法研究了不同放牧强度下草原冠层空间格局及其尺度特征,探究草原冠层高度(CH)、植被覆盖度(FVC)、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等不同冠层参数空间尺度特征对放牧强度的响应。结果表明:CH、FVC、NDVI的小波方差随放牧强度增大呈下降趋势,草原冠层空间结构整体趋于均匀;小波方差和系数实部分析显示,CH,FVC和NDVI的空间格局存在170~180 m、116~140 m等2个主特征尺度,不随放牧强度而变化,较为稳定;中度、重度放牧使植物群落在空间中产生了许多小斑块,植被盖度的空间格局在小尺度上的变化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异质性 空间格局 小波分析 特征尺度 放牧强度 植被盖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急性瘤胃酸中毒对泌乳奶牛血浆生化指标及代谢组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亓王盼 牟英玉 +2 位作者 张涛 张继友 毛胜勇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41-150,共10页
本试验旨在探究亚急性瘤胃酸中毒(subacute rumen acidosis,SARA)对泌乳奶牛血液生化指标和血浆代谢组的影响。试验选用8头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泌乳中期奶牛,随机分成对照组(CON)(n=4)和处理组(SARA)(n=4),CON组与SARA组分别饲喂精粗比... 本试验旨在探究亚急性瘤胃酸中毒(subacute rumen acidosis,SARA)对泌乳奶牛血液生化指标和血浆代谢组的影响。试验选用8头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泌乳中期奶牛,随机分成对照组(CON)(n=4)和处理组(SARA)(n=4),CON组与SARA组分别饲喂精粗比为4∶6和6∶4的全混合日粮,试验周期为3周。于试验期每周最后一天晨饲后0、2、4、6、8和12 h进行瘤胃pH的测定,同时在pH测定当天晨饲后6 h采集颈静脉血样,用于血液生化指标和代谢组的分析。结果表明,与CON组相比,SARA组的瘤胃pH显著降低(P=0.002),两组干物质采食量没有显著差异(P=0.524)。血浆生化指标结果显示,与CON组比较,SARA组奶牛的β-羟丁酸浓度显著降低(P=0.007),甘油三酯浓度显著升高(P=0.014)。采用液相-质谱(LC-MS)联用技术对血浆进行代谢组学分析,主成分分析(PCA)和偏最小二乘法分析(PLS-DA)结果显示,SARA组奶牛血浆代谢物组成较CON组发生明显变化,两组间共检测到26种差异代谢物(VIP>1&FDR<0.05),与CON组相比,SARA组奶牛血浆中的7-酮脱氧胆酸、脱氧胆酸、胆酸、12-酮脱氧胆酸、12(13)Ep-9-KODE、12,13-DHOME和L-天冬酰胺代谢物含量显著升高(FDR<0.05),而十一烷二酸、十六烷二酸、9-HODE、血氧烷B3、PGE2、L-精氨酸、L-色氨酸、L-苏氨酸、异丁酰甘氨酸、异戊酰甘氨酸、马尿酸、4-羟基马尿酸和6-磷酸-2-脱氢-D-葡萄糖酸酯等代谢物含量显著降低(FDR<0.05)。综上,与CON组比较,SARA组奶牛的脂代谢、氨基酸代谢和糖代谢发生显著变化,这些物质可作为SARA潜在的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急性瘤胃酸中毒 奶牛 血浆 LC/MS 代谢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芒隐子草全基因组水平全长LTR反转录转座子鉴定及其中断基因分析
14
作者 王艺蒙 马甜甜 +1 位作者 欧阳子凤 张吉宇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21-133,共13页
LTR反转录转座子是植物基因组内大量可移动的遗传因子,是基因组的重要成分之一。无芒隐子草基因组大小为543 M,全基因组中共鉴定出了299079个LTR反转录转座子,占全基因组的26.54%,但是缺少无芒隐子草全长LTR反转录转座子的研究。基于无... LTR反转录转座子是植物基因组内大量可移动的遗传因子,是基因组的重要成分之一。无芒隐子草基因组大小为543 M,全基因组中共鉴定出了299079个LTR反转录转座子,占全基因组的26.54%,但是缺少无芒隐子草全长LTR反转录转座子的研究。基于无芒隐子草全基因组序列,筛选出具有潜在活性的全长LTR反转录转座子845个,其中有410个属于Gypsy超家族,435个属于Copia超家族。对这些序列进行了系统进化树的构建和插入时间的分析,发现全长LTR反转录转座子的大量转座发生在4百万年内,插入时间较近,插入高峰期是1~1.5百万年间。筛选出被全长LTR反转录转座子中断的基因有183个,145个被中断的基因得到了GO功能注释,分析了被中断基因在不同干旱胁迫处理下的基因表达模式。对反转录转座子的鉴定有助于深入了解无芒隐子草的进化过程,为无芒隐子草全长LTR反转录转座子与中断基因的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芒隐子草 全长LTR-RTs 插入时间 中断基因 基因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添加亚油酸条件下不同剂量硝酸钠对水牛瘤胃体外发酵脂肪酸组成及相关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15
作者 郭艳霞 李孟伟 +5 位作者 唐振华 彭丽娟 彭开屏 谢芳 谢华德 杨承剑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59-167,共9页
为了探究添加亚油酸条件下不同剂量硝酸钠对水牛瘤胃体外发酵脂肪酸组成及相关微生物数量的影响,本试验选用3头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母水牛,以精粗比40∶60为底物进行瘤胃液体外发酵试验。试验组硝酸钠的浓度分别为1、2、3 mg·mL^(... 为了探究添加亚油酸条件下不同剂量硝酸钠对水牛瘤胃体外发酵脂肪酸组成及相关微生物数量的影响,本试验选用3头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母水牛,以精粗比40∶60为底物进行瘤胃液体外发酵试验。试验组硝酸钠的浓度分别为1、2、3 mg·mL^(-1),对照组不加硝酸钠,每组均添加0.25 mg·mL^(-1)的亚油酸,每组各5个重复。在体外培养3、6、9、12、24 h时测定产气量和甲烷产量,24 h结束培养,测定瘤胃体外发酵参数、脂肪酸含量及瘤胃微生物数量。结果表明:1)添加硝酸钠显著降低了总产气量和甲烷产量(P<0.05);2)添加硝酸钠pH值和氨态氮(NH3-N)含量显著升高(P<0.05),异丁酸和异戊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而对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含量无显著性影响(P>0.05);3)添加1 mg·mL^(-1)硝酸钠,C18:2cis-9,trans-11、C18:2trans-10,cis-12含量和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UFA/SFA)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且C20:5n3(EPA)含量显著高于添加3 mg·mL^(-1)硝酸钠组(P<0.05),添加2 mg·mL^(-1)硝酸钠C22:6n3(DHA)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4)添加硝酸钠组原虫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添加2、3 mg·mL^(-1)硝酸钠产甲烷菌数量显著低于添加1 mg·mL^(-1)硝酸钠组(P<0.05),添加1 mg·mL^(-1)硝酸钠总细菌、真菌、溶纤维丁酸弧菌、蛋白分解丁酸弧菌、非典型丁酸弧菌、亨氏丁酸弧菌数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由此可得,体外法添加1~3 mg·mL^(-1)硝酸钠和0.25 mg·mL^(-1)亚油酸在维持水牛TVFA含量不变的情况下显著降低了甲烷含量,且1 mg·mL^(-1)硝酸钠能促进亚油酸生成共轭亚油酸(CLA),优化脂肪酸组成,并能增加大多数瘤胃微生物的数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酸钠 体外发酵 甲烷 生物氢化 瘤胃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箭筈豌豆新品种“兰箭3号”选育与特性评价
16
作者 南志标 王彦荣 +3 位作者 聂斌 李春杰 张卫国 夏超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11-120,共10页
针对青藏高原草地畜牧业生产缺少优良豆科牧草的现状,从国际干旱地区农业研究中心(ICARDA)引进了育种材料,开展了春箭筈豌豆新品种选育。采用单株选择与混合选择相结合的方法,历时12年,育成"兰箭3号"春箭筈豌豆新品种。新品... 针对青藏高原草地畜牧业生产缺少优良豆科牧草的现状,从国际干旱地区农业研究中心(ICARDA)引进了育种材料,开展了春箭筈豌豆新品种选育。采用单株选择与混合选择相结合的方法,历时12年,育成"兰箭3号"春箭筈豌豆新品种。新品种显著的特性是早熟和种子产量高。在海拔3000 m的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连续多年的测定表明,平均生育期为100 d,生育期范围为92~106 d,平均种子产量为2023 kg·hm^(-2)。比对照品种333/A生育期短13 d,种子产量高174.9%。新品种牧草产量也较高,平均2769 kg·hm^(-2),与对照品种相近。在陇东黄土高原夏播,作为短期轮作作物,牧草产量达3214 kg·hm^(-2),比对照品种高14.3%。新品种可作为青藏高原地区的优良豆科牧草品种,也可用作传统农耕区的短期轮作或绿肥作物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科牧草 青藏高原 箭筈豌豆 兰箭3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对低温胁迫的生理响应及外源脱落酸缓解胁迫效应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4
17
作者 项洪涛 郑殿峰 +3 位作者 何宁 李琬 王曼力 王诗雅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08-219,共12页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异常,极端天气和农业气象灾害频发,突发性低温胁迫已经成为农业生产中最常见的非生物胁迫之一。低温胁迫影响植物生长发育,对植物的生理机能、细胞膜组分及结构可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降低作物产量和品质,严重制约农...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异常,极端天气和农业气象灾害频发,突发性低温胁迫已经成为农业生产中最常见的非生物胁迫之一。低温胁迫影响植物生长发育,对植物的生理机能、细胞膜组分及结构可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降低作物产量和品质,严重制约农业生产。合理施用外源脱落酸(ABA)能够缓解低温胁迫对植物理化进程的影响。本综述系统阐述了低温胁迫对植物理化过程的影响,分别从光合生理、逆境生理、细胞膜组分及细胞结构、激素水平及基因表达等方面阐明了植物对低温胁迫的应激反应,分析了外源ABA缓解低温胁迫的积极效应。本课题论述了外源ABA缓解低温胁迫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对农业稳产保产具有重要意义,也为今后植物抗冷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进展 低温 生理响应 外源脱落酸 缓解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地综合顺序分类法研究新热点:2008-2020年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7
18
作者 林慧龙 范迪 +1 位作者 冯琦胜 梁天刚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201-213,共13页
草地综合顺序分类法(comprehensive and sequential classification system of grassland,CSCS)经过60多年的不断探索和完善,已成为具有中国知识产权的唯一的可数量化的草地分类系统。特别是2008年任继周等在Rangeland Journal专门著文... 草地综合顺序分类法(comprehensive and sequential classification system of grassland,CSCS)经过60多年的不断探索和完善,已成为具有中国知识产权的唯一的可数量化的草地分类系统。特别是2008年任继周等在Rangeland Journal专门著文推介CSCS,开启了CSCS在国内外研究的新高潮。本研究以CSCS作为关键词从Wed of Science及中国知网等科技论文数据库检索得2008-2020年发表的中英文文献分别为48和29篇。通过系统梳理,获得最新的研究成果如下:1)将CSCS与国际公认的Holdridge Life Zone、BIOME4分类体系在全球尺度上进行对比验证,论证了CSCS在草地类型划分方面的突出优势;2)使用数字高程模型数据的坡度、坡向和坡度变化率等因子修正传统空间插值法,引入海拔、坡度等变量的多元回归和残差分析插值法,有效解决高海拔和复杂地形所带来的气候数据插值误差,提高了CSCS的模拟精度,也为深入广泛的应用提供了方法论依据;3)基于CSCS发生学特征,研究草地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现已在区域、全国及全球尺度上研究草地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为进一步的草地精细化分类管理和相关政策制定提供了数据基础;4)热量状况和水分条件的组合是草原现象和过程的本质的因素,以CSCS为理论框架,用分类指标为参数构建草地第一性生产力(NPP)分类指数模型,该模型不仅揭示草地类型与其净第一性生产力的内在联系,也为进一步研究地带性草地类型的生产潜力、草地净第一性生产力的区域分布和全球分布提供了可能。在区域、全国和全球尺度上的比较验证可知,基于CSCS的草地NPP模型已发展成为草地生态系统第一性生产力评估及碳汇计算的新工具。未来CSCS研究亟待开展的工作主要有:1)完善CSCS亚类及型的定量分类体系;2)通过开发CSCS方法在草地营养载畜量和生态服务价值评估等方面的应用,完善基于CSCS框架的草地精细化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综合顺序分类法 空间插值法 潜在植被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 全球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类型下土壤养分特征——基于生态化学计量学 被引量:17
19
作者 刘帅楠 李广 +7 位作者 吴江琪 马维伟 杨传杰 张世康 姚瑶 陆燕花 魏星星 张娟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00-207,共8页
为探讨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类型下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含量特征,本研究以黄土丘陵区典型小麦地、云杉林地、苜蓿地为对象,基于实测数据,采用方差、相关统计分析,研究不同土地类型、不同土层深度(0~10 cm、10~20 cm、20~4... 为探讨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类型下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含量特征,本研究以黄土丘陵区典型小麦地、云杉林地、苜蓿地为对象,基于实测数据,采用方差、相关统计分析,研究不同土地类型、不同土层深度(0~10 cm、10~20 cm、20~40 cm、40~60 cm、60~80 cm、80~100 cm)土壤SOC、TN、T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结果表明:3种不同土地类型土壤SOC、TN和TP含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其平均含量分别为12.19、0.33和0.48 g·kg^(-1),小麦地和苜蓿地土壤SOC、TN和TP空间变异性较云杉林地偏大。SOC、TN含量为云杉林地>小麦地>苜蓿地,TP含量为云杉林地>苜蓿地>小麦地。土壤SOC、TN和TP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小麦地C/P显著(P<0.05)高出苜蓿地41.96%,N/P显著高出云杉林地、苜蓿地28.57%、36.19%。3种不同土地类型土壤化学计量比(C/N、C/P、N/P)均值分别为:39.61、31.53、0.83,且其C/N大于中国平均值(12.3),C/P、N/P较全国平均值(61.0、5.2)明显偏小,黄土丘陵区C/N较稳定。土地类型对土壤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有助于土壤养分的存留,有利于土壤生态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土壤化学计量特征 土壤碳氮磷 土地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新定义我国《草原法》中的“草原” 被引量:2
20
作者 赵安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90-198,共9页
我国现行《草原法》对草原的定义为"本法所称草原,是指天然草原和人工草地"。梳理了植物学阶段、生态学阶段、生态系统阶段、人类生态学阶段等不同历史阶段对草原的不同定义,认为现行《草原法》中对草原的定义在生态学和法学... 我国现行《草原法》对草原的定义为"本法所称草原,是指天然草原和人工草地"。梳理了植物学阶段、生态学阶段、生态系统阶段、人类生态学阶段等不同历史阶段对草原的不同定义,认为现行《草原法》中对草原的定义在生态学和法学中都已经过于陈旧和狭窄。"草原"至少应该是指"天然草原、人工草地,以及包含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在内的草地生态系统。"但这需要突破传统法理学中的法律关系,即将"人与自然(准人类)"的关系上升为新的法律关系,指出从"生态系统管理立法"理论的视角,重新审定《草原法》法学指导思想已经成为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 草原法 环境法 生态系统管理立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