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中国骨伤》 CSCD

作品数11359被引量51421H指数52
本刊主要栏目:设有专家述评、临床论著、生物力学研究、实验研究、专家述评、经验交流、骨伤论坛、病例讨论、影像分析、诊治失误、文献综述、手法介绍、科研思想与方法、学习园地、临床病理(病例)讨论、国内外骨伤...查看详情>>
  • 主办单位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国中医科学院
  •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1003-0034
  •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11-2483/R
  • 出版周期月刊
共找到11,359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锁骨钩应力性骨折发生的风险因素初探
1
作者 聂鹏飞 徐远林 +4 位作者 李永甫 张伦 周乾乾 罗坚女 郭剑 《中国骨伤》 2025年第1期61-65,共5页
目的:研究骨密度、钢板弯曲程度及最近端螺钉类型对锁骨钩应力性骨折的影响。方法:选择3只雌性45~50 kg猪,取猪肋骨40根。肋骨按照骨密度与骨质坚硬程度分为3组,每组5根,3组均用6孔锁骨钩钢板及3枚锁定螺钉固定。测量当肋骨应力性骨折... 目的:研究骨密度、钢板弯曲程度及最近端螺钉类型对锁骨钩应力性骨折的影响。方法:选择3只雌性45~50 kg猪,取猪肋骨40根。肋骨按照骨密度与骨质坚硬程度分为3组,每组5根,3组均用6孔锁骨钩钢板及3枚锁定螺钉固定。测量当肋骨应力性骨折时的最大扭力。另取15根相同大小粗度的肋骨分为3组,每组5根,分别为正向弯曲组,0°组(钢板表面与肋骨表面夹角)及反向弯曲组,各组均用6孔锁定钢板与3枚锁定螺钉固定,测量肋骨应力性骨折时的最大扭力。再取10根相同大小粗度的肋骨分为2组,分别为普通螺钉组和锁定螺钉组,每组5根。2组均用6孔锁骨钩钢板及3枚螺钉固定。普通螺钉组最近端为普通螺钉,其余2枚为锁定螺钉;锁定螺钉组3枚都是锁定螺钉。测量肋骨应力性骨折的最大扭力。结果:骨密度试验中,产生的扭力大小依次为骨质坚硬组(104.51±6.27)N,大于骨量正常组(75.04±3.81)N(t=8.979,P<0.05)。骨量正常组(75.04±3.81)N大于骨质疏松组别(49.99±2.12)N(t=12.832,P<0.05)。钢板弯曲实验中,各组产生的最大扭力大小依次为正向弯曲组(343.59±6.18)N大于0°组(106.01±5.29)N(t=65.279,P<0.05)。0°组(106.01±5.29)N,大于反向弯曲组(95.82±4.12)N(t=3.398,P<0.05)。肋骨最近端为普通螺钉组,其所承受的扭力(98.68±0.70)N,比最近端为锁定螺钉所承受的扭力(50.20±0.95)N更大(t=91.484,P<0.05)。各组数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骨密度、钢板弯曲程度和最近端螺钉类型对锁骨钩钢板应力性骨折有影响。骨密度高,钢板正向弯曲和最近端为普通螺钉均可防止锁骨钩应力性骨折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龄 应力性骨折 锁骨钩 应力集中 锁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开门椎板成形联合单侧侧块螺钉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合并颈椎不稳
2
作者 周洋 李驰 +4 位作者 戴王颖 滕红林 朱旻宇 王宇 王靖 《中国骨伤》 2025年第2期170-175,共6页
目的:探讨颈椎单开门椎板成形(expansive open-door laminoplasty)联合单侧侧块螺钉对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合并颈椎不稳患者的疗效及矢状位平衡影响。方法:2012年5月至2018年7月采用颈后路手术治疗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合并颈椎不稳患者65例... 目的:探讨颈椎单开门椎板成形(expansive open-door laminoplasty)联合单侧侧块螺钉对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合并颈椎不稳患者的疗效及矢状位平衡影响。方法:2012年5月至2018年7月采用颈后路手术治疗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合并颈椎不稳患者65例,根据手术方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单开门椎板成形术组34例,男19例,女15例,年龄49~60(54.4±4.8)岁,病程8~39(21.0±8.2)个月。单开门椎板成形术联合单侧侧块螺钉固定术组31例(单开门联合侧块螺钉组),男17例,女14例,年龄50~59(55.4±3.2)岁,病程7~48(23.7±13.1)个月。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观察比较术前和末次随访时在X线片上测量矢状垂直角(sagittal vertical angle,SVA),C0-C2 Cobb角和C2-C7 Cobb角。使用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单开门联合侧块螺钉组手术时间(109±15)min,长于单开门组(128±16)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轴性症状、随访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JOA评分中运动、感觉和总分较术前明显提升(P<0.05);膀胱功能评分无明显变化(P>0.05);而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末次随访时C0-C2 Cobb角较术前均有增加,单开门组增加的幅度更大(P<0.05);两组C2-C7 Cobb角均有减少,单开门联合侧块螺钉组患者减少的幅度更大(P<0.05)。单开门组C2-C7 SVA在末次随访时有明显增加(P<0.05),单开门联合侧块螺钉组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颈椎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联合单侧侧块螺钉内固定改善了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合并颈椎不稳患者的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相比单开门椎板成形术,能改善术后颈椎后凸和前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纵韧带骨化 单开门椎板成形术 侧块螺钉 矢状位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像学技术评估慢性骨髓炎感染范围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史卫东 韩文兴 +2 位作者 张建政 张熔基 何红英 《中国骨伤》 2025年第3期314-318,共5页
慢性骨髓炎清创不彻底是导致复发的主要因素。在治疗慢性骨髓炎时,彻底清除感染源是防止复发的关键。这一过程不仅包括全面清除感染灶、死骨、增生的瘢痕组织和肉芽组织,还包括消除死腔和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在这些步骤中,清创是一项核... 慢性骨髓炎清创不彻底是导致复发的主要因素。在治疗慢性骨髓炎时,彻底清除感染源是防止复发的关键。这一过程不仅包括全面清除感染灶、死骨、增生的瘢痕组织和肉芽组织,还包括消除死腔和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在这些步骤中,清创是一项核心程序,判断清创范围又是能否彻底清创的前提。本文系统回顾了不同影像学技术在评估慢性骨髓炎感染范围中的应用,并探讨了其未来发展趋势。传统X线平片虽然能初步提示骨髓炎,但难以明确感染范围;CT扫描具有精确的解剖定位功能,对于术前评估骨感染范围有重要的意义,但对软组织信息识别有限;MRI则以其高敏感性清晰区分感染骨与软组织,对软组织感染的评估有重要的提示作用,但可能高估骨感染范围。核素技术如18F-FDG PET/CT和SPECT/CT在术前精准评估感染范围上展现出巨大潜力。未来,通过优化不同影像学技术的组合应用,结合临床症状、术中情况与病理结果,并开发基于人工智能的影像分析平台,将能更精准地评估感染范围,为慢性骨髓炎患者提供更为有效、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升治疗效果,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像学技术 慢性骨髓炎 估计值 感染范围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内椎基神经射频消融术治疗症状性Modic改变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廖贵 蒙玉民 +3 位作者 邹专 肖开振 黄光瑜 顾容赫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4年第4期423-428,共6页
退变椎体终板引起的慢性腰背部疼痛一直困扰着广大患者与临床工作者,骨内椎基神经射频消融术是一种新的脊柱微创治疗手段,其通过对退变椎体终板进行射频消融术,使相应椎体椎基神经发生变性,阻断椎基神经的伤害性信号传导,从而减轻由退... 退变椎体终板引起的慢性腰背部疼痛一直困扰着广大患者与临床工作者,骨内椎基神经射频消融术是一种新的脊柱微创治疗手段,其通过对退变椎体终板进行射频消融术,使相应椎体椎基神经发生变性,阻断椎基神经的伤害性信号传导,从而减轻由退化椎体终板引起的腰痛症状。目前国外已有骨内椎基神经射频消融术的手术原理、手术方式、临床疗效及相关并发症较多报道。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对目前已有的相关研究进行综合分析,为后续的临床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内椎基神经射频消融术 慢性腰痛 椎体退变 MODIC改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持续劳损加冰敷法兔冻结肩模型的制备及评价
5
作者 刘璐 程少丹 +3 位作者 程杨 彭思琛 葛程 王世辉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4年第4期392-398,共7页
目的:评估持续劳损加冰敷法制备兔冻结肩模型的成模情况。方法:选取质量为(2500±500)g的清洁级、健康雄性新西兰兔12只,随机分为空白组和模型组,每组6只。模型组采用持续劳损加冰敷造模,观察兔大体情况及肩关节主被动活动情况,并... 目的:评估持续劳损加冰敷法制备兔冻结肩模型的成模情况。方法:选取质量为(2500±500)g的清洁级、健康雄性新西兰兔12只,随机分为空白组和模型组,每组6只。模型组采用持续劳损加冰敷造模,观察兔大体情况及肩关节主被动活动情况,并记录体重。分别于造模后第6天和第29天对兔造模侧肩关节行MRI检查,观察积液及软组织情况;采用HE染色法观察兔肱二头肌长头肌腱及关节囊滑膜的形态;采用Masson染色法观察兔肱二头肌长头肌腱及关节囊滑膜的纤维沉积情况,并用Image J软件对纤维沉积行半定量分析。结果:造模结束6 d后,模型组兔肩关节主动活动受限,被动活动受限不明显,行走跛行;造模结束29 d后,模型组兔肩关节主、被动活动均严重受限;与空白组体重(2.50±0.14)kg相比,模型组体重(2.20±0.17)kg显著降低(P<0.01)。MRI显示,造模结束后6 d,肩周肌肉外形不光滑,关节囊结构模糊,关节腔内见大量积液;造模结束后29 d,肩周肌肉外形毛糙,关节囊结构不清,关节腔内积液较造模后6 d减少。病理染色显示,模型组兔肱二头肌长头肌腱肌纤维排列紊乱,形态蜷曲,甚至断裂,关节囊滑膜组织大量血管增生,胶原纤维沉积及严重炎性细胞浸润。通过Image J软件对Masson染色结果半定量分析,模型组造模后7、30 d兔患肩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纤维沉积[(23.58±3.41)%、(27.56±3.70)%]及滑膜组织纤维沉积[(41.78±5.59)%、(62.19±7.54)%]均显著高于空白组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纤维沉积[(1.79±1.03)%、(1.29±0.63)%]及滑膜组织纤维沉积[(8.15±3.61)%、(11.29±7.10)%](P<0.01),且时间越长,纤维化越严重(P<0.01)。结论:行为学、影像学和病理学均显示,持续劳损加冰敷法兔冻结肩模型符合冻结肩临床表现,切合冻结肩发病机制,是一种理想的冻结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结肩 模型 滑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ümmell病经皮椎体成形术后症状性硬膜外血肿1例
6
作者 王国军 刘昱彰 +6 位作者 靳蛟 林海 时福东 陈春 吴冠男 黎作旭 张世民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4年第12期1229-1231,共3页
患者,男,89岁,因“腰背部疼痛伴活动受限15 d”于2023年1月30日入院。患者自诉15 d前因搬重物后出现腰部疼痛难忍,翻身及起床疼痛加重,腰椎活动受限,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1])8分,无下肢无力麻木,美国脊髓损... 患者,男,89岁,因“腰背部疼痛伴活动受限15 d”于2023年1月30日入院。患者自诉15 d前因搬重物后出现腰部疼痛难忍,翻身及起床疼痛加重,腰椎活动受限,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1])8分,无下肢无力麻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tation,ASIA)分级^([2])E级。既往高血压病病史10年,无肝病及血液系统疾病。专科查体:外观胸腰段后凸畸形,屈伸活动受限,胸腰段棘突及两侧压痛、叩击痛阳性,咳嗽,双侧下肢浅深感觉、肌张力正常,肌力V级,下肢腱反射正常,病理征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ümmell病 经皮椎体成形术 骨质疏松 硬膜外血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稳定骶骨不全骨折迟发性移位1例
7
作者 叶辉 陈琼杰 +2 位作者 潘肇坊 潘王毅 张宁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4年第12期1232-1236,共5页
患者,女,70岁,因“扭伤后腰骶疼痛1周,加重1 d”于2021年4月17日入院。患者1周前因单手提重物后不慎扭伤,即感腰骶部疼痛,尚可忍受,但行走后疼痛加重,平卧休息后疼痛减轻,无下肢麻木,无肢体水肿,当日由家人护送骨科门诊,骨盆CT(图1a-1c... 患者,女,70岁,因“扭伤后腰骶疼痛1周,加重1 d”于2021年4月17日入院。患者1周前因单手提重物后不慎扭伤,即感腰骶部疼痛,尚可忍受,但行走后疼痛加重,平卧休息后疼痛减轻,无下肢麻木,无肢体水肿,当日由家人护送骨科门诊,骨盆CT(图1a-1c)示骶骨可疑骨折。双能X线骨密度提示:腰椎骨密度T值=-2.6,Z值=-2.2。门诊予卧床休息,适当镇痛及抗骨质疏松等保守治疗。患者家中治疗期间未曾下床活动,2021年4月23日患者卧床自行翻身时突发腰骶部疼痛加重,剧痛难忍,腰部活动明显受限,腰骶部疼痛无明显缓解,由救护车送至医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骨不全骨折 迟发性移位 髂腰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脂肪硬化性黏液纤维瘤的影像表现及误诊病例分析
8
作者 徐万里 郑屹峰 梁海燕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4年第10期1015-1020,共6页
目的:探讨骨脂肪硬化性黏液纤维瘤的影像表现及误诊病例分析,以提高影像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月至2022年11月经手术病理确诊的21例骨脂肪硬化性黏液纤维瘤的影像及病理资料,其中男14例,女7例;年龄21~73岁;病程4~48个... 目的:探讨骨脂肪硬化性黏液纤维瘤的影像表现及误诊病例分析,以提高影像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月至2022年11月经手术病理确诊的21例骨脂肪硬化性黏液纤维瘤的影像及病理资料,其中男14例,女7例;年龄21~73岁;病程4~48个月。临床主要表现为患肢疼痛不适。术前均行X线、CT及MR检查。术后对照病理分析各患者的影像资料,总结其影像表现特征,分析误诊病例原因。结果:21例均为原发病灶,位于双侧股骨14例(右侧9例,左侧5例),其中股骨近端(转子间及周围)12例,股骨远端2例,位于胫骨近端2例,肱骨近端2例,桡骨近端1例,髂骨及跟骨各1例。X线及CT显示,所有病灶均呈地图样或者类圆形溶骨性破坏,边缘清晰伴硬化边,骨皮质连续,无骨膜反应及周围软组织肿块,16例病灶内见钙化、骨嵴及不同程度脂肪成分,其密度混杂,5例病灶呈磨玻璃样密度伴少量骨嵴。MR显示,病灶信号欠均匀,T1WI呈等或稍高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压脂序列病灶内见明显高信号,增强后呈不均匀强化。5例误诊为骨纤维结构不良。结论:骨脂肪硬化性黏液纤维瘤是一种良性纤维骨性病变,多发生于股骨近端,具有较独特的发病部位及影像改变。较典型者影像诊断容易,不典型者易误诊为骨纤维结构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硬化性黏液纤维瘤 骨肿瘤 影像学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移位型股骨颈骨折发生股骨头后倾角的研究
9
作者 俞荣耀 庞清江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4年第5期476-481,共6页
目的:探讨临床非移位型股骨颈骨折后发生股骨头后倾情况为临床手术和改善疾病预后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非移位型GardenⅠ、Ⅱ型股骨颈骨折患者165例临床资料,男48例,女117例;年龄53~89(71.5±8... 目的:探讨临床非移位型股骨颈骨折后发生股骨头后倾情况为临床手术和改善疾病预后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非移位型GardenⅠ、Ⅱ型股骨颈骨折患者165例临床资料,男48例,女117例;年龄53~89(71.5±8.5)岁;GardenⅠ型97例,Ⅱ型68例。在术前髋关节矢状位或轴位CT片上,将股骨头半径线与股骨颈中线形成的夹角作为股骨头后倾角α,测量股骨头后倾角大小。并将测量数据分成6组:α<0°、0°<α<5°、5°≤α<10°、10°≤α<15°、15°≤α<20°、α≥20°,比较不同范围后倾角的发生情况。分析比较165例患者性别构成比,并将65岁作为分界点,比较不同性别患者的骨折发生情况。根据术前后倾角大小分为后倾角<20°组135例和后倾角≥20°组30例,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在性别和年龄上的差异。结果:165例非移位型股骨颈骨折的患者中,发生股骨头后倾143例(86.7%),其中,后倾0°<α<5°36例(21.8%),5°≤α<10°40例(24.2%);10°≤α<15°27例(16.4%),15°≤α<20°10例(6.1%),后倾角α≥20°30例(18.2%),其中最大后倾角为42.7°。165例患者中,女性骨折占比高于男性,且相比男性,女性在65岁前更易发生骨折。但性别、年龄和Garden分型(Ⅰ、Ⅱ型)不是股骨颈骨折术前股骨头后倾角>20°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非移位型股骨颈骨折发生股骨头后倾的比率较高,其中发生严重后倾,即股骨头后倾角≥20°可达18.2%。对于行闭合复位内固定的患者,需要尽可能将骨折断端复位以降低发生术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风险。为了预防股骨颈骨折的发生,要特别重视对于女性的抗骨质疏松治疗。对于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和Garden分型Ⅰ、Ⅱ型患者,术前评估后倾角都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移位型股骨颈骨折 后倾角 性别 年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吡拉西坦通过MAPK通路治疗大鼠脊髓损伤的疗效观察与机制研究
10
作者 董博 李越 +3 位作者 李迎春 王桐 梁壮 贺西京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4年第6期591-598,共8页
目的:探讨吡拉西坦通过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通路治疗脊髓损伤大鼠的作用机制。方法:将54只体重为80~100 g的6周龄SD雌性健康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脊髓损伤组、吡拉西坦组,每组18... 目的:探讨吡拉西坦通过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通路治疗脊髓损伤大鼠的作用机制。方法:将54只体重为80~100 g的6周龄SD雌性健康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脊髓损伤组、吡拉西坦组,每组18只。脊髓损伤组、吡拉西坦组使用打击器建立脊髓损伤模型,假手术组不损伤脊髓。吡拉西坦组按照5 ml·kg-1标准予尾静脉注射吡拉西坦,连续干预3 d,每日1次;其他2组注射等剂量、等次数、等时长的生理盐水。分别于术后1、3、7 d处死大鼠并取材,观察并比较大鼠脊髓损伤行为学评分(Basso,Beattie and Bresnahan locomotor rating scale,BBB)的变化,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脊髓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变化,HE染色观察脊髓损伤大鼠的形态学变化,免疫组化观察水通道蛋白-4(aquaporin 4,AQP4)表达水平,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WB)观察脊髓损伤后MAPK信号通路在大鼠脊髓中的激活状态。结果:假手术组1、3、7 d的BBB评分均为21分;脊髓损伤组分别为(1±1)、(4±1)、(7±2)分;吡拉西坦组分别为(1±1)、(5±1)、(9±2)分;脊髓损伤组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吡拉西坦组与脊髓损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结果显示,假手术组形态未见异常。脊髓损伤组在术后1 d时,脊髓组织出现出血、变性;术后3 d,脊髓组织内出现片状坏死区;术后7 d,脊髓组织开始缓慢修复。吡拉西坦组术后1 d,脊髓损伤出血面积较脊髓损伤组减小;术后3 d,坏死区域较脊髓损伤组减少,细胞核消失范围较脊髓损伤组缩小;术后7 d,脊髓开始缓慢恢复。假手术组大鼠造模后1、3、7 d脊髓组织中AQP4染色较淡;脊髓损伤组AQP4染色加深,面积增大;吡拉西坦组AQP4染色较脊髓损伤组变淡,较假手术组阳性细胞略增多,染色微深。造模第1、3、7天,脊髓损伤组IL-6,IL-10,IL-1β和TNF-α水平高于手术组和吡拉西坦组(P<0.05)。与脊髓损伤组比,吡拉西坦组HE染色脊髓出血及坏死区域面积减小,免疫组化显示AQP4染色变淡。WB结果显示,造模第3天,脊髓损伤组pERK,p-JNK和p-p38水平高于假手术组和吡拉西坦组(P<0.05)。结论:吡拉西坦不仅在促进脊髓损伤后的运动功能恢复方面表现出显著效果,而且在减少病变面积、调节AQP4表达以减轻水肿,以及通过调控MAPK信号通路降低炎症反应方面均显示出积极的治疗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拉西坦 脊髓损伤 MAPK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创弹性髓内钉和钢板内固定治疗成人胫腓骨骨折的病例对照研究
11
作者 祝海炳 张永涛 +3 位作者 吕和 任富昌 周成洪 应昀峰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4年第4期352-357,共6页
目的:对比使用弹性髓内钉和钢板固定胫腓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22年12月入院的60例胫腓骨骨折患者,分为髓内钉组和钢板组,各30例,髓内钉组为采用弹性髓内钉固定,钢板组为钢板螺钉固定。髓内钉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22... 目的:对比使用弹性髓内钉和钢板固定胫腓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22年12月入院的60例胫腓骨骨折患者,分为髓内钉组和钢板组,各30例,髓内钉组为采用弹性髓内钉固定,钢板组为钢板螺钉固定。髓内钉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22~75(39.4±9.8)岁;车祸伤24例,摔伤6例;闭合性骨折23例,开放性骨折7例。钢板组30例,男15例,女15例;年龄24~78(38.6±10.2)岁;车祸伤22例,摔伤8例;闭合性骨折24例,开放性骨折6例。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和后足评分、腓骨临床愈合时间和伤口并发症的发生率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均获随访,时间6~21(14.0±2.8)个月。髓内钉组和钢板组比较,髓内钉组手术时间短、出血少、腓骨临床愈合时间短、切口感染率低(P<0.05)。髓内钉组术后出现2例延迟愈合,钢板组出现1例不愈合,2例延迟愈合。末次随访踝关节功能按照AOFAS评分标准,髓内钉组(88.33±4.57)分,优17例,良12例,可1例;钢板组(87.00±4.14)分,优16例,良10例,可4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弹性髓内钉治疗腓骨骨折,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骨折愈合时间短和切口并发症少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性髓内钉 成人 胫腓骨骨折 骨折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水平预测老年髋关节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价值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杨颖 尹茯颐 +1 位作者 冷嫄娴 李国红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4年第5期500-504,共5页
目的:探索血清D-二聚体(D-dimer,D-D)、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血小板(platelet,PLT)、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联合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 (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PAI-1)水平预测老年髋关节术后... 目的:探索血清D-二聚体(D-dimer,D-D)、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血小板(platelet,PLT)、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联合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 (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PAI-1)水平预测老年髋关节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至2022年5月收治的165例老年髋关节术患者,男89例,女76例;年龄60~75(66.43±5.48)岁;股骨颈骨折102例,股骨头坏死63例。所有患者入院24 h内均进行血清D-D、FIB、PLT、CRP、PAI-1检测,根据患者是否发生DVT分为DVT组和非DVT组。结果:DVT组患者的D-D、FIB、PLT、CRP、PAI-1水平均高于非DVT组(P<0.001);Spearman分析结果显示,DVT与PLT、CRP、D-D、FIB、PAI-1水平均呈正相关性(r=0.382,0.213,0.410,0.310,0.353,均P<0.001);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D-D、PLT是影响DVT发生的独立因素(OR=0.038,0.960,P=0.032,0.011);D-D、FIB、PLT、CRP、PAI-1及五项联合预测DVT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分别为0.843、0.692、0.871、0.780、0.819、0.960,五项联合预测的AUC均高于单项预测(P<0.05)。结论:D-D、FIB、PLT、CRP、PAI-1在预测老年髋关节术后发生DVT中具有一定效能,五项联合预测效能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二聚体 C反应蛋白 血小板 纤维蛋白原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 髋关节 下肢深静脉血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_(1)倾斜角与C_(7)倾斜角多因素分组相关性分析
13
作者 位新维 喻景奕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3年第5期454-458,共5页
目的:通过T_(1)倾斜角(T_(1) slope,T_(1)S)与C_(7)倾斜角(C_(7) slope,C_(7)S)相关性分析,探讨C_(7)S是否可替代T_(1)S。方法:以2015年7月至2020年7月门诊和住院的442例颈椎疾患患者为观察对象,筛选出能识别T_(1)上终板患者259例,男145... 目的:通过T_(1)倾斜角(T_(1) slope,T_(1)S)与C_(7)倾斜角(C_(7) slope,C_(7)S)相关性分析,探讨C_(7)S是否可替代T_(1)S。方法:以2015年7月至2020年7月门诊和住院的442例颈椎疾患患者为观察对象,筛选出能识别T_(1)上终板患者259例,男145例,女114例,其中颈椎手术患者163例,门诊非手术患者96例,年龄20~83(58.6±11.2)岁。将筛选对象按性别、年龄、颈椎是否后凸、颈椎序列是否失衡、颈椎是否手术进行分组,其中男性组145例,女性组114例;青年组76例(<40岁),中年组109例(40~60岁),老年组74例(>60岁);颈椎后凸组92例,非后凸组167例;颈椎序列失衡组51例,非失衡组208例;颈椎手术组163例,非手术组96例。依次分析各种形式分组T_(1)S与C_(7)S相关性。结果:442例患者T_(1)上终板可见者259例(58.6%),C_(7)上终板可见者401例(90.7%)。上述259例患者T_(1)S平均值为(24.5±8.7)°,其中男性组(25.9±7.7)°,女性组(23.7±6.9)°;C_(7)S平均值(20.8±7.3)°,其中男性组(22.5±7.5)°,女性组(19.7±5.8)°。T_(1)S与C_(7)S总相关系数r=0.89,复相关系数R^(2)=0.79,线性回归方程为T_(1)S=0.91×C_(7)S+4.35。在上述一般资料和畸形各因素分组中,T_(1)S与C_(7)S均具有高度相关性(r值为0.85~0.92,P<0.05)。结论:不同因素分组中T_(1)S与C_(7)S具有高度相关性,对于无法测得T_(1)S的病例,可使用C_(7)S取代T_(1)S,为评估脊柱矢状面平衡,分析病情以及制定手术方案提供指导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X线 T1倾斜角 C7倾斜角 相关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低颅压致短暂性失明1例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家明 张彦军 +4 位作者 邓强 郭铁峰 杜凯然 刘晓雪 罗林钊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3年第1期68-71,共4页
患者,男,52岁,因“腰背部疼痛3年,加重伴左下肢疼痛、麻木3 d”为主诉于2020年7月9号收住入院。患者诉3年无明显诱因出现腰背部疼痛,自备膏药贴服(具体药物用法用量不详),休息后症状可缓解,未做系统诊疗。入院前3 d因干农活后病情加重,... 患者,男,52岁,因“腰背部疼痛3年,加重伴左下肢疼痛、麻木3 d”为主诉于2020年7月9号收住入院。患者诉3年无明显诱因出现腰背部疼痛,自备膏药贴服(具体药物用法用量不详),休息后症状可缓解,未做系统诊疗。入院前3 d因干农活后病情加重,出现左下肢疼痛、麻木伴活动受限。患者无特殊既往病史,入院完善相关检查,轮椅推入病房,腰椎活动度疼痛受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椎间盘移位 短暂性失明 脑脊液漏 手术后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间孔镜术后引流管的临床应用初步研究
15
作者 李涛 李俊杰 +7 位作者 张同会 罗琳 曹珊花 谢维 吴从俊 李莹 刘鏐 唐谨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2年第2期122-127,共6页
目的:探究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术后放置引流管的临床意义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19年9月接受PELD手术治疗的15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术后是否... 目的:探究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术后放置引流管的临床意义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19年9月接受PELD手术治疗的15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术后是否放置引流管,分为放置引流管组与未放置引流管组,分别于术前、出院时、术后1个月、末次随访观察患者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且记录术后引流管放置时间、总引流量;将放置引流管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突出节段、吸烟史、合并基础疾病、服用抗凝药物等特征,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与PELD术后放置引流管进行分析。结果:共有32例患者PELD术后放置引流管,两组患者术后腰腿痛VAS、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出院时腰腿痛VAS及JO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时间点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合并基础疾病及服用抗凝药物与术后放置引流管有关,而性别、体质量指数、突出节段、吸烟史与放置引流管无显著相关性。多因素分析显示高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及服用抗凝药物与术后放置引流管相关。结论:椎间孔镜术后放置引流管可以早期改善患者腰腿痛症状,对于高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及服用抗凝药物的患者椎间孔镜术后可以考虑放置引流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窥镜外科手术 椎间盘移位 引流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两种不同椎间融合方式终板损伤的病例对照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曾忠友 吴宏飞 +7 位作者 范时洋 范顺武 方向前 赵兴 宋永兴 俞伟 裴斐 宋国浩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2年第10期933-942,共10页
目的:总结并比较肌间隙入路通道下经椎间孔椎间融合联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方式与斜外侧椎间融合联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方式治疗腰椎病变终板损伤的特点与临床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213例腰椎病变患者,男73例,女140... 目的:总结并比较肌间隙入路通道下经椎间孔椎间融合联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方式与斜外侧椎间融合联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方式治疗腰椎病变终板损伤的特点与临床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213例腰椎病变患者,男73例,女140例;年龄24~81(54.9±10.5)岁;病程6~180(40.30±28.71)个月;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35例,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22例,椎间盘源性腰痛15例,炎症转归期原发性腰椎间隙炎9例,腰椎管狭窄症52例,腰椎退行性滑脱47例,腰椎椎弓峡部裂伴或不伴椎体滑脱33例;单节段191例(L_(2,3)5例、L_(3,4)24例、L_(4,5)162例),双节段22例(L_(2,3)和L_(3,4)3例、L_(3,4)和L_(4,5)19例)。采用后方肌间隙入路通道下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术110例(后路融合组),斜外侧椎间融合联合后方肌间隙入路通道下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术103例(斜外侧融合组)。观察两组患者终板损伤的发生特点,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和影像结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后路融合组发生终板损伤8例9个节段,发生率7.27%(8/110),男1例,女7例,年龄(63.22±3.51)岁;8例中术前存在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7例;使用香蕉型融合器5例,解剖型融合器3例;发生于椎体上终板3个节段,椎体下终板6个节段。斜外侧融合组发生终板损伤21例24个节段,发生率20.39%(21/103),男4例,女17例,年龄(62.50±5.02)岁;21例中术前存在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16例;使用融合器偏大(指融合器高度)5例,终板解剖形态异常4例,髂嵴过高3例;发生于椎体上终板20个节段,椎体下终板4个节段;21例终板损伤中合并椎体骨折2例。后路融合组终板损伤发生率低于斜外侧融合组。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切口感染,随访时间12~48个月,中位数12个月。随访中后路融合组出现融合器沉降22例,斜外侧融合组43例,两组各发生1例融合器移位,均无内固定松动、移位或断裂。斜外侧融合组并发症发生率33.98%(35/103),高于后路融合组23.64%(26/11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两组患者术后椎间隙高度均获得良好的恢复,但在随访时出现不同程度的丢失。融合率后路融合组为94.5%(104/110),斜外侧融合组为96.1%(99/10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3)。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结论:两种方法治疗单或双节段腰椎病变均能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两种融合方式终板损伤的特点不完全相同。虽然两种固定融合方式的终板损伤没有影响最终的临床结果,但仍需要加以重视,做好终板损伤的预防和有效处理,尤其是对于斜外侧椎间融合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脊柱融合术 手术后并发症 终板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服和静脉注射氨甲环酸对于腰椎椎管减压融合术的围手术期失血量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齐美涛 王舒颖 +4 位作者 王凌挺 陈学武 詹文豪 朱孝峰 王弘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2年第8期736-739,共4页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TXA)不同给药方式对腰椎椎管减压融合术围手术期失血量、隐性出血量、输血率,以及不良反应等各方面的影响。方法:对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接受腰椎椎管减压融合术的6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TXA不...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TXA)不同给药方式对腰椎椎管减压融合术围手术期失血量、隐性出血量、输血率,以及不良反应等各方面的影响。方法:对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接受腰椎椎管减压融合术的6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TXA不同给药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术前2 h口服2 g TXA;对照组在切皮前5~10 min予以1 g TXA静脉输注,术后6 h予以1 g TXA静脉输注1次。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引流管拔除时间、输血率、静脉血栓形成率、不良事件发生率,观察术前和术后1、3 d血红蛋白(hemoglobin,Hb),红细胞比容(hematocrit,HCT)的变化情况。结果:术后1、3 d的Hb及HCT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1),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总失血量、术中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拔管时间、输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见静脉血栓形成和不良事件发生。结论:在腰椎椎管减压融合术围手术期口服TXA与静脉注射TXA在减少围手术期失血量的效果是相当的,且是安全可靠的,从节约医疗成本和使用便利性方面建议口服TX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氨甲环酸 出血 围手术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庭诱发肌源电位评价颈性眩晕与前庭功能的相关性 被引量:11
18
作者 史帆 宋文慧 +3 位作者 刘昌文 梁凯恒 马日吉 王子奡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2年第2期148-152,共5页
目的:应用前庭诱发肌源电位评价颈性眩晕与前庭功能的关系,分析颈性眩晕与前庭功能障碍之间的相关性,讨论颈性眩晕发病的相关因素,指导颈性眩晕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以2019年8月至2020年7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门诊以颈性眩晕为主诉... 目的:应用前庭诱发肌源电位评价颈性眩晕与前庭功能的关系,分析颈性眩晕与前庭功能障碍之间的相关性,讨论颈性眩晕发病的相关因素,指导颈性眩晕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以2019年8月至2020年7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门诊以颈性眩晕为主诉的7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设定为患病组,同时选择医院内60例无颈椎及前庭相关疾病者设定为非患病组,其中患病组年龄12~70(46.40±10.91)岁,男25例,女50例;非患病组年龄22~60(43.78±7.75)岁,男19例,女41例。对两组受试者行前庭诱发肌源电位(vestibular 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s,VEMPs)检查,收集VEMPs的数据资料,对比分析其结果;将颈肌源性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cervical vestibular eoked mogenic ptential,cVEMP)异常的患者根据轻中重3级分组,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VEMPs与颈性眩晕及其严重程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患病组颈性眩晕严重程度:轻度33例,中度34例,重度8例。cVEMP检查:阳性62例,阴性13例,其中轻度13例,中度33例,重度16例。非患病组cVEMP检查:阳性4例,阴性56例。(2)对两组cVEMP等级比较,患病组等级高于非患病组(P<0.001),可以认为颈性眩晕与前庭功能之间存在相关性。(3)对患病组组内进行cVEMP等级与颈性眩晕等级之间的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秩和检验,相关性系数为0.687,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认为两指标具有较高程度的相关性。结论:应用前庭诱发肌源电位评价颈性眩晕与前庭功能的关系具有可行性,且对于颈性眩晕的患者,其严重程度越高,前庭诱发肌源电位的阳性率则越大,进而表明其对前庭功能的影响也越大。对于颈性眩晕患者的治疗,应以颈部康复治疗加前庭功能治疗相结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性眩晕 前庭诱发肌源电位 前庭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在闭合复位内外侧交叉穿针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中保护尺神经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9
19
作者 鲍一峰 徐文斌 庄伟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2年第9期863-868,共6页
目的:探讨超声在闭合复位内外侧交叉穿针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中保护尺神经的可行性。方法:自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63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根据引导方式不同分为超声引导组和X线引导组。超声引导组32例,采用超声引导下闭合复位... 目的:探讨超声在闭合复位内外侧交叉穿针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中保护尺神经的可行性。方法:自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63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根据引导方式不同分为超声引导组和X线引导组。超声引导组32例,采用超声引导下闭合复位经皮内外交叉克氏针固定,男20例,女12例,年龄3~11(6.06±2.02)岁。X线引导组31例,采用X线引导下闭合复位经皮内外交叉克氏针固定,男17例,女14例,年龄2~10(5.61±1.96)岁。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接受电透次数,骨折愈合时间,尺神经损伤情况,术后12个月采用Flynn疗效评分评价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儿获得随访,超声引导组随访时间9~12(11.53±0.76)个月,X线引导组随访时间10~13(11.51±0.72)个月,两组患儿手术时间、随访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X线引导组接受电透次数(21.65±5.58)次明显多于超声引导组(3.06±1.24)次(P<0.01)。超声引导组术后未发生医源性尺神经损伤,X线引导组术后2例出现尺神经损伤,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超声引导组Flynn临床功能评定结果优27例,良4例,可1例;X线引导组优23例,良6例,可1例,差1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与X线引导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在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方面疗效相当,但超声引导可以在术中清晰地探测到尺神经所在的位置,最大程度避免因尺侧穿针时而导致的医源性尺神经损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肱骨骨折 尺神经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Chevron截骨术治疗中重度足拇外翻 被引量:13
20
作者 余建华 方添顺 +2 位作者 宋涛 吴猛 李雄峰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2年第1期90-94,共5页
目的:探讨第1跖骨远端改良Chevron截骨治疗中重度拇外翻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采用改良Chevron截骨结合第1跖趾关节外侧软组织松解手术治疗28例(30足)中重度拇外翻患者,其中男2例(2足),女26例(28足);年龄35~74(57... 目的:探讨第1跖骨远端改良Chevron截骨治疗中重度拇外翻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采用改良Chevron截骨结合第1跖趾关节外侧软组织松解手术治疗28例(30足)中重度拇外翻患者,其中男2例(2足),女26例(28足);年龄35~74(57.3±9.3)岁;左侧10足,右侧16足;双侧2例4足;病程3~12(9.32±3.89)年。测量并比较术前和术后6个月拇外翻角(hallux valgus angle,HVA),第1,2跖骨间夹角(intermetatarsal angle,IMA),第1跖骨远端关节面角(distal metatasal articular angle,DMAA)变化情况,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学会(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拇趾关节评分系统进行疗效评价。结果:28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8~16(11.28±3.42)个月。所有患者术后手术切口愈合良好,未出现切口感染、跖骨头坏死等并发症。截骨部位愈合时间6~10(7.12±1.34)周。术前HVA、IMA、DMAA、AOFAS分别为(36.06±6.02)°、(21.78±4.16)°、(8.21±2.65)°、(52.90±10.97)分,术后6个月分别为(8.87±2.46)°、(11.66±2.84)°、(3.65±1.00)°、(87.45±10.55)分,术前与术后6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根据AOFAS评分,优20足,良7足,差3足。3例评分差的患者2例翻修后达到优良,1例采用定制鞋垫后明显改善。结论:改良Chevron可有效的纠正HVA、IMA、DMAA,提高功能恢复情况。改良Chevron截骨术式推移距离增加,截骨面接触增大,可以使用多枚螺钉固定,有较强的矫正能力,并可早期功能锻炼,是中重度拇外翻手术治疗可选择的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拇趾外翻 截骨术 关节囊松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