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作品数5452被引量20226H指数38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是国家科委批准的国家级期刊,由中国微生物学会主办。办刊宗旨:为医学、兽医学专业人员共同交流和探讨同类微生物和寄生虫在人和家畜中感染、发病特点及相互关系的理论,总结和介绍人兽共患病...查看详情>>
  • 曾用名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 主办单位中国微生物学会
  •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1002-2694
  •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35-1284/R
  • 出版周期月刊
共找到5,452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武汉市2012-2019年输入性疟疾流行病学与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余树坤 张首楠 +7 位作者 张力 王雨欣 谭雅心 魏晟 石梓薇 吴凯 陶志阳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83-589,共7页
目的武汉市自2013年以来已经消除了本地疟疾,但输入性疟疾作为本地疟疾传播的传染源仍然是一个潜在的威胁。了解输入性疟疾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在已被消除本地疟疾的地区尤为重要。分析武汉市2012-2019年输入性疟疾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 目的武汉市自2013年以来已经消除了本地疟疾,但输入性疟疾作为本地疟疾传播的传染源仍然是一个潜在的威胁。了解输入性疟疾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在已被消除本地疟疾的地区尤为重要。分析武汉市2012-2019年输入性疟疾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为进一步做好输入性疟疾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2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在武汉诊断为输入性疟疾的患者信息,并对病例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进行描述。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分析重症疟疾患者的特征;同时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来识别住院时间的影响因素。结果武汉市2012-2019年累计报告输入性疟疾病例229例。221例为男性(96.5%),男女性别比为28∶1,病例年龄段主要集中在18~50岁(89.1%)。82.1%的患者是境外务工人员,212例(92.6%)自非洲国家输入,主要来源国为尼日利亚36例(15.7%)、安哥拉27例(11.8%)、刚果金17例(7.4%)。病例以恶性疟为主(185例,80.8%),其次为间日疟24例(10.5%)和卵形疟16例(7.0%)。重症病例53例,重症率为23.1%。首次患疟疾(P=0.008)、感染恶性疟原虫(P=0.009),以及在最初诊断时被误诊(P<0.001)的患者发展为重症的比例要更高(均P<0.05)。患者的中位住院时间为6 d,病例类型(恶性疟)、抗疟药物(采用氯喹伯氨喹)、退热时间(超过3 d)和血涂片镜检转阴时间(超过3 d)都与较长的住院时间有关(均P<0.05)。结论本地疟疾已被消除多年,但输入性病例仍构成威胁。应加强对出境人员特别是前往非洲东南亚等疟疾流行地区的务工人员进行疟疾知识宣教。同时提高医疗机构的疟疾诊治能力,遵循规范化的治疗过程,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降低疟疾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的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入性疟疾 恶性疟 重症疟疾 住院时间 影响因素 境外务工人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问号钩端螺旋体感染诱导人巨噬细胞发生自噬及自噬作用研究
2
作者 谷媛媛 谢玲 +2 位作者 唐东 谭燕 陈旭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107-1114,共8页
目的了解问号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对人巨噬细胞自噬的影响,并研究自噬在巨噬细胞杀灭钩体过程中的作用。方法人THP-1单核细胞用佛波酯(PMA)预处理使其分化为巨噬细胞。采用透射电镜法检测细胞内钩体及自噬小体形态。采用激光共聚焦显... 目的了解问号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对人巨噬细胞自噬的影响,并研究自噬在巨噬细胞杀灭钩体过程中的作用。方法人THP-1单核细胞用佛波酯(PMA)预处理使其分化为巨噬细胞。采用透射电镜法检测细胞内钩体及自噬小体形态。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法结合LC3-II-GFP质粒脂质体转染技术检测胞内自噬小体形成情况及与钩体共定位水平。采用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自噬相关蛋白LC3和P62表达水平。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检测自噬小体与溶酶体共定位情况及胞内问号钩体活力。结果钩体感染巨噬细胞后,胞内出现包裹有钩体的自噬小体,胞内LC3-II-GFP聚集点的数量增加,LC3-II-GFP与钩体共定位水平增加,且自噬小体与溶酶体共定位率增加。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钩体感染巨噬细胞后,胞内LC3-II蛋白表达量增加,P62蛋白表达水平降低。自噬激活后细胞内问号钩体死亡数量增加,反之亦然。结论问号钩体感染可诱导人巨噬细胞产生自噬,且自噬有助于人巨噬细胞杀灭问号钩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钩端螺旋体病 问号钩端螺旋体 感染 人巨噬细胞 自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全基因组测序的弯曲菌食物中毒事件的病原学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何娇明 马艳萍 +3 位作者 刘楚云 陈辉 俞慕华 鞠长燕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933-940,950,共9页
目的对深圳地区一起疑似弯曲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进行病原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了解本地区引起食物中毒的弯曲菌的病原特征。方法采集食物中毒病例肛拭子样本和可疑食品样本,用双孔增强过滤法进行弯曲菌分离,用微生物质谱系统进行鉴定,... 目的对深圳地区一起疑似弯曲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进行病原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了解本地区引起食物中毒的弯曲菌的病原特征。方法采集食物中毒病例肛拭子样本和可疑食品样本,用双孔增强过滤法进行弯曲菌分离,用微生物质谱系统进行鉴定,对分离到的弯曲菌用琼脂稀释法进行抗生素敏感性分析。用illumina二代测序方法进行菌株的全基因组测序,将菌株序列与Resfinder、CARD、MLST和VFDB数据库比对,分别获得耐药基因、ST型和毒力因子。用K-mer tree方法绘制系统发育树。结果共分离到17株弯曲菌,其中12株空肠弯曲菌,5株结肠弯曲菌,均来源于病人。17株菌均携带flaA、cadF、cdtA、cdtB、cdtC等毒力基因。药敏结果显示空肠弯曲菌耐药率最高的是四环素(100%),其次是萘啶酸(91.67%)、环丙沙星(83.34%)和庆大霉素(58.33%)。58.33%(7/12)的空肠弯曲菌中具有多重耐药。80%(4/5)的结肠弯曲菌对除了氯霉素类、林克酰胺类外的其它抗生素均耐药,100%的结肠弯曲菌存在多重耐药。100%的弯曲菌携带四环素类、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和gyrA基因点突变,76.47%(13/17)的弯曲菌携带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MLST结果显示空肠弯曲菌分为6个ST型,ST-12294(6/12)、ST-12295(1/12)、ST-12296(1/12)是新发现的ST型,其中ST-12294与2021年克罗地亚地区的人源分离株、2018年深圳地区的鸡源分离株高度相关。结肠弯曲菌均为ST-828型,归属ST-828 complex,与2018年深圳蛇口市场鸡源分离株高度相关。结论本次是一起ST-12294型空肠弯曲菌和ST-828型结肠弯曲菌混合感染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弯曲菌多重耐药率高,需要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弯曲菌 全基因组测序 耐药基因 毒力基因 食物中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参考文献在文内的标注格式
4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99-499,共1页
采用顺序编码制时,对引用的文献,按它们在论文中出现的先后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将序号置于方括号内,并视具体情况把序号作为上角标,或者作为语句的组成部分。1.在引用参考文献的地方加标记。这个标记是用方括号括起来的阿拉伯数字,其... 采用顺序编码制时,对引用的文献,按它们在论文中出现的先后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将序号置于方括号内,并视具体情况把序号作为上角标,或者作为语句的组成部分。1.在引用参考文献的地方加标记。这个标记是用方括号括起来的阿拉伯数字,其中的阿拉伯数字是文献的顺序号。比如,在引用第25个文献的地方所加的标记为[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顺序编码制 连续编码 顺序号 参考文献 阿拉伯数字 标注格式 标记 引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增李斯特菌内化素基因inlA多态性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李玲玲 纪顺师 +4 位作者 王艳 毛盼 陈晋妮 刘凌云 叶长芸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40-248,共9页
目的分析全球不同地区单增李斯特菌内化素A编码基因inlA的多态性,及其与菌株家系、血清群和序列型(sequence types,ST)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不同国家的4115株单增李斯特菌基因组信息,分析inlA基因的序列多态性,确定其等位基因型,构建... 目的分析全球不同地区单增李斯特菌内化素A编码基因inlA的多态性,及其与菌株家系、血清群和序列型(sequence types,ST)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不同国家的4115株单增李斯特菌基因组信息,分析inlA基因的序列多态性,确定其等位基因型,构建基于inlA基因的系统进化树。结果4115株单增李斯特菌基因组中,除3株菌外均携带inlA基因,根据基因序列分为370个inlA等位基因型。编码完整InlA的等位基因型有292种(3164株菌),因点突变出现提前终止密码子(premature stop codon,PMSC)的截短型InlA等位基因型有78种(948株菌),其中84种新的编码完整InlA的等位基因型和16种PMSC类型为首次报道。系统发育分析显示,单增李斯特菌inlA基因与菌株家系、CC克隆群及ST型具有相关性。发生PMSC突变的inlA序列型也呈现多态性,尤其家系II菌株截短的InlA编码基因多样性更高。截短的InlA多见于血清群IIa和IIc菌株中,较少见于临床菌株常见的IVb血清群菌株中。结论inlA基因在单增李斯特菌中普遍存在且序列型呈现多态性,部分inlA的等位基因型与单增李斯特菌ST型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可作为特定型别菌株快速筛查的靶标。单增李斯特菌家系I和家系II菌株中截短的InlA编码基因的提前终止位点具有多样性,截短的InlA常见于IIa和IIc血清群菌株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增李斯特菌 内化素 inlA 等位基因型 PMS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拉弗朗西斯菌FopA单抗阻断ELISA抗体检测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1
6
作者 崔国林 戚心怡 +4 位作者 吴村 蔡梦雷 张政钢 赵东旭 翟新国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850-856,共7页
目的建立一种基于FopA单抗的阻断ELISA抗体检测方法。方法以pET-32a为载体表达土拉弗朗西斯菌的FopA蛋白,并以其免疫BALB/c小鼠制备单抗,以LVS超声裂解液为包被抗原、HRP标记FopA单抗为阻断抗体,建立直接阻断ELISA方法,利用阴性血清平均... 目的建立一种基于FopA单抗的阻断ELISA抗体检测方法。方法以pET-32a为载体表达土拉弗朗西斯菌的FopA蛋白,并以其免疫BALB/c小鼠制备单抗,以LVS超声裂解液为包被抗原、HRP标记FopA单抗为阻断抗体,建立直接阻断ELISA方法,利用阴性血清平均值+2SD或3SD确定该方法临界值,测定该方法特异性、敏感性、重复性及其与平板凝集试验的符合率,并利用该方法检测攻毒小鼠血清抗体变化趋势。结果筛选获得1株稳定分泌IgG1(κ型)单抗的杂交瘤细胞,并基于该单抗建立阻断ELISA方法,包被抗原最优浓度为3μg/mL、HRP标记FopA单抗最优稀释度为1∶4000、待检血清最优稀释度为1∶10,阴性临界值为27%、阳性临界值为41%、可疑区间为27%~41%,该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重复性和符合率均良好,可检出攻毒9 d后小鼠血清抗体。结论成功制备FopA单抗,并基于该单抗建立一种快速、准确和高通量抗体检测的阻断ELISA方法,为我国土拉弗朗西斯菌流调和防控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拉弗朗西斯菌 FopA 阻断ELISA 单抗 原核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微波法快速合成胶体金建立猴痘病毒抗原免疫层析试纸条半定量方法 被引量:5
7
作者 赖祥德 曹佩佩 +5 位作者 彭雅南 张瑞 赵宣 高智军 李东霞 乔斌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617-621,共5页
目的 建立猴痘病毒(Monkeypox virus, MPXV)A35R蛋白现场快速半定量检测胶体金免疫层析方法。方法 以微波法6 min快速合成金纳米颗粒(Gold nanoparticles, AuNPs)作为标记物,基于双抗体夹心法体系建立检测MPXV A35R蛋白的免疫层析试纸... 目的 建立猴痘病毒(Monkeypox virus, MPXV)A35R蛋白现场快速半定量检测胶体金免疫层析方法。方法 以微波法6 min快速合成金纳米颗粒(Gold nanoparticles, AuNPs)作为标记物,基于双抗体夹心法体系建立检测MPXV A35R蛋白的免疫层析试纸方法。利用真核系统表达的MPXV包膜成分A35R蛋白配制系列浓度标准液,初步评价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的敏感性、特异性及稳定性等检测性能。结果 20 min内完成检测,建立MPXV抗原的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的半定量检测的灵敏度达到62.5 pg/mL,肉眼最低检测限是125 pg/mL。与登革病毒(Dengue virus, DENV)、诺如病毒(Norovirus, NV)均无交叉反应,稳定性良好。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胶体金半定量免疫层析试纸条可以实现对MPXV的快速灵敏检测,在MPXV的即时检测(Point of care testing, POCT)领域具有一定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法 胶体金 猴痘病毒 免疫层析法 即时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酸克雷伯菌核心基因组多位点序列分型方案 被引量:1
8
作者 陈胜林 康雨童 +5 位作者 梁一赫 徐帅 邱小彤 李芳 刘雪萍 李振军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912-919,926,共9页
目的对产酸克雷伯菌进行核心基因组多位点序列分型(cgMLST)并探索产酸克雷伯菌克隆群(clonal groups,CGs)在国家或地区层面上的遗传多样性。方法chewBBACA被用作GbG(gene-by-gene)分析的生物信息学管道,从整个物种的基因组序列中进行集... 目的对产酸克雷伯菌进行核心基因组多位点序列分型(cgMLST)并探索产酸克雷伯菌克隆群(clonal groups,CGs)在国家或地区层面上的遗传多样性。方法chewBBACA被用作GbG(gene-by-gene)分析的生物信息学管道,从整个物种的基因组序列中进行集群识别,以构建和验证产酸克雷伯菌的cgMLST方案。公开获得的21个完整的产酸克雷伯菌基因组序列用于cgMLST方案的创建,386个不完整的产酸克雷伯菌基因组序列用于cgMLST方案的验证。结果建立了一个针对3356个核心基因的cgMLST(简称3356-cgMLST)方案。提出的3356-cgMLST方案实现了针对98%以上(400/407)的产酸克雷伯菌分离株基因组序列的分型。根据提出的3356-cgMLST方案,最终纳入分型的400株产酸克雷伯菌基因组序列中共确定了130个CGs。基于3356-cgMLST方案获得的CGs分布情况可以看出产酸克雷伯菌呈现出明显的多国家多地区传播现象。结论本研究为产酸克雷伯菌提供一个公开的3356-cgMLST方案,并揭示产酸克雷伯菌基因组序列呈现高度的遗传多样性,CG26为优势克隆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酸克雷伯菌 核心基因组多位点序列分型 基因分型 克隆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1—2021年福建省即食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的监测及菌株特征分析 被引量:8
9
作者 林慧琳 叶玲清 +3 位作者 叶海梅 黄智瑜 陈伟伟 郑奎城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941-950,共10页
目的了解2011—2021年福建省即食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污染状况、毒力基因、耐药及分子分型特征。方法参照GB 4789.30检测Lm;采用PCR方法对Lm的13种毒力基因进行检测及开展血清学、MLST分型;应用微量肉汤稀释... 目的了解2011—2021年福建省即食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污染状况、毒力基因、耐药及分子分型特征。方法参照GB 4789.30检测Lm;采用PCR方法对Lm的13种毒力基因进行检测及开展血清学、MLST分型;应用微量肉汤稀释法,选择15种抗生素进行药敏试验。结果2011—2021年共采集8166份即食食品,Lm总检出率为1.25%,以寿司、中式凉拌菜及熟肉制品检出率较高,分别为6.26%、5.60%、1.87%;毒力基因plcB、llsX、ptsA的检出率分别为55.42%、16.87%、22.89%,prfA等其余10个毒力基因检出率均为100%;83株Lm对头孢西丁的耐药率为100%,苯唑西林为15.66%、四环素为13.25%;寿司、中式凉拌菜、熟肉制品中检出多重耐药株,多重耐药率达13.25%;83株Lm分4种血清型,1/2a、1/2b为优势血清型;83株Lm MLST分型得到16种序列型(ST),ST87为优势型,其次是ST8,ST101。结论2011—2021年福建省即食食品存在不同程度的单增李斯特菌污染,寿司、中式凉拌菜、熟肉制品为主要污染食品;分离株耐药情况不容乐观、具有潜在的致病性、感染风险,相关部门应加强对上述高风险类别食品的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即食食品 单增李斯特菌 毒力基因 耐药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抗原夹心ELISA法检测登革病毒感染患者血清中的EDⅢ抗体
10
作者 丁细霞 蔡建飘 +4 位作者 温坤 詹利利 宋嘉龄 陈满君 车小燕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17-321,共5页
目的建立一种检测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ENV)特异性抗体的双抗原夹心ELISA方法。方法利用毕赤酵母系统表达4个血清型登革病毒包膜蛋白Ⅲ区(envelope protein domainⅢ,EDⅢ),并采用改良过碘酸钠法对EDⅢ蛋白标记辣根过氧化物酶(Horser... 目的建立一种检测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ENV)特异性抗体的双抗原夹心ELISA方法。方法利用毕赤酵母系统表达4个血清型登革病毒包膜蛋白Ⅲ区(envelope protein domainⅢ,EDⅢ),并采用改良过碘酸钠法对EDⅢ蛋白标记辣根过氧化物酶(Horseradish peroxidase,HRP),建立一种可同时检测4个血清型登革病毒EDⅢ蛋白特异性抗体的双抗原夹心ELISA法。并对2014年广州珠江医院门诊和住院确诊的登革热患者血清标本进行检测,并与澳洲Panbio MAC ELISA检测的敏感性进行比较。结果本研究成功建立了一种检测4个血清型登革病毒EDⅢ蛋白特异性抗体的双抗原夹心ELISA法,该方法能同时检测到4个血清型登革病毒EDⅢ蛋白免疫的小鼠血清和Ⅰ型登革病毒EDⅢ蛋白免疫的兔血清,而与烟曲霉AF-MP蛋白免疫的小鼠血清和兔血清均无交叉反应。对184份健康人血清标本检测全为阴性,而对168份确诊为登革病毒感染患者血清标本检测结果表明,两种诊断方法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01(57.1%vs 57.7%),联合NS1抗原检测方法,其敏感性提高到97.6%。结论双抗原夹心ELISA法检测登革病毒EDⅢ特异性抗体具有高度的特异性,但如果能同时联合抗原检测可明显提高登革热的早期诊断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革病毒 双抗原夹心ELISA法 抗体检测 包膜蛋白Ⅲ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减毒狂犬病病毒CTN181-3株免疫学特性研究
11
作者 石磊泰 邹剑 +1 位作者 李玉华 俞永新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602-606,共5页
目的对本室研发的1株狂犬病减毒株CTN181-3的免疫学特性进行研究。方法以小鼠和金黄地鼠为模型,口腔或肌肉免疫1次后考查暴露前免疫;以金黄地鼠为模型,肌肉免疫考查暴露后免疫。结果CTN181-3株经小鼠和金黄地鼠分别口腔或肌肉免疫1次均... 目的对本室研发的1株狂犬病减毒株CTN181-3的免疫学特性进行研究。方法以小鼠和金黄地鼠为模型,口腔或肌肉免疫1次后考查暴露前免疫;以金黄地鼠为模型,肌肉免疫考查暴露后免疫。结果CTN181-3株经小鼠和金黄地鼠分别口腔或肌肉免疫1次均能产生高滴度的中和抗体和良好的攻击保护效果;经小鼠口腔和肌肉免疫早期即开始产生细胞因子IFN-γ和IL-2,诱发有效的细胞免疫。以金黄地鼠为模型的暴露后免疫结果显示:肌肉免疫1次的保护率为50%,而免疫2次的保护率可达100%。结论CTN181-3株具有良好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保护效果,而且暴露后2次免疫不必接种免疫球蛋白即可达到100%有效保护,其免疫性强、保护效果好,是一种很有应用前景的狂犬病动物用候选疫苗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狂犬病毒 减毒株CTN181-3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暴露后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狒狒巴拉姆希阿米巴脑炎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2
作者 陈晓婷 乾莲 +1 位作者 孙士正 武有聪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31-340,共10页
狒狒巴拉姆希阿米巴是一种在世界上部分国家流行的机会致病性营自由生活的阿米巴,严重危害人体健康,致死率高于95%,多以皮肤损害为首发症状,引起亚急性或慢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肉芽肿性阿米巴脑炎,致病机制尚未十分明确,可借助活检、... 狒狒巴拉姆希阿米巴是一种在世界上部分国家流行的机会致病性营自由生活的阿米巴,严重危害人体健康,致死率高于95%,多以皮肤损害为首发症状,引起亚急性或慢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肉芽肿性阿米巴脑炎,致病机制尚未十分明确,可借助活检、血清学检查、组织培养、基因测序及分子诊断技术等多种方法辅助诊断。本文从狒狒巴拉姆希阿米巴脑炎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预防措施等几方面进行综述,为狒狒巴拉姆希阿米巴脑炎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狒狒巴拉姆希阿米巴 脑膜脑炎 临床表现 诊断 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株腹泻病人粪便样本中弓形杆菌全基因组结果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董新燕 张玉兰 +4 位作者 刘发强 王晓丽 徐保红 高伟利 郭玉梅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698-702,共5页
目的了解腹泻病人粪便中弓形杆菌菌株的遗传信息,分析其毒力和耐药基因,了解其MLST型别。方法采用双孔滤膜法从腹泻病人粪便中分离弓形杆菌,分离到的菌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对其种属信息、毒力基因、耐药基因和MLST分型进行分析。结果12... 目的了解腹泻病人粪便中弓形杆菌菌株的遗传信息,分析其毒力和耐药基因,了解其MLST型别。方法采用双孔滤膜法从腹泻病人粪便中分离弓形杆菌,分离到的菌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对其种属信息、毒力基因、耐药基因和MLST分型进行分析。结果12株弓形杆菌中,布氏弓形杆菌7株,嗜低温弓形杆菌5株,基本含有弓形杆菌属常见的毒力基因,耐药基因中外排泵相关基因占多数,ST型均为新型。结论腹泻病人中分离得到的弓形杆菌毒力基因含量丰富,耐药基因预测结果提示其可能具有一定的耐药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泻 弓形杆菌 毒力基因 耐药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省陕南地区一起人间布鲁氏菌病暴发疫情的调查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罗波艳 聂守民 +4 位作者 田春艳 杨岚 范锁平 安翠红 孙养信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936-940,共5页
目的调查2021年陕西省陕南地区一起人间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暴发疫情的原因,为今后该地区布病疫情防控提供借鉴依据。方法通过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对2021年7月份商洛市丹凤县龙驹寨鹿池社区一起布病暴发疫情进行传染源追踪... 目的调查2021年陕西省陕南地区一起人间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暴发疫情的原因,为今后该地区布病疫情防控提供借鉴依据。方法通过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对2021年7月份商洛市丹凤县龙驹寨鹿池社区一起布病暴发疫情进行传染源追踪调查和传染途径分析。结果共发现5例确诊病例、6例隐性感染者和1例疑似病例,病例性别比为3∶1,发病到确诊时间间隔87~123 d,中位数为119 d,临床表现以发热为主;12例病例血清抗体滴度从1∶50(++)到1∶1600(++)不等;病例感染途径与清理圈舍有关联(OR=6.4,95%CI:1.195~34.285);畜间检测结果显示53只羊和2只犬均为布病阳性。结论该起布病暴发疫情的主要原因是未及时清理羊只粪便、未定期对圈舍和生活居住环境进行消毒,导致养殖户及其家人、雇工等相继感染布病,建议畜牧部门调整陕南地区人间布病重点地区的牲畜免疫政策,同时人畜间联合加强圈舍、生活居住等环境消毒及个人防护等养殖科学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病 暴发 环境污染 消毒 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鼠疫疫源地野外鼠形动物感染贝氏柯克斯体的调查 被引量:4
15
作者 洪汝丹 刘思彤 +4 位作者 贺琪楠 罗云燕 朱俊洁 艾志琼 尹家祥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031-1038,共8页
目的调查滇西鼠疫疫源地野外鼠形动物贝氏柯克斯体感染情况。方法2015年12月至2016年10月,课题组以云南省玉龙县、剑川县和梁河县鼠疫疫源地为采样点,使用夹夜法在不同季节、不同海拔、不同生境捕获野外鼠形动物,收集到2524份肝脾样本... 目的调查滇西鼠疫疫源地野外鼠形动物贝氏柯克斯体感染情况。方法2015年12月至2016年10月,课题组以云南省玉龙县、剑川县和梁河县鼠疫疫源地为采样点,使用夹夜法在不同季节、不同海拔、不同生境捕获野外鼠形动物,收集到2524份肝脾样本。采用巢氏PCR方法对Q热病原体贝氏柯克斯体(Coxiella burnetii,Cb)Com 1基因的保守片段进行扩增。应用SPSS20.0软件,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不同疫源地、海拔梯度、生境、季节、性别间Cb在野外鼠形动物中的流行分布情况。结果检测2524份样本,Cb阳性23份,阳性率为0.91%。检出Cb的鼠形动物包括齐氏姬鼠、中华姬鼠、黄胸鼠、社鼠、锡金小鼠、大绒鼠、臭鼩鼱和毛猬。不同生境、性别间野外鼠形动物Cb阳性率无差异(χ^(2)_(生境)=6.514,χ^(2)_(性别)=0.076,P>0.05);季节间Cb阳性率春季(2.44%)高于秋季(0.37%)(χ^(2)=11.550,P<0.008);剑川鼠疫疫源地Cb阳性率(1.46%)高于玉龙鼠疫疫源地(0.34%)(χ^(2)=6.121,P<0.017);剑川鼠疫疫源地海拔2450 m以上野外鼠形动物Cb阳性率(4.64%)高于2450m以下(0.13%)(χ^(2)=28.504,P<0.001)。同源性和系统发育分析显示滇西鼠疫疫源地野外鼠形动物Cb Com1序列和Genbank相关参考序列高度同源。结论滇西鼠疫疫源地野外鼠形动物Cb阳性率较低,但野外鼠形动物Cb感染广泛,Cb Com 1基因片段在野外鼠形动物中呈现出高度保守的流行与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氏柯克斯体 Q热 Com 1基因 野外鼠形动物 鼠疫疫源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分布及分子流行病学特征 被引量:16
16
作者 穆慧 段然 +8 位作者 秦帅 肖萌 贺兆锴 吕东月 汤德铭 杨晋川 景怀琦 詹军 王鑫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571-577,共7页
目的通过中国1980-2019年不同地区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病原学与PFGE分子型别特征分析,为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病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对中国不同区域,不同来源标本分离到的6 847株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进行血清型别、生化表型、毒力基因... 目的通过中国1980-2019年不同地区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病原学与PFGE分子型别特征分析,为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病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对中国不同区域,不同来源标本分离到的6 847株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进行血清型别、生化表型、毒力基因分布研究,对致病性菌株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结果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中致病性菌株2 047株、非致病菌4 800株。致病性菌株仅存在两种血清型,O∶3占比88.96%(1 821/2 047)、O∶9占比11.04%(226/2 047)。18个省市自治区的致病株以O∶3血清型为主,宁夏回族自治区以O∶9血清型为主。非致病菌血清型众多,普遍比致病株具有更多的阳性生化反应。1 821株O∶3致病株分为93个PFGE型别,分布于19个省市自治区,其中K6GN11C30021、K6GN11C30012为优势带型(分别占比46.35%、22.5%),75.38%的人源菌株与分离自当地的动物、食品菌株带型一致;226株O∶9致病株共分为14个PFGE型别,分布于8个省市自治区,77.78%人源菌株与分离自当地的动物、食品菌株带型一致。结论我国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分布广泛、宿主众多,致病株仅有两个血清型,非致病株血清型众多、可能比致病株具有更强的生化代谢能力与环境适应力。致病性菌株PFGE优势带型相对集中,地域分布广泛,多数人源菌株与分离自当地的动物、食品菌株带型一致,应警惕通过家畜家禽、食品及外环境等多种来源感染人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 PFGE 血清型 致病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尼帕病毒病 被引量:5
17
作者 林志龙 严延生 +2 位作者 张智芳 王晓欢 梁小洁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46-251,258,共7页
尼帕病毒病首先于1998年在东南亚的马来西亚流行,此后东南亚的新加坡、南亚的孟加拉国和印度相继流行,尼帕病毒病的疫情报告虽然不多,但该病病死率高,对人类安全造成威胁。尼帕病毒的天然储存宿主为Pteropus属蝙蝠,我国目前尚未有尼帕... 尼帕病毒病首先于1998年在东南亚的马来西亚流行,此后东南亚的新加坡、南亚的孟加拉国和印度相继流行,尼帕病毒病的疫情报告虽然不多,但该病病死率高,对人类安全造成威胁。尼帕病毒的天然储存宿主为Pteropus属蝙蝠,我国目前尚未有尼帕病毒病报道,但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处在Pteropus属的地域分布区内,在地理位置上毗邻东南亚和南亚疫情国家,存在较高的输入风险,从实验室监测中也发现尼帕病毒抗体。因此,应该加强对该病的病原学监测,以及进行防控等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帕病毒 Pteropus属蝙蝠 传播方式 疾病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陆地区流行性乙型脑炎后遗症的系统评价 被引量:5
18
作者 王旭霞 何爱伟 +1 位作者 王彩霞 朱宏文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639-645,共7页
目的评价中国大陆地区流行性乙型脑炎(JE)的后遗症发生率。方法系统检索CNKI、CQVIP、WanFang、CBM、PubMed、EMbase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收集有关中国大陆地区JE后遗症发生率的观察性研究。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选择文献、提取数据,应... 目的评价中国大陆地区流行性乙型脑炎(JE)的后遗症发生率。方法系统检索CNKI、CQVIP、WanFang、CBM、PubMed、EMbase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收集有关中国大陆地区JE后遗症发生率的观察性研究。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选择文献、提取数据,应用AHRQ推荐的横断面研究评价标准对纳入的研究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采用广义倒方差模型对JE后遗症发生率进行合并,并进行敏感性分析和发表偏倚分析。结果共纳入17篇文献,整体质量均在中等以上。加权合并的JE存活病例后遗症发生率为35.48%(95%CI:29.08%~42.20%),其中,成人后遗症发生率40.48%(95%CI:34.21%~47.09%),儿童后遗症发生率35.90%(95%CI:30.56%~41.86%)。敏感性分析显示结果稳定可靠;Egger检验未发现有明显发表偏倚。结论我国大陆地区JE的预后差、后遗症重,应当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行性乙型脑炎 后遗症发生率 系统评价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布日额等发表于本刊2020年36卷第1期第45-49页一文的勘误
19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538-538,共1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布尼亚病毒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表达 被引量:1
20
作者 窦丽丽 陶晓莉 +2 位作者 王晓芳 李婷婷 李永刚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80-284,共5页
目的探究SFTSV-NSs基因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病毒在感染细胞过程中与宿主的相互作用,通过构建SFTSV-NSs真核表达载体SFTSV-NSs-FLAG,并将其转染进293细胞内,为进一步研究SFTSV-NSs基因的结构和功能奠定基础。方法利用RT-PCR扩增SFTSV-NSs基... 目的探究SFTSV-NSs基因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病毒在感染细胞过程中与宿主的相互作用,通过构建SFTSV-NSs真核表达载体SFTSV-NSs-FLAG,并将其转染进293细胞内,为进一步研究SFTSV-NSs基因的结构和功能奠定基础。方法利用RT-PCR扩增SFTSV-NSs基因序列并测序,并将纯化得到的SFTSV-NSs cDNA片段连接到pFLAG-CMV-3载体,通过EcoRI/BamHI双酶切鉴定重组质粒。将重组表达体pSFTSV-NSs-FLAG导入293细胞中,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SFTSV-NSs在细胞中的定位、Western Blot检测SFTSV-NSs蛋白在293细胞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成功克隆测序SFTSV-NSs基因;成功构建SFTSV-NSs真核表达载体pSFTSV-NSs-FLAG,并将其转染到293细胞中。在293细胞中的表达检测结果显示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重组体主要集中在细胞质中,并形成类包涵体样结构;且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SFTSV-NSs蛋白在293细胞中表达。结论为进一步研究SFTSV-NSs基因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病毒在感染细胞过程中与宿主的相互作用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布尼亚病毒 载体构建 293细胞 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