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作品数5062被引量68894H指数112
本刊是植物营养与肥料学科方面的专业性学术期刊,是土壤学、肥料学的核心期刊。报道本学科具有创见性的学术论文,新技术和新方法研究报告、简报、文献评述和问题讨论等。其主要内容包括土壤、肥料和作物间关系,养分...查看详情>>
  • 主办单位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
  •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1008-505X
  •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11-3996/S
  • 出版周期月刊
共找到5,062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外源物质缓解植物盐胁迫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
作者 李琬玉 李承龙 +4 位作者 王耀浦 苏新宇 郭雨 杨梦雪 李红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97-609,共13页
盐胁迫是影响植物生长和发育的主要非生物胁迫因素之一,盐胁迫不仅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还加剧了全球粮食安全的潜在风险。梳理盐胁迫对植物造成的影响,系统总结外源物质缓解植物盐胁迫的机理,对于研发有效提升植物耐盐性的技术,推... 盐胁迫是影响植物生长和发育的主要非生物胁迫因素之一,盐胁迫不仅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还加剧了全球粮食安全的潜在风险。梳理盐胁迫对植物造成的影响,系统总结外源物质缓解植物盐胁迫的机理,对于研发有效提升植物耐盐性的技术,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提升植物耐盐性的外源物质可分为激素、氨基酸与维生素、矿质元素、糖以及信号分子等五大类。从生理机制角度分析,这些外源物质缓解盐胁迫的途径主要表现为三方面:一是通过调节植物体内离子的分布,减少有害离子的积累,诱导渗透调节物质的合成,提高细胞渗透压,维持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二是促进抗氧化酶的合成,清除由盐胁迫引发的活性氧自由基,减轻氧化损伤;三是调节植物激素的产生,改善光化学系统,进而提升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缓解盐胁迫的损伤。从分子机制调控层面分析,外源物质主要通过诱导植物耐盐基因的表达和调控信号转导,激活或抑制特定的信号转导通路,进而调控与耐盐相关基因的表达,使植物更好地适应盐胁迫环境。从微生物机制层面分析,外源物质的施用能够招募并促进有益微生物在植物根际定殖,这些有益微生物通过分泌特定的代谢产物,改善土壤环境,增强植物的抗逆性,减轻盐胁迫对植物造成的伤害。综上,今后可从培育具有耐盐性状的品种,研发高效调节植物耐盐胁迫的外源物质施用方法,施用微生物有机肥或其他方法培肥土壤,为植物提供丰度多样的可招募的有益微生物等方面,改善植物耐盐性,有效利用盐碱地资源,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胁迫 植物 外源物质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磷互作对粳稻不同粒位籽粒灌浆及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的调控机制
2
作者 姜红芳 赵艳泽 +5 位作者 万雪 冯莹莹 张诗曼 闫秉春 张文忠 高继平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29-844,共16页
【目的】探究氮磷互作对粳稻产量、不同粒位籽粒灌浆特性以及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的影响,为北方粳稻实现稳产增产的氮磷平衡施肥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21和2022年在沈阳农业大学卡力玛水稻实验站进行田间试验,供试品种为粳稻北... 【目的】探究氮磷互作对粳稻产量、不同粒位籽粒灌浆特性以及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的影响,为北方粳稻实现稳产增产的氮磷平衡施肥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21和2022年在沈阳农业大学卡力玛水稻实验站进行田间试验,供试品种为粳稻北粳3号。设置9个氮磷组合处理,由3个氮、磷水平组成:N 210 kg/hm^(2)和P2O5105 kg/hm^(2)(常规量,N3、P3)、减量15%(N2、P2)和减量30%(N1、P1)。自抽穗开花(即稻穗顶端小穗开花)至成熟期,分别采集稻穗的强势粒、弱势粒和中势粒。一部分烘干、称重,利用Richards方程拟合灌浆过程,并计算灌浆特征相关参数;另一部分用于测定强势粒和弱势粒中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GPP)、颗粒结合型淀粉合成酶(GBSS)、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S)和淀粉分支酶(SBE)活性。在成熟期,调查水稻产量,单位有效穗数,以及强、中、弱势粒的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结果】不同氮肥水平下,达到最高产量所需的磷肥水平存在差异,其中N3P3、N3P2、N2P1处理的产量无显著差异,且三者产量均显著高于N3和N2水平下其他处理。N3水平下,适量减磷(P2)对产量构成因素无不利影响,过度减施磷肥(P1)显著降低了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穗粒数、结实率;N2水平下,P3显著降低了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穗粒数,P2显著降低了穗粒数,而P1增加了穗粒数,维持了千粒重;过量减施氮肥显著降低水稻产量构成因素和产量,N1水平下3个磷处理产量均显著低于N3水平。比较产量最高的3个处理,N2P1处理的强、中、弱势粒数均高于N3P3、N3P2处理,强、中势粒结实率与N3P3、N3P2处理差异不显著,但弱势粒结实率显著降低。千粒重受中势粒影响最大,受弱势粒影响次之,增施磷肥有利于提高强、中、弱势粒千粒重。在本研究氮、磷肥用量范围内,氮磷减施呈降低最大灌浆速率、平均灌浆速率、达到最大灌浆速率时的生长量和延长达到最大灌浆速率的时间、活跃生长期的趋势,与N3P3处理相比,N3P2和N2P1处理强、中、弱势粒的活跃生长期分别延长了3.6、2.3、2.3天和3.8、3.3、2.3天。与N3相比,N2抑制了强、弱势粒AGPP活性,而对SSS、SBE和GBSS活性无明显抑制;N1则降低了上述酶活性。磷肥减施抑制了强势粒AGPP和GBSS活性以及弱势粒GBSS活性。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强势粒平均灌浆速率主要由其AGPP、SSS、GBSS活性共同调控,粒重主要受SSS活性的正向影响;弱势粒的粒重与其AGPP和SSS活性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磷肥显著影响强势粒灌浆速率、达到最大灌浆速率时的生长量及中势粒达到最大灌浆速率的时间,而氮肥显著影响中势粒达到最大灌浆速率时的生长量和弱势粒达到最大灌浆速率的时间。平衡氮磷用量可协调灌浆期强、弱势粒中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优化籽粒灌浆特性,延长强、中、弱势粒的活跃生长期,有利于发挥产量构成因素的综合优势,实现水稻增产稳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氮磷互作 产量构成 粒位 灌浆特征 淀粉合成关键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锌肥与有机物料配施对石灰性土壤锌形态转化及小麦籽粒锌吸收的影响
3
作者 熊仕娟 董金琎 +1 位作者 师江澜 田霄鸿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26-541,共16页
【目的】土施锌(Zn)肥是缓解土壤有效Zn缺乏和提升作物Zn含量的重要措施,但是在石灰性土壤上,土壤高pH、高碳酸盐含量、低有机质含量等多重因素会极大地降低Zn肥的有效性,导致Zn肥利用效率偏低。探究Zn肥与不同有机物料联合施用对提升土... 【目的】土施锌(Zn)肥是缓解土壤有效Zn缺乏和提升作物Zn含量的重要措施,但是在石灰性土壤上,土壤高pH、高碳酸盐含量、低有机质含量等多重因素会极大地降低Zn肥的有效性,导致Zn肥利用效率偏低。探究Zn肥与不同有机物料联合施用对提升土壤Zn有效性的效果及其机理,为通过高效土施Zn肥实现作物籽粒富Zn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于2016年,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试验场布置Zn肥有机物料配施田间定位试验,供试土壤为潜在缺Zn的石灰性土垫旱耕人为土。试验设8个处理:不施Zn和有机物料的对照(CK)、单施Zn肥(Zn)、单施黄腐酸(FA)、单施小麦秸秆(St)、单施羊粪有机肥(M)、Zn肥和黄腐酸配合施用(Zn+FA)、Zn肥和小麦秸秆配合施用(Zn+St)、Zn肥和羊粪有机肥配合施用(Zn+M)。于2018年和2019年小麦成熟期测产,并分析小麦各部位Zn含量,同时取土样测定土壤理化性质以及不同形态Zn的含量。【结果】与CK相比,FA、St、M处理对土壤全Zn、DTPA-Zn以及各形态Zn含量均无显著提升作用,而4个施Zn处理均显著提高了土壤全Zn、有效态组分Zn、DTPA-Zn含量和Zn转移因子(MS)(P<0.05)。与Zn单施处理相比,Zn+FA、Zn+St、Zn+M处理的松结有机态Zn(Lom-Zn)含量和MS值分别提高了19.9%~50.4%和0.2~0.7个百分点,Zn+M和Zn+St处理土壤DTPA-Zn含量分别增加了33.6%~54.3%和24.7%~27.1%,Zn+FA处理则变化不显著。土壤中Lom-Zn与溶解性有机质(DOM)呈显著正相关,解释了Zn+M和Zn+St处理中有机物料碳投入促进Lom-Zn形成的原因。与CK相比,Zn单施及与有机物料配施增加了小麦籽粒Zn含量和积累量,以Zn+M处理增幅最大,分别为32.1%和39.9%,小麦籽粒Zn含量(39.4 mg/kg)基本上达到了人体健康需求水平(40~50 mg/kg)。与CK相比,St、M处理提高了籽粒植酸含量,进而植酸/Zn摩尔比([PA]/[Zn])分别增加了30.3%和22.1%,而Zn+M处理降低了籽粒[PA]/[Zn]值,较CK和Zn单施处理分别降低了15.0%和16.8%。小麦籽粒Zn含量、积累量与土壤Lom-Zn、DTPA-Zn、可交换态Zn呈显著正相关,其中,Lom-Zn是影响小麦籽粒Zn含量、积累量的最重要因素。【结论】相较于单施Zn肥,外源Zn肥配合施用黄腐酸、作物秸秆或羊粪有机肥,能更有效地促进石灰性土壤中Zn向有效性高的松结态转化,其中配合施用羊粪有机肥能更显著地改善土壤有效Zn缺乏状况,并进一步提升小麦籽粒Zn含量和Zn的生物有效性。因此,Zn肥与有机肥配合施用是石灰性土壤上小麦籽粒Zn营养强化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物料 硫酸锌肥 土壤锌形态 DTPA-Zn 锌转移因子 小麦 籽粒富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控释氮肥结合减氮对冬绿肥−夏玉米轮作体系土壤氧化亚氮排放的影响
4
作者 赵秋 赵鑫 +4 位作者 张新建 宁晓光 曹卫东 常单娜 吴迪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25年第8期1542-1551,共10页
【目的】研究首都圈控释氮肥结合减氮对冬绿肥−夏玉米轮作体系土壤氧化亚氮(N_(2)O)排放的影响,为该地区合理节肥减排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方法】2022—2024年,在天津开展了为期2年的田间试验,试验共设置6个处理:冬闲+常规氮肥(F1... 【目的】研究首都圈控释氮肥结合减氮对冬绿肥−夏玉米轮作体系土壤氧化亚氮(N_(2)O)排放的影响,为该地区合理节肥减排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方法】2022—2024年,在天津开展了为期2年的田间试验,试验共设置6个处理:冬闲+常规氮肥(F100)、绿肥+常规氮肥(GF100)、绿肥+控释氮肥(GS100)、绿肥+70%控释氮肥(GS70)、绿肥+70%控释氮肥+生物炭(GS70C)、绿肥+55%控释氮肥+生物炭(GS55C)。测定玉米产量、N_(2)O周年排放速率及累积排放量、土壤pH值、碳氮含量及土壤酶活性。【结果】GF100处理玉米产量最高,GS100次之;与F100处理相比,GS70与GS70C处理保持稳产,而GS55C产量在2023、2024年分别降低了12.5%和7.2%。与F100处理相比,GF100处理的N_(2)O周年累积排放量2023年无显著变化,2024年显著增加了7.6%,而2023、2024年GS100较GF100处理分别减排11.7%和19.0%,且GS70处理较GS100处理分别降低N_(2)O排放量22.3%和15.3%。与GS70相比,GS70C处理的N_(2)O排放量两年均无显著差异,而GS55C处理2023、2024年分别显著下降了14.0%与15.4%。添加生物炭可增加土壤pH值,GS70C与GS55C处理的土壤pH值最高。与F100相比,GF100显著增加了土壤铵态氮与硝态氮含量,5个含绿肥处理均显著提升了β-葡萄糖苷酶(BG)和β-纤维二糖苷酶(CEL)活性。控释氮肥显著降低了硝酸还原酶(NR)与亚硝酸还原酶(NIR)的活性,GS100处理的土壤NR和NIR活性较GF100分别显著下降18.4%和14.8%,GS70、GS70C、GS55C处理的NR和NIR活性较GS100又进一步显著降低;相同控释氮肥施用量下,配施生物炭对NR活性无明显影响,但显著降低了NIR活性。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玉米产量与土壤碳氮比呈显著负相关,与土壤酶(脲酶、NR、NIR)活性及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全氮含量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N_(2)O排放量与土壤硝态氮含量、NR和NIR活性显著正相关,与土壤pH值、有机碳含量、全氮含量及BG、CEL活性呈显著负相关。【结论】绿肥与常规氮肥配合会增加N_(2)O排放,与控释氮肥配合则会降低N_(2)O排放,且控释氮肥减量能进一步降低N_(2)O排放。综合考虑玉米产量和N_(2)O排放因素,在绿肥配施控释氮肥的基础上,减施30%氮肥是首都圈冬绿肥−夏玉米轮作体系中土壤N_(2)O减排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肥 氧化亚氮排放 控释氮肥 玉米产量 生物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性根区穴施控释尿素提高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
5
作者 曹玉贤 胡仁 +1 位作者 黄飞 侯俊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455-1466,共12页
【目的】探索一次性根区穴施普通和控释尿素氮对玉米的增产增效作用,为玉米轻简化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21—2022年在湖北荆州开展一次性根区施氮田间试验,供试作物为玉米。试验包括不施氮肥(CK)和农民习惯施肥(FFP,分次撒施尿... 【目的】探索一次性根区穴施普通和控释尿素氮对玉米的增产增效作用,为玉米轻简化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21—2022年在湖北荆州开展一次性根区施氮田间试验,供试作物为玉米。试验包括不施氮肥(CK)和农民习惯施肥(FFP,分次撒施尿素)两个对照处理,以及3个根区施肥处理:一次性根区穴施普通尿素(UR)、一次性根区穴施控释尿素(CRUR)和一次性根区穴施控释尿素并减氮25%(75%CRUR)。在玉米生育关键期(V6~R1)调查玉米株高、茎粗以及叶面积指数(LAI)、叶片SPAD值等,分析叶片硝酸还原酶(NR)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在成熟期调查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计算氮素利用效率。【结果】与FFP相比,CRUR和75%CRUR处理在玉米生育前期对株高有矮化作用,对茎粗多无显著影响,但分别使LAI显著增加了18.9%~113.0%和6.5%~67.3%;UR处理对SPAD的影响无明显规律,而CRUR增加了SPAD值。此外,CRUR处理下叶片NR和GS活性增幅最大,比FFP处理分别显著提高35.9%~40.5%和31.4%~73.5%,比U R处理分别显著提高15.0%~27.1%和12.1%~44.7%;比75%C R U R处理的N R活性显著提高18.9%~21.8%,在VT和R1时期,分别比75%CRUR显著提高GS活性11.6%和10.8%。2021和2022年UR处理的产量与FFP相当,而CRUR比FFP分别显著增产11.6%和8.8%(P<0.05),75%CRUR只在2021年比FFP增产9.5%,在2022年增产不显著。与FFP相比,CRUR和75%CRUR显著降低了秃尖长,而UR处理降低了穗长(2022年)。2021和2022年CRUR和75%CRUR处理的氮肥利用效率比FFP处理均有显著增加,其中,75%CRUR处理氮肥偏生产力(PFPN)分别增加46.1%和41.1%,氮肥农学效率(NAE)分别增加106.9%和72.2%,氮肥贡献率(FCR)则分别增加39.3%和34.7%;UR处理的氮肥利用效率没有显著提升。整体上氮肥利用效率表现为:75%CRUR>CRUR>UR。【结论】一次性根区穴施控释尿素可减少了施肥次数并显著提高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率,是适宜于现代化农业生产的高效施肥技术。但在该技术下氮肥减施的适用性还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一次性根区穴施 控释尿素 氮肥减施 产量 氮素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根际互惠功能体的微生物肥料研发思考
6
作者 韦中 杨天杰 +6 位作者 王孝芳 江高飞 游川 官颖 任鹏 徐阳春 沈其荣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403-2409,共7页
微生物肥料是指以有益菌的生命活动为核心,使农作物获得特定的有益效应的一类肥料制品。施用微生物肥料能够增加养分吸收效率、提高植物耐逆能力、抑制土传病害、消减土壤污染因子等,从而提升土壤健康和作物产量。在实际生产应用中,微... 微生物肥料是指以有益菌的生命活动为核心,使农作物获得特定的有益效应的一类肥料制品。施用微生物肥料能够增加养分吸收效率、提高植物耐逆能力、抑制土传病害、消减土壤污染因子等,从而提升土壤健康和作物产量。在实际生产应用中,微生物肥料存在有益菌在土壤中定殖能力差,功能难发挥和效果不稳定等共性问题。本文以构建植物-有益菌互惠关系为核心出发点,从有益菌筛选、营养载体配伍、合成菌群构建、高密度菌剂制备以及微生物肥料应用策略等角度,概述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提出微生物肥料创新开发的一些思考,包括:1)高通量定向筛选与植物匹配且互惠互利的有益菌,并建立精准挖掘技术;2)研究与有益菌匹配的根际“益生元”,特异性提升有益菌定殖和功能发挥,并构建可智能匹配有益菌与根际“益生元”的高通量筛选技术及体系;3)构建稳定的合成菌群或挖掘具有多功能的单一有益菌,消减土壤复合障碍;4)利用农业有机废弃物发酵,制备高密度有益菌剂,建立有益菌-有机废弃物生物高值发酵技术体系;5)通过土体土壤中施用有机肥等土壤整体改良措施,以及根际精准施用与作物系统匹配的“合生元”(有益菌与“益生元”的复合)微生物肥料产品,形成土体提质和根际增效的综合策略。未来总的目标,是通过多学科交叉和多技术融合,开发不同植物-土壤系统中可维持效果稳定性的高质量微生物肥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益菌 微生物肥料 土壤障碍 生态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雨条件下叶面喷施纳米氧化锌改善作物锌营养的效果及机制
7
作者 李肖肖 揭奕阳 +3 位作者 周亚芳 陈文慧 郝灿 刘敦一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952-1963,共12页
【目的】降雨条件下叶面喷施传统锌肥面临高损失率和有效性大幅降低的问题。基于纳米材料所具备的小尺寸、表面与界面效应以及强吸附效应等特性,探讨降雨条件下叶面喷施纳米锌肥的肥效及改善作物锌营养的机制,具有重要生产应用价值。【... 【目的】降雨条件下叶面喷施传统锌肥面临高损失率和有效性大幅降低的问题。基于纳米材料所具备的小尺寸、表面与界面效应以及强吸附效应等特性,探讨降雨条件下叶面喷施纳米锌肥的肥效及改善作物锌营养的机制,具有重要生产应用价值。【方法】试验设置5个处理:全营养液处理(CT_(1))、喷施0.1%吐温对照处理(CT_(2))、喷施ZnSO_(4)·7H_(2)O (CT_(3))、喷施EDTA-Zn (CT_(4))、喷施Nano-Zn (CT_(5))。采用室内水培试验方法,在模拟降雨条件下,比较叶面喷施纳米锌肥(ZnO-NPs)与传统锌肥(离子态锌肥ZnSO_(4)·7H_(2)O和螯合态锌肥EDTA-Zn)对花生的锌营养效果。测定3种锌肥处理对花生植株生长、生物量、净光合速率、抗氧化酶活性以及叶片中锌含量与分布的影响,探讨造成这些影响差异的生理机制。【结果】非降雨条件下,叶片喷施传统锌肥对花生生长的促进效果优于纳米锌肥,但在降雨条件下花生叶面喷施纳米态锌肥可以有效促进花生生长,花生株高较空白组CT_(2)和传统锌肥CT_(3)、CT_(4)分别显著提升16.80%、9.68%和12.85%;其地上部生物量和叶片锌含量分别达到2.48 g/株和0.078 mg/株,与对照组相比分别提高75.05%和466%,与离子态锌肥相比分别提高20.97%和19.54%,与螯合态锌肥相比分别提高24.37%和9.22%;此外,与非降雨条件下相比,降雨条件下喷施纳米锌肥的花生叶片锌含量提高77.36%,抗氧化酶活性有所上升,丙二醛含量有所下降。相反,离子态锌肥ZnSO_(4)·7H_(2)O和螯合态锌肥EDTA-Zn在降雨条件下花生地上部生物量较非降雨条件下分别降低了8.17%和23.70%,叶片锌含量分别降低了25.53%和34.28%,光合作用效率下降幅度大于纳米锌肥。利用同步辐射X射线荧光显微镜(XFM)分析表明,降雨条件下纳米态锌肥处理叶片中的信号强度显著高于其他锌肥处理。就抗淋洗能力而言,纳米锌肥的淋洗量仅为0.01 mg/株,是传统锌肥的45%~50%,而附着在叶片上的锌量为0.02 mg/株,是传统锌肥的4~5倍。这取决于肥料与叶片间的接触面积与表面张力的大小。纳米态锌肥接触角小于传统锌肥,表面张力大于传统锌肥,其粘附功(27.95 mN/m)较传统锌肥(CT_(3)和CT_(4)分别为20.33 mN/m和21.67 mN/m)分别显著增加37.48%和28.98%。【结论】在雨季及其他极端天气条件下,叶面喷施纳米锌肥可有效增强肥料与叶片之间的附着力,从而减少淋洗损失,促进花生叶片对锌的吸收,显著提高花生植株锌营养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锌肥 降雨 抗淋洗 叶面喷施 锌营养 花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马铃薯连作土壤微生物残体氮对氮肥用量的响应 被引量:2
8
作者 吕慧丹 何萍 赵士诚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024-2031,共8页
【目的】微生物残体氮作为一种稳定而重要的土壤氮组分,在维持土壤肥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氮肥施用量影响土壤微生物残体氮的转化和积累,研究微生物残体氮对不同施氮量的响应对于优化施氮管理以提高土壤肥力至关重要。【方法】马铃薯... 【目的】微生物残体氮作为一种稳定而重要的土壤氮组分,在维持土壤肥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氮肥施用量影响土壤微生物残体氮的转化和积累,研究微生物残体氮对不同施氮量的响应对于优化施氮管理以提高土壤肥力至关重要。【方法】马铃薯氮肥管理试验始于2017年,在内蒙古自治区武川旱作试验站进行。种植模式为马铃薯连作,试验设置4个处理:NE [肥料用量用NE (Nutrient Expert,养分专家系统)推荐确定]、NE-N(不施氮肥)、NE-1/2N (氮肥用量较NE处理减少1/2)和NE+1/2N (氮肥用量较NE处理增加1/2)。于2023年马铃薯收获期,采集0—20和20—40 cm土层土壤样品,测定土壤矿质氮和微生物残体氮含量,分析马铃薯连作下不同氮肥用量对土壤矿质氮和微生物残体氮的影响。【结果】氮肥施用处理较NE-N处理增加了土壤全氮(TN)和NO-_(3)^(-)-N含量。在20—40 cm土层,土壤NO_(3)^(-)-N和NH_(4)^(+)-N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在0—20 cm土层,土壤TN、NO_(3)^(-)-N和NH_(4)^(+)-N在3个施氮处理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与NE处理相比,NE-N和NE-1/2N处理降低了土壤细菌、真菌和微生物残体氮含量,而NE+1/2N处理并没有增加这些残体氮含量。在所有处理中,真菌残体氮与细菌残体氮的比值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并且20—40 cm土层中的比值高于0—20 cm土层。在所有处理中,微生物残体氮与土壤全氮的比值达64.2%~73.2%,不同施氮量对0—20 cm深度的比值没有影响;然而,NE-N、NE-1/2N、NE+1/2N处理20—40 cm土层微生物残体氮与土壤全氮的比值较NE处理降低了4.1%~13.2%。NE处理维持了较好的土壤氮平衡,而NE+1/2N处理导致了极大的土壤氮盈余。【结论】在内蒙古马铃薯连作体系,土壤微生物残体氮随氮肥用量逐步增加,在NE推荐施氮量下获得了较高的微生物残体氮积累。因此,基于NE系统推荐施肥能维持土壤肥力和氮素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土壤矿质氮 微生物残体氮 田间氮平衡 养分专家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NDC模型研究春玉米长期秸秆还田的氮肥减施潜力 被引量:3
9
作者 李骁 姜蓉 +6 位作者 侯云鹏 何萍 邹国元 徐新朋 樊代佳 何新 何文天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004-2017,共14页
【目的】探索秸秆还田对玉米氮肥减施潜力的影响,为东北黑土区养分资源高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田间定位试验在吉林省公主岭市开展,始于2017年,分别在秸秆还田和离田条件下,设置施氮0、70、140、210、280和350 kg/hm^(2),共12个... 【目的】探索秸秆还田对玉米氮肥减施潜力的影响,为东北黑土区养分资源高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田间定位试验在吉林省公主岭市开展,始于2017年,分别在秸秆还田和离田条件下,设置施氮0、70、140、210、280和350 kg/hm^(2),共12个处理。基于田间实测值校正和验证反硝化−分解模型(DNDC,Denitrification-Decomposition),并用校正后的模型模拟30年(1991—2020)秸秆还田对春玉米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以及氮肥减施潜力。【结果】DNDC经参数校正后能够较好地模拟秸秆还田和离田条件下各施氮量处理春玉米产量、生物量、氮吸收和土壤无机氮含量,模拟值与实测值的标准平均相对误差(nARE)和标准均方根误差(nRMSE)范围平均分别为−5.7%~7.6%和10.0%~28.5%。依据长期模拟结果,秸秆还田条件下,最大产量施氮量下的春玉米产量、氮素回收率、农学效率和偏生产力比秸秆离田条件下可分别平均提高6.0%、5.5%、2.7 kg/kg和6.7 kg/kg,氮素表观盈余率平均下降36.3%。与秸秆离田条件相比,秸秆还田条件下达到秸秆离田条件下最大产量的施氮量平均减少35.5 kg/hm^(2),约为18.4%。最大产量氮肥减施比例随秸秆还田年限的延长而变化,秸秆还田7~15年时的氮肥减施比例最高,平均为23.6%,秸秆还田19~30年的减施比例平均为15.8%。此外,秸秆还田的氮肥减施比例在湿润年最高,平均为20.5%,其次是平水年,平均为18.7%,干旱年最低,平均为15.4%。【结论】相比于秸秆离田,长期秸秆还田可显著提高玉米产量和氮素利用率,减少获得相同产量所需的施氮量以及氮素盈余率。按照DNDC模型预测,我国东北春玉米生产在秸秆还田下的氮肥减施潜力依年降水变化,为10%~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玉米 秸秆还田 氮肥利用率 氮肥减施 DNDC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局部供磷对不同甘蓝型油菜品种磷吸收利用和产量的影响
10
作者 杨鑫宇 李亚林 +5 位作者 刘海疆 张兵兵 王静驰 韩贝 袁盼 石磊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664-1676,共13页
【目的】研究不同甘蓝型油菜品种对土壤磷分布异质性的响应规律及其差异,为减磷增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中双11号(ZS11)和圣光168(SG168)两个甘蓝型油菜品种为试验材料,于2019—2020年在湖北武汉开展根箱分根试验(供试土壤速效磷... 【目的】研究不同甘蓝型油菜品种对土壤磷分布异质性的响应规律及其差异,为减磷增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中双11号(ZS11)和圣光168(SG168)两个甘蓝型油菜品种为试验材料,于2019—2020年在湖北武汉开展根箱分根试验(供试土壤速效磷含量为2.75 mg/kg),在湖北武穴两个速效磷含量不同的田块(高磷肥力和低磷肥力田块土壤速效磷含量分别为17.63和8.65 mg/kg)开展磷肥条施试验。试验设置不施磷(0P/0P)、局部供磷(1P/0P)和均匀供磷(1P/1P)3个处理,于成熟期测定株高、分枝数、角果数、千粒重、产量、干物质积累、籽粒磷积累量和磷肥偏生产力等性状。【结果】不施磷(0P/0P)处理,SG168的株高、分枝数、角果数、产量、各部位干物质积累量和籽粒磷积累量均高于ZS11。相同供磷处理,根箱试验和田间试验SG168的株高、分枝数、产量和磷肥偏生产力均高于ZS11。与1P/1P处理相比,1P/0P处理两个甘蓝型油菜品种的磷肥偏生产力均提高,并且高磷田块的提升幅度大于低磷田块。田间试验低磷田块中,与1P/1P处理相比,1P/0P处理两个油菜品种产量均显著降低;田间试验高磷田块,与1P/1P处理相比,1P/0P处理ZS11产量显著降低,而SG168的产量无显著差异。【结论】局部供磷可以增强甘蓝型油菜对土壤中磷的吸收利用,提高地力贡献率和磷肥偏生产力。SG168的高产稳产和低磷适应能力强于ZS11。在土壤磷肥力水平高的田块,通过局部施磷的方式种植SG168可以实现不减产的同时减少一半磷肥的施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局部供磷 根箱试验 分根 田间试验 条施磷肥 籽粒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磷铁养分胁迫响应的FER基因鉴定及FER1缓解铁毒作用
11
作者 吴丽霞 欧斯艳 +5 位作者 麦翠珊 黄丽雅 张亚楠 邓雅茹 李方剑 王金祥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1-96,共16页
【目的】FERRITIN(FER)是一类保守铁蛋白,对于维持铁的稳态及铁代谢中起重要作用。通过鉴定大豆FERRITIN(GmFER)基因家族的组成及其对低磷、铁毒等养分胁迫的响应,为今后研究FER功能奠定基础。【方法】对GmFER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 【目的】FERRITIN(FER)是一类保守铁蛋白,对于维持铁的稳态及铁代谢中起重要作用。通过鉴定大豆FERRITIN(GmFER)基因家族的组成及其对低磷、铁毒等养分胁迫的响应,为今后研究FER功能奠定基础。【方法】对GmFER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根据其编码的GmFER氨基酸序列,用ProtParam tool网站计算了GmFER家族的相对分子质量、氨基酸组成和等电点(PI);用PSORT网站预测GmFERs蛋白定位;从Phytozome网站下载GmFER家族的氨基酸序列与基因启动子序列,用MEME预测GmFER家族序列中的保守基序;用MEGA X对GmFERs进行进化分析,用最大似然法重建进化树;通过定量PCR分析GmFER对低磷、铁毒等养分胁迫的响应,构建GmFER1基因启动子融合GUS报告基因的载体与GmFER1超表达载体,进一步分析GmFER1基因启动子活性和对铁毒的响应,以及异源超表达GmFER1对拟南芥耐受铁毒的影响。【结果】大豆基因组有12个GmFER基因,对GmFERs进行进化分析,发现GmFERs可以分为4个亚组(亚组Ⅰ~Ⅳ),其中GmFER3、GmFER7、GmFER8、GmFER10和GmFER11属于亚组Ⅰ,GmFER2和GmFER9同属亚组Ⅱ;GmFER5和禾本科植物水稻和玉米的FER同属亚组Ⅲ,GmFER1、GmFER4、GmFER6、GmFER12属于亚组Ⅳ;通过MEME预测,GmFER家族序列中的保守基序有3个;蛋白亚细胞定位预测显示,大豆FER蛋白可定位于细胞质、线粒体和叶绿体。运用定量PCR技术检测GmFER基因在大豆根和叶的表达水平,发现12个GmFER基因在响应磷铁养分胁迫时存在差异,其中GmFER1、GmFER4、GmFER5、GmFER6、GmFER12受低磷诱导,GmFER1、GmFER4、GmFER12表达受铁毒诱导;对GmFER1启动子的活性进行分析,发现铁毒促进GmFER1启动子在根系的活性;在铁毒胁迫下,与野生型Col-0比,超表达GmFER1显著提高了拟南芥的主根长、侧根数目、侧根密度、叶绿素含量和鲜重,增强了耐铁毒的能力。【结论】大豆基因组共有12个FER基因,GmFER基因响应低磷或铁毒等养分胁迫。超表达GmFER1可促进主根生长,增加侧根密度,提高叶绿素含量,增加植株鲜重,表明GmFER1在缓解铁毒胁迫方面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RRITIN GmFER基因组 大豆 低磷胁迫 铁毒害 根系发育 叶绿素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耐密性玉米品种地上部与根系性状的协同效应 被引量:3
12
作者 吴斌 任伟 +4 位作者 班祥奔 王贺 米国华 陈范骏 潘清春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7-67,共11页
【目的】阐明不同玉米品种在增密种植条件下地上部性状和根系构型的协同响应,为耐密性玉米的遗传改良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以我国18个主栽玉米品种为试材,设置2个种植密度(6万株/hm^(2)和7.5万株/hm^(2)),分别在吐丝期和成熟期测定14... 【目的】阐明不同玉米品种在增密种植条件下地上部性状和根系构型的协同响应,为耐密性玉米的遗传改良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以我国18个主栽玉米品种为试材,设置2个种植密度(6万株/hm^(2)和7.5万株/hm^(2)),分别在吐丝期和成熟期测定14个地上部农艺性状和8个根系构型性状,利用方差分析与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解析耐密高产品种的地上地下协同关系。【结果】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玉米单株地上部和根系生物量及籽粒产量等指标下降,群体地上部生物量和籽粒产量显著提高。根据两个种植密度下的群体产量,受试品种中6个被划分为高低密度下均高产的双高型(DH);3个品种为仅高密度下高产的高密高产型(HH);7个品种为高低密度下均低产的双低型(DL);2个品种为仅低密度下高产的低密高产型(HL),供试品种主要为双高型(DH)和双低型(DL)。在高密度下,DH品种比DL品种具有更多的吐丝前干物质累积量和更高的收获指数,DH品种在减少根系干重、节根数和根系宽度的同时,保持了较高的根系表面积与总根长。综合两个种植密度下地上部与根系性状对产量的贡献,发现吐丝期茎秆干物质、成熟期籽粒干物质、收获指数对产量具有正向贡献效应,根系的节根数对于产量具有负向贡献。【结论】耐密高产的双高型玉米品种可有效协调地上部和地下部的关系,使根中的有限碳资源合理分配,通过减少节根数、增加根系长度和根系吸收表面积,合理分配有限的碳资源,提高养分吸收能力以满足地上部需求;同时,通过增加地上部吐丝前干物质积累及其吐丝后干物质向籽粒的分配,协同植株源库关系,进而提高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密性玉米品种 种植密度 地上部性状 根系性状 产量 产量构成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镉胁迫下施硒对冬小麦幼苗镉吸收、抗氧化能力及植株超微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9
13
作者 王振搏 刘红恩 +9 位作者 许嘉阳 祝姣姣 王灵璐 刘亥扬 张玉鹏 秦世玉 李畅 睢福庆 赵鹏 聂兆君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30-543,共14页
【目的】硒(Se)在提高植物抗逆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硒减轻植物重金属Cd毒害的直接和间接机制需要进一步研究。【方法】供试作物为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水培试验设置5个处理:Hoagland基础营养液(CK),营养液中只添加Cd 5μmol/L(... 【目的】硒(Se)在提高植物抗逆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硒减轻植物重金属Cd毒害的直接和间接机制需要进一步研究。【方法】供试作物为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水培试验设置5个处理:Hoagland基础营养液(CK),营养液中只添加Cd 5μmol/L(Cd5Se0),添加Cd 5μmol/L和Se 5μmol/L(Cd5Se5),只添加Cd 20μmol/L(Cd20Se0),同时添加Cd 20μmol/L和Se 5μmol/L(Cd20Se5)。通过测定小麦镉含量和抗氧化系统相关指标,研究硒对小麦镉吸收时间动力学的影响以及小麦抗氧化体系中的调控机制;并观察了叶片和根系细胞的超微结构。【结果】镉胁迫下,施硒使小麦地上部的镉含量降低了18.20%~38.16%,镉积累量显著降低了40.79%~43.05%(P<0.05)。小麦根系在0~24 h内对镉的吸收特征符合一元二次方程,24 h内,在Cd5和Cd20条件下,施硒后小麦对镉的吸收量分别降低了48.96%和11.47%。相较于CK,在Cd20条件下,根和叶片中超氧阴离子(O_(2)^(-))的产生速率以及过氧化氢(H_(2)O_(2))和丙二醛(MDA)的含量显著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抗坏血酸(ASA)含量显著增加,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显著降低(P<0.05)。不同镉水平下,施硒使小麦根中H_(2)O_(2)含量显著降低了34.21%~50.32%,叶片MDA含量降低了10.34%~24.91%(P<0.05),叶片APX活性显著提高了29.09%~30.46%(P<0.05),SOD和POD活性恢复到对照水平。镉胁迫下,小麦植株中细胞器均遭到不同程度破坏,施硒的小麦细胞器的损害得到一定的缓解。【结论】施硒降低了镉胁迫下冬小麦地上部和根部的Cd含量与积累量,降低了镉的最大吸收量和积累量,增强了小麦幼苗抗氧化的能力,减轻了由于镉胁迫造成的小麦根系和叶片细胞超微结构的损伤,进而缓解了镉对小麦幼苗的毒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镉胁迫 生理特性 时间动力学 超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生物降解膜覆盖对玉米生长、产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3
14
作者 翟勇全 魏雪 +2 位作者 付江鹏 马琨 贾彪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2041-2051,共11页
【目的】研究全生物降解膜替代普通塑料膜对西北干旱农业区膜下滴灌玉米生长和氮素吸收利用、产量、经济效益的影响以及两种膜的降解性能,以探究缓解中国西北地区玉米农田残膜污染问题的方法。【方法】2019—2020年田间试验在宁夏平吉... 【目的】研究全生物降解膜替代普通塑料膜对西北干旱农业区膜下滴灌玉米生长和氮素吸收利用、产量、经济效益的影响以及两种膜的降解性能,以探究缓解中国西北地区玉米农田残膜污染问题的方法。【方法】2019—2020年田间试验在宁夏平吉堡农场进行。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因素(覆膜材料)包括覆全生物降解膜(生物膜)、覆普通地膜和不覆膜对照,副因素(氮施用量)处理包括施氮0、120、240和360 kg/hm^(2),依次记为N0、N120、N240和N360。测定了玉米生长速率、产量和植株氮素利用效率,并分析了生物膜降解率。【结果】与不覆膜相比,覆生物膜两年后,玉米地上部干物质累积量平均增加了10.82%,最大累积速率提高了0.034t/(hm^(2)·d),最大累积速率出现时间提前了6.86天,吸氮量、氮肥回收利用率和氮肥农学效率分别提升了11.97%、31.47%和26.20%,且与普通地膜覆盖处理无显著差异。多曲线回归分析发现,生物膜和普通地膜处理下的玉米最大产量分别为1.42×10^(4)和1.43×10^(4) kg/hm^(2),对应的施氮量分别为285.61和284.44 kg/hm^(2),两个覆膜处理间最大产量及其所需施氮量均无显著差异。在施氮240 kg/hm^(2)时,两种膜处理的玉米产量及计算的最高产量也无显著差异。生物膜的两年平均降解率为40.65%,普通地膜为2.17%。在N240处理下两个膜处理均达到最大产值和经济效益,生物膜与普通地膜间没有显著差异。【结论】全生物降解膜覆盖在提升玉米产量、促进干物质积累和氮素吸收利用方面与普通地膜覆盖效果相近,且实现最高产量和经济效益施氮量也均为240 kg/hm^(2)。虽然生物膜投入成本高于普通地膜,但省去了收集残膜的投入,因而总的经济效益与普通地膜相当。考虑生物降解膜的额外环境效益,推荐在西北干旱农业区以生物降解膜替代普通地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全生物降解膜 普通地膜 残膜降解率 干物质积累速率 氮素利用率 产量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量铜在两个柑橘品种幼苗中的分布特征及根细胞壁响应机制 被引量:4
15
作者 李欣钰 林妹兰 +3 位作者 卢飞 胡萍萍 陈立松 黄增荣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067-1080,共14页
【目的】探究过量铜在两个柑橘品种幼苗组织水平和亚细胞水平上的分布特征以及根细胞壁对铜毒害的响应机制,以揭示柑橘耐铜毒害机理,为优化不同柑橘品种铜养分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砂培的雪柑(Citrus sinensis)和沙田柚(Citrus ... 【目的】探究过量铜在两个柑橘品种幼苗组织水平和亚细胞水平上的分布特征以及根细胞壁对铜毒害的响应机制,以揭示柑橘耐铜毒害机理,为优化不同柑橘品种铜养分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砂培的雪柑(Citrus sinensis)和沙田柚(Citrus grandis)实生苗为试验材料,进行连续18周不同浓度铜处理,即Cu 0.5μmol/L(对照)和300μmol/L (过量铜)。处理结束后,分析铜在柑橘幼苗不同组织水平(主根、侧根、茎和叶)、侧根亚细胞水平(细胞壁、细胞器和可溶性部分)以及侧根细胞壁多糖组分(果胶、半纤维素Ⅰ、半纤维素Ⅱ和纤维素)上的分布特征;采用透射电镜(TEM)以及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柑橘侧根细胞壁微结构变化(厚度、化学基团构成等)。【结果】1)组织水平上,不论是对照还是过量铜处理的柑橘苗,侧根是铜分布的主要部位,且过量铜处理的沙田柚侧根铜含量显著高于雪柑。对照组的雪柑和沙田柚侧根铜分布率分别为57.32%和51.31%;过量铜处理后,雪柑和沙田柚侧根铜分布率分别提高到90.87%和91.99%。相反,过量铜处理显著降低了两个柑橘品种幼苗茎和叶的铜分布率。2)在侧根亚细胞水平上,细胞器是铜在对照组柑橘苗的主要分布部位。对照组的雪柑和沙田柚侧根细胞器铜分布率分别为58.61%和39.26%;过量铜处理后,雪柑和沙田柚侧根细胞器的铜分布率分别降低到14.34%和11.49%。与对照相比,过量铜处理显著提高了两个柑橘品种幼苗侧根细胞壁和可溶性部分的铜含量,且过量铜处理的沙田柚侧根细胞壁铜含量显著高于雪柑。3)与对照相比,过量铜处理显著提高了两个柑橘品种幼苗侧根细胞壁各多糖组分的铜含量。其中,对照组的雪柑和沙田柚侧根细胞壁果胶铜分布率分别为44.69%和37.15%;过量铜处理后,雪柑和沙田柚侧根细胞壁果胶铜分布率分别提高到98.45%和98.48%。但过量铜处理的两个柑橘品种幼苗侧根细胞壁上的半纤维素Ⅰ、半纤维素Ⅱ和纤维素中的铜分布率显著降低。4)分级提取细胞壁并结合TEM分析表明,过量铜处理显著提高两个柑橘品种幼苗侧根细胞壁的提取率以及细胞壁厚度,且过量铜处理的沙田柚细胞壁提取率与细胞壁厚度均显著高于雪柑。5) FTIR分析表明,沙田柚侧根细胞壁果胶、纤维素和蛋白质等成分上羟基、羧基和氨基官能团参与了铜的吸附和固定。【结论】亚细胞水平上,300μmol/L过量铜处理的柑橘苗侧根可溶性部分和细胞壁是铜的主要分布部位,细胞壁果胶对铜的固定降低了铜向地上部的运输。提高细胞壁含量、增厚细胞壁以及促进细胞壁对铜的吸附可能是沙田柚幼苗耐铜性强于雪柑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柑橘 铜分布 细胞壁 透射电镜 傅里叶红外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肥替代化肥比例对椪柑生长发育、产量和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4
16
作者 万连杰 何满 +7 位作者 田洋 郑永强 吕强 谢让金 马岩岩 邓烈 易时来 李建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75-687,共13页
【目的】通过研究等氮磷钾养分条件下,有机肥替代化肥比例对椪柑生长、养分吸收、产量和土壤微生物性状的影响,提出适宜的有机替代比,为柑橘化肥减量与提质增效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9、2020年在重庆连续进行田间试验,供试材... 【目的】通过研究等氮磷钾养分条件下,有机肥替代化肥比例对椪柑生长、养分吸收、产量和土壤微生物性状的影响,提出适宜的有机替代比,为柑橘化肥减量与提质增效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9、2020年在重庆连续进行田间试验,供试材料为15年生枳砧台湾椪柑(Citrus reticulata Blanco cv.Ponkan)。设置CK(不施肥)、FP(单施化肥)、T1(有机替代率为氮10%、磷25%、钾18%)、T2(有机替代率为氮15%、磷38%、钾27%)、T3(有机替代率氮20%、磷51%、钾36%)、T4(有机替代率为氮30%、磷76%、钾54%)共6个处理,除CK外,各施肥处理的氮、磷、钾养分一致。调查分析椪柑生长、养分吸收、产量和肥料贡献率及土壤微生物特性。【结果】1)与FP相比,有机肥替代处理(T1至T4)增加了根系量、根系活力和枝梢生长量,显著增加了细根(直径0~0.5 mm)比例,且增加幅度随有机替代比的增大而提高;有机替代处理的春梢叶片SPAD、P_(n)、PI_(abs)和PI_(total)等较FP处理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并随有机替代比的增大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以T2和T3处理对椪柑生长发育较好;2)2019和2020年有机肥替代处理的枝梢和果实N、P和K积累量相比FP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且随有机替代比的增加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2019和2020年各有机肥替代处理较FP处理平均增产了7.2%~26.4%和2.0%~36.9%,肥料贡献率比FP处理分别提升了5.2%~45.4%和3.3%~54.9%,但随有机替代比的增加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以T2和T3处理促进养分积累和增产的效果较好;3)有机肥替代处理的根际土壤脲酶、蔗糖酶活性及可培养的细菌和放线菌数量较FP均有所增加,且随有机替代比的增大而增加,7月时达最大,而土壤可培养真菌数量表现出先增后减的趋势,以T3和T4处理对土壤微生物特性较好。【结论】等氮磷钾养分情况下,有机肥替代化肥促进了椪柑侧根根系特别是细根和春、秋枝梢的生长发育,改善了叶片的光合作用,提高了枝、叶、果对养分的积累和椪柑产量,改善了果园土壤生物学特性。本试验条件下,以有机替代15%~20%的氮肥、38%~51%的磷肥和27%~36%的钾肥的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椪柑 有机肥替代化肥 养分积累量 光合生理 土壤微生物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豫南紫云英水稻轮作区减施不同比例氮肥对水稻养分吸收和转运的影响 被引量:14
17
作者 王慧 张琳 +6 位作者 常单娜 周国朋 高嵩涓 曾闹华 聂良鹏 吕玉虎 曹卫东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194-1207,共14页
【目的】研究水稻–紫云英轮作体系中,翻压紫云英并减施氮肥对不同生育期水稻养分吸收、转运特征,以及对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为豫南稻区紫云英–水稻轮作模式氮肥的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长期定位试验位于河南信阳,始于2008年... 【目的】研究水稻–紫云英轮作体系中,翻压紫云英并减施氮肥对不同生育期水稻养分吸收、转运特征,以及对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为豫南稻区紫云英–水稻轮作模式氮肥的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长期定位试验位于河南信阳,始于2008年。试验设置不施肥对照(CK)、常规施肥(N100),以及种植并翻压紫云英条件下,氮肥为常规处理用量的100%(GN100)、80%(GN80)、60%(GN60)、40%(GN40),共6个处理。测定了水稻产量、关键生育期生物量、氮磷钾养分吸收量、土壤基础养分含量,分析了水稻养分吸收及土壤养分供应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与N100处理相比,GN40、GN60、GN80和GN100处理水稻产量无显著差异,GN40和GN60处理氮肥农学效率分别增加213.41%和113.70%,GN40、GN60和GN80处理氮肥偏生产力分别增加162.17%、75.69%、34.39%。与N100处理相比,GN100和GN80处理抽穗期秸秆生物量分别增加17.22%和41.06%,成熟期秸秆生物量分别增加28.22%和20.92%。与N100处理相比,GN60、GN80和GN100处理成熟期稻谷氮吸收量分别增加31.34%、31.79%和20.13%,GN60、GN80成熟期稻谷磷吸收量分别增加14.23%和14.61%,GN80处理成熟期稻谷钾吸收量增加10.64%。与N100处理相比,GN60处理氮转运量增加12.54 kg/hm^(2);GN40、GN60和GN80处理磷转运量分别显著增加11.32、23.02和18.09 kg/hm^(2),磷转运率分别增加35.92、41.22和39.91个百分点,磷对稻谷转运贡献率分别增加39.36、74.60和57.93个百分点。与N100处理相比,GN40、GN60、GN80和GN100能充分满足水稻生长过程中对土壤无机氮需求;GN60、GN80处理分蘖期、拔节期和抽穗期土壤有效磷含量显著降低;GN40、GN60、GN80和GN100处理分蘖期、抽穗期和成熟期土壤速效钾含量显著降低。随机森林分析结果表明各生育期土壤有效磷含量和水稻分蘖期氮、磷、钾吸收量对水稻产量形成有较大的贡献。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分蘖期和抽穗期土壤养分含量以及各生育期地上部氮、磷、钾吸收量与稻谷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在我国豫南紫云英–水稻轮作区,翻压紫云英配合氮肥减施40%,能够培育土壤碳、氮库,满足土壤氮素供应,促进水稻对磷、钾养分的吸收和积累,增加籽粒氮、磷、钾养分转运量,提高氮肥农学效率和偏生产力,实现水稻增产稳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云英 减氮 养分吸收转运 土壤肥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对大豆结瘤固氮、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9
18
作者 邹狮 严君 +3 位作者 韩晓增 邹文秀 陈旭 陆欣春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457-1465,共9页
【目的】合理施用氮肥不仅可提高大豆结瘤固氮能力,还可减少农业污染,实现大豆生产的高产优质高效。研究施氮时期和施氮量对大豆结瘤固氮、产量及蛋白质含量的影响,为大豆高产优质提供理论基础及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盆栽试验,供试大... 【目的】合理施用氮肥不仅可提高大豆结瘤固氮能力,还可减少农业污染,实现大豆生产的高产优质高效。研究施氮时期和施氮量对大豆结瘤固氮、产量及蛋白质含量的影响,为大豆高产优质提供理论基础及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盆栽试验,供试大豆品种为‘东生35’,试验设2个氮肥施用时期(V2期和R1期)和3个氮肥施用量[N 0、5、100 mg/(kg,土)],表示为N0、N5和N100。在大豆R2期(盛花期)和R5期(鼓粒期)取样分析了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根瘤数量、根瘤干重和固氮酶活性。在R8期(成熟期)调查了大豆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结果】施氮时期和施氮量对大豆地上干物质积累、结瘤和固氮能力均有显著影响。不论是V2期还是R1期施氮,大豆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而根瘤干重、数量则呈降低的趋势。R1期施氮条件下,N100处理的大豆盛花期根瘤数量和根瘤干重比N0分别下降了42.3%和32.8%,而固氮酶活性则均以N5处理最高;V2期施氮条件下,N5处理的大豆固氮酶活性在R2期和R5期较N0处理分别增加15.3%和27.1%。大豆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均以N5处理最高,籽粒蛋白质含量较N0处理增加了6.3%~9.4%。结构方程结果表明,施氮量正向调控固氮酶活性,间接影响大豆产量;负向调控根瘤数量,间接影响大豆籽粒蛋白质含量。施氮时期直接负向调控大豆籽粒产量,正向调控籽粒蛋白质含量。【结论】合理施氮有利于大豆高产优质,早期(V2期)施用氮肥有利于大豆产量提升,而推迟到始花期(R1期)施用氮肥更有利于大豆固氮和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增加。盆栽条件下,施氮量对大豆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大于施肥时期,施氮量均以控制在N 5 mg/(kg,土)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根瘤 施氮量 施氮时期 结瘤 固氮酶活性 产量 蛋白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投稿须知
19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F0003-F0003,共1页
1.本刊是由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主办,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承办的植物营养与肥料学科方面的专业性学术期刊,属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国农业核心期刊;2019年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2017年... 1.本刊是由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主办,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承办的植物营养与肥料学科方面的专业性学术期刊,属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国农业核心期刊;2019年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2017年、2011年和2008年荣获“中国精品科技期刊”;2007年度获“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为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以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核心期刊 杰出学术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 中国科技期刊 来源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院 农业区划研究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生专用缓释复混肥分层条施促进花生根系生长、产量形成及氮素利用 被引量:11
20
作者 王建国 张佳蕾 +6 位作者 郭峰 杨莎 高华鑫 张春艳 赵红军 李新国 万书波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274-2286,共13页
【目的】深入探究肥料分层条施对花生根系生长、氮素利用效率及荚果产量的调节作用,丰富花生全程可控施肥理论与技术。【方法】2019年在莒南和2019—2020年在济阳开展大田试验,设人工撒施(B)、肥料机械分层条施(L)两种施肥方式,选择普... 【目的】深入探究肥料分层条施对花生根系生长、氮素利用效率及荚果产量的调节作用,丰富花生全程可控施肥理论与技术。【方法】2019年在莒南和2019—2020年在济阳开展大田试验,设人工撒施(B)、肥料机械分层条施(L)两种施肥方式,选择普通复合肥(CF)、含有100天释放期的花生专用缓释复混肥(SF),另设不施氮肥对照(N0)共5个处理。分析花生根系在0—10、10—20 cm土层的分布及花生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结果】与普通复合肥处理(CF)相比,花生专用缓释复混肥(SFB、SFL)的荚果产量提高了3.6%~11.7%(莒南)和5.5%~13.2%(济阳)。肥料分层条施比人工撒施平均增产6.5%~14.8%(莒南)、10.4%~20.7%(济阳)。SFL比CFB平均增产19.0%(2019年莒南)、24.9%(2019年济阳)和27.3%(2020年济阳)。从产量构成因素来看,单株结果数、饱果数、百果重是荚果产量增加的基础。与人工撒施相比较,肥料分层条施处理显著提高了结荚期花生株间40—60 cm土层、行间20—60 cm土层深度的单位体积根系干重和根长,增加了深层根系的分布比例,促使根系向横向和纵向发展。与CFB相比,SFL成熟期荚果干物质分配比例提高5.8个百分点(莒南)和5.7个百分点(济阳),荚果氮素分配比例增加4.2个百分点(莒南)和4.6个百分点(济阳)。施肥方式和肥料类型均显著影响花生氮素利用,分层条施花生专用缓释复混肥(SFL)较复合肥人工撒施处理(CFB)氮肥偏生产力分别提高了22.7%(2019年莒南)、28.8%(2019年济阳)、31.2%(2020年济阳),其氮肥农学效率分别提高了120.9%(2019年莒南)、125.4%(2019年济阳)、145.1%(2020年济阳)。【结论】采用分层条施方法施肥可提高花生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花生专用缓释复混肥的增产效果优于普通复合肥。花生专用缓释复混肥采用机械分层条施是提高氮素利用率和增加花生荚果产量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花生专用控释肥 分层条施 根系发育与分布 干物质积累与分配 氮素利用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