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作品数1376被引量9584H指数38
本刊于1993年创刊,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和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系中文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中国科技...查看详情>>
  • 曾用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生态农业研究
  •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
  •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2096-6237
  •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13-1432/S
  • 出版周期月刊
共找到1,376篇文章
< 1 2 7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灌浆期高温对早稻光合性能和产量品质的影响
1
作者 杨军 章毅之 +8 位作者 张方亮 段里成 邹琳 王尚明 李迎春 田俊 刘丹 张清霞 吴风雨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0-94,共15页
为研究不同高温条件对灌浆期早稻生长的影响及高温热害发生机理和灾害指标,以主推品种‘湘早籼45号’为材料,利用人工气候室开展早稻不同高温强度(35、37、38、39、40和42℃)和持续天数(3、5、7和10d)处理的试验,以同期田间自然条件为对... 为研究不同高温条件对灌浆期早稻生长的影响及高温热害发生机理和灾害指标,以主推品种‘湘早籼45号’为材料,利用人工气候室开展早稻不同高温强度(35、37、38、39、40和42℃)和持续天数(3、5、7和10d)处理的试验,以同期田间自然条件为对照,分析不同高温条件对早稻光合性能和产量品质的影响,研究早稻高温热害致灾机理和等级指标。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高温处理降低了剑叶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增加了秕谷率,降低了千粒重和产量,变幅与温度强度和持续天数成正比。高温降低了精米率、整精米率和直链淀粉含量,增加了垩白粒率、垩白度和蛋白质含量,改变了淀粉RVA谱特征。早稻高温热害等级指标为:35≤日最高气温(T_(max))<37℃且持续天数(D_(n))≥3 d或37≤T_(max)<38℃且3≤D_(n)<6 d属轻度,对应0<有害积热(H_(a))≤11℃·d,0<产量降幅(Y_(d))≤10%;37≤T_(max)<38℃且D_(n)≥6 d或T_(max)≥38℃且3≤D_(n)<6 d属中度,11<H_(a)≤22℃·d,10%<Y_(d)≤20%;T_(max)≥38℃且D_(n)≥6d为重度,H_(a)>22℃·d,Y_(d)>20%。因此,日最高气温≥35℃持续3d会降低早稻光合性能,影响产量品质形成,引起高温热害;根据灾害指标可预估高温热害程度。研究结果可为早稻高温热害监测评估和农业防灾减灾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稻 灌浆期 高温 光合速率 产量 品质 灾害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肥等氮量替代化肥对玉米氮素吸收利用及土壤氮素淋失的影响
2
作者 马纪龙 姬丽 +6 位作者 马琨 谢铁娜 马建军 李虹 岳翔 苏明 贾彪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2025年第2期286-300,共15页
有机肥替代化肥是实现化肥减量增效与控制农田污染的一项重要措施。本文探究了玉米产量、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和土壤氮素淋失对不同比例有机肥等氮替代化肥的响应,以期为宁夏引黄灌区玉米氮素高效利用及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提供科学依据。于2... 有机肥替代化肥是实现化肥减量增效与控制农田污染的一项重要措施。本文探究了玉米产量、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和土壤氮素淋失对不同比例有机肥等氮替代化肥的响应,以期为宁夏引黄灌区玉米氮素高效利用及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提供科学依据。于2022—2023年在宁夏永宁国家气象站开展大田试验,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以当地常规施氮量(270 kg·hm^(-2))为基础,布设5个施肥处理,分别为100%化肥(T1)、2/3化肥+1/3有机肥(T2)、1/3化肥+2/3有机肥(T3)、100%有机肥(T4)和空白对照(CK),分析了玉米产量、氮素吸收量、氮素转运和利用效率及土壤氮素淋失量。结果表明:T2处理玉米产量和成熟期植株地上部吸氮量均最高,相较于CK和T1,玉米产量两年平均提高73.42%和3.67%,成熟期地上部吸氮量两年平均提高97.09%和9.98%。其次,T2处理玉米营养器官花前积累氮转运量、氮转运率、氮转运对籽粒贡献率及花后氮素同化量两年平均较CK分别显著提高171.18%、19.67%、36.89%和72.17%,较T1分别显著提高24.36%、6.74%、12.94%和3.55%,T2处理玉米氮素表观回收利用率、氮肥农学效率及氮肥偏生产力两年均值较T1处理分别显著提高22.58%、9.17%和3.67%,而各处理玉米氮素收获指数两年间无显著差异。此外,T2处理淋失液中总氮、硝态氮和铵态氮浓度均相对较低,两年玉米生长季内总氮、硝态氮和铵态氮淋失量和淋失系数均值较T1分别降低24.56%、25.29%、23.70%和37.95%、39.44%、26.83%。相关性分析表明,玉米氮素养分吸收、转运和利用等指标与产量呈正相关关系,而氮素淋失量和氮素收获指数与产量间相关性较低。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产量曲线最高点所对应的有机肥替代比例下,玉米存在较高的氮素吸收、转运和利用效率及较低的氮素淋失量。因此,宁夏引黄灌区玉米种植最佳有机肥替代量均值为98.64 kg·hm^(-2)(36.53%有机肥替代化肥),可提高玉米氮素高效利用,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肥 化肥 等氮量替代 玉米 氮素利用 氮素淋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征稿、征订启事
3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F0004-F0004,共1页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原名《中国生态农业学报》,1993年创刊,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和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系中文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百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原名《中国生态农业学报》,1993年创刊,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和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系中文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刊、万方数据库统计源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源刊、中国期刊网统计源刊以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源刊,并被Scopus、国际农业生物学文摘(CABI)、美国化学文摘(CA)、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开放存取期刊目录(DOAJ)、哥白尼索引(IC)、美国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等国际数据库及检索单位收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杰出学术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开放存取期刊 生物学文摘 中国期刊网 中国生态农业 期刊指南 中国期刊方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大港湿地湖水蒸发及地表水地下水转化研究
4
作者 周睿 曲文静 +2 位作者 王超月 代锋刚 李方红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41-1250,共10页
南大港湿地是我国重要湿地之一,近年来湿地生态环境及其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为揭示南大港湿地不同水体氢氧同位素特征及湖水蒸发与区域地表水—地下水转化关系,探究南大港地区水循环过程,本研究于2023年5月开展河水、湖水、海水和地下水... 南大港湿地是我国重要湿地之一,近年来湿地生态环境及其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为揭示南大港湿地不同水体氢氧同位素特征及湖水蒸发与区域地表水—地下水转化关系,探究南大港地区水循环过程,本研究于2023年5月开展河水、湖水、海水和地下水样品的采集与分析。根据同位素分馏和氘盈余估算了湖水的蒸发损失,通过质量平衡混合模型研究了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转化。结果表明:南大港地区浅层地下水大多沿当地大气降水线分布,降水为地下水的主要来源;受蒸发因素的影响,地表水体氢氧同位素值普遍高于地下水体。由湖水氢氧同位素回归分析得到湖水蒸发线方程:δ^(2)H=6.1498δ^(18)O-14.774 (n=12, R^(2)=0.9814),通过氘盈余(d值)估算的湖水蒸发损失为27%~37%。自内陆向沿海,地下水埋深逐渐变浅,氢氧同位素值逐渐增大。湖水运移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湿地东南部是活水来源,湿地西部和北部水体滞留时间较长,氢氧同位素值较高,且d值较小。受北部盐场影响,湖水西部和北部的Cl-浓度普遍高于东部和南部。根据Cl-浓度和氧同位素值建立的混合端元模型得到, 50%的浅层地下水样品位于地下水海水混合线上。湖水在东侧存在渗漏,但其对浅层地下水的影响范围不超过1 km。分析表明:南大港湿地湖水从天然降水、南排河和廖家洼渠调水得到补给,而后通过蒸散发和渗漏等方式排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氧同位素 地表水地下水转化 蒸发 南大港湿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供磷水平对柳枝稷根际土壤有机酸、无机磷及微生物的影响
5
作者 刘威帆 赵匆 +3 位作者 刘昊 屈小玉 刘吉利 吴娜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492-1502,共11页
本研究旨在探索不同供磷水平对根际土壤有机酸、无机磷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挖掘根际土壤微生态特征,对促进土壤磷素循环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以柳枝稷‘Alamo’和‘Pathfinder’品种为材料,设置3个磷水平:P0(0 kg∙... 本研究旨在探索不同供磷水平对根际土壤有机酸、无机磷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挖掘根际土壤微生态特征,对促进土壤磷素循环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以柳枝稷‘Alamo’和‘Pathfinder’品种为材料,设置3个磷水平:P0(0 kg∙hm^(-2))、P30(30 kg∙hm^(-2))和P90(90 kg∙hm^(-2)),研究不同磷水平下柳枝稷根际土壤有机酸组成及含量、无机磷形态及含量以及微生物种群落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施磷水平对根际土壤有机酸、无机磷含量和微生物群落有显著影响。与P0相比,不同施磷水平下‘Alamo’品种的根际土壤有机酸含量增幅更大,无机磷含量更高。而在微生物群落方面,‘Alamo’和‘Pathfinder’品种呈现相似的变化规律。在P30和P90处理下,根际土壤中琥珀酸、苹果酸、马来酸和丙二酸含量显著增加,辛二酸含量降低。此外,施磷后根际土壤中的Ca_(2)-P、Al-P、Fe-P、O-P和Ca_(10)-P含量均显著增加。细菌群落的Chao1指数、ACE指数、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在施磷后也显著增加,而物种组成在门水平上以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绿弯菌门(Chloroflexi)为优势菌门。综合分析发现,不同磷水平下,柳枝稷根际土壤中的有机酸与无机磷间关系不显著。细菌群落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受有机酸和无机磷的共同影响,不同优势菌门与有机酸和无机磷的关系具有差异性。综上所述,有机酸—无机磷—微生物构成的根际土壤微生态系统是相互协调的系统,对磷资源的高效利用具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柳枝稷 磷水平 根际土壤 有机酸 无机磷 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雨、施肥对补水河流周边土壤硝态氮迁移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许晓媛 李彤阳 +6 位作者 尹高飞 杨壹泽 焦会青 文宏达 王田甜 习斌 李文超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06-1217,共12页
补水河流周边土壤硝态氮迁移过程受到河流水文条件、降雨、施肥等多因素的影响,研究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土壤硝态氮分布及淋失特征,可以为深入理解土壤氮素循环过程奠定基础。本研究以华北平原白洋淀入淀河流周边农田和农林复合区(AF)为... 补水河流周边土壤硝态氮迁移过程受到河流水文条件、降雨、施肥等多因素的影响,研究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土壤硝态氮分布及淋失特征,可以为深入理解土壤氮素循环过程奠定基础。本研究以华北平原白洋淀入淀河流周边农田和农林复合区(AF)为研究对象,其中农田区设置不施肥(CK)、优化施肥(YH)、习惯施肥(XG)3个施肥处理,综合分析在不同降雨类型、生态补水等因素作用下土壤硝态氮剖面分布、淋溶等迁移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施氮量、降雨类型、生态补水等均是影响补水河流周边硝态氮迁移淋失的关键因子。其中,施氮量决定土壤硝态氮淋失总量(P<0.01)。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土壤剖面的硝态氮含量和硝态氮淋失量均显著增加,与XG处理相比,YH处理和AF处理的硝态氮淋失总量分别减少40.6%和40.1%。降雨和生态补水改变了硝态氮在土壤剖面的迁移过程。其中,降雨主要影响表层土壤硝态氮向中下层迁移,生态补水主要影响中下层土壤硝态氮向更深层土壤的迁移。另外,不同降雨类型对土壤硝态氮迁移的影响有所差异,即两种降雨类型下硝态氮向下层土壤迁移速率和迁移量不同。常规降雨(3 d累积降雨65.2 mm)和强降雨(5 h累积降雨49.2 mm)两种情况下硝态氮累积峰均在40~60 cm土层。常规降雨导致XG处理40~60 cm比0~40 cm土层硝态氮储量增加9.7%;强降雨导致XG处理40~60 cm比0~40 cm土层硝态氮储量增加16.7%。生态补水导致YH处理和XG处理在100~140 cm土层硝态氮储量分别减少42.7 kg·hm^(-2)和39.6 kg·hm^(-2)。以上研究结果对于生态补水和极端降雨背景下土壤氮素污染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氮量 常规降雨 强降雨 生态补水 硝态氮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要素市场化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效应——兼议环境规制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6
7
作者 刘明玉 肖海峰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18-528,共11页
本文探讨了农业市场化改革背景下,农业要素市场化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效应、作用机制以及环境规制在其中的调节作用。基于2004—2020年中国省级(不含港澳台、西藏)面板数据,构建了动态面板模型,并运用差分广义矩阵及调节效应模型进行... 本文探讨了农业市场化改革背景下,农业要素市场化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效应、作用机制以及环境规制在其中的调节作用。基于2004—2020年中国省级(不含港澳台、西藏)面板数据,构建了动态面板模型,并运用差分广义矩阵及调节效应模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农业要素市场化对面源污染呈现倒“U”型的动态演化特征;2)机制分析表明,农业要素市场化通过种植结构效应、化学品投入效应和经营规模效应间接影响面源污染,具体而言,农业要素市场化对“非粮化率”和化肥投入强度存在倒“U”型影响,对人均经营规模的影响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后期显著为正;3)环境规制在“非粮化率”和化肥投入强度的传导机制中具有显著的负向调节作用,对经营规模与面源污染之间的传导关系不存在显著调节效应。因此,本文提出要进一步发挥市场化改革对农业污染治理的长效机制,立足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投入品效应”的路径依赖,构建“政府-市场”双轨运行机制,以实现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要素市场化 环境规制 种植结构 化学品投入 经营规模 农业面源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区侧向流对滹沱河冲洪积扇地下水补给与硝酸盐动态的影响
8
作者 孙和平 王仕琴 +3 位作者 郑文波 檀康达 曹文庚 沈彦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839-1850,共12页
山区侧向补给是华北山前平原冲洪积扇含水层重要补给来源,影响平原区地下水水量和水质动态。近年来受极端气候和人类活动影响,山区对冲洪积扇平原区地下水的侧向补给机制及其对地下水硝酸盐动态的影响仍不明确。本研究以滹沱河冲洪积扇... 山区侧向补给是华北山前平原冲洪积扇含水层重要补给来源,影响平原区地下水水量和水质动态。近年来受极端气候和人类活动影响,山区对冲洪积扇平原区地下水的侧向补给机制及其对地下水硝酸盐动态的影响仍不明确。本研究以滹沱河冲洪积扇为研究区,利用水文观测、水化学和同位素示踪等方法,估算山区侧向补给通量和硝酸盐输移通量,揭示山区侧向补给与平原区地下水的补给关系,分析山区侧向补给对地下水硝酸盐分布的影响。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将采样点划分为4个子区:滹沱河冲洪积扇北部扇顶(Ⅰ区)、扇中(Ⅱ区)、滹沱河附近扇缘区(Ⅲ区)以及滹沱河冲洪积扇南部区域(Ⅳ区)。地下水硝酸盐动态监测数据表明,滹沱河北部的山区断面地下水硝酸盐浓度高于南部断面,平原区北部Ⅰ区和Ⅱ区地下水硝酸盐浓度高于南部Ⅳ区;且沿地下水流动方向,地下水硝酸盐浓度均值呈现Ⅰ区(105.28 mg·L^(−1))>Ⅱ区(99.22 mg·L^(−1))>Ⅳ区(37.10 mg·L^(−1))>Ⅲ区(23.08 mg·L^(−1))的空间分布特征。利用地下水氢氧同位素示踪揭示了山区侧向流对冲洪积扇北部地下水补给影响范围为扇顶和扇中,而冲洪积扇南部因地下水超采改变地下水流场,其影响范围主要为扇顶。利用达西定律计算2022年3月至2023年2月山区侧向流对滹沱河冲洪积扇平原区的补给量为2.10×10^(8)m^(3),硝酸盐通量为239.56×10^(5)kg,且北部山区侧向补给的水氮通量大于南部,这也是影响平原区地下水硝酸盐空间分布的重要原因。山区侧向补给对冲洪积扇平原区地下水量和水质的影响不容忽视,因此,实现源头综合治理,降低山区地下水污染物浓度,对下游平原区面源污染管理,防止地下水硝酸盐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区侧向补给 地下水补给 硝酸盐 滹沱河冲洪积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与土壤调理剂对滨海荒芜重盐碱地先锋作物的影响 被引量:4
9
作者 杨莉琳 唐书达 +1 位作者 朱向梅 侯建伟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87-494,共8页
以生物改良、开发利用荒芜重盐碱地为目标,在华北低平原区滨海荒芜重盐碱区开展了施用生物炭(B)与腐殖酸型土壤调理剂(C)对盐碱地先锋作物棉花和油葵的大田试验。生物炭施用量设2个水平(0 kg·m^(-2)和1.25kg·m^(-2)),调理剂... 以生物改良、开发利用荒芜重盐碱地为目标,在华北低平原区滨海荒芜重盐碱区开展了施用生物炭(B)与腐殖酸型土壤调理剂(C)对盐碱地先锋作物棉花和油葵的大田试验。生物炭施用量设2个水平(0 kg·m^(-2)和1.25kg·m^(-2)),调理剂施用量设3个水平(0 kg·m^(-2)、0.83 kg·m^(-2)和1.66 kg·m^(-2)),共6个处理。研究结果表明,生物炭显著抑制油葵早期的植株生长,对后期生长及籽粒数量和重量无显著影响,提高了油葵茎、叶和籽壳的N、P含量,增加了茎、籽壳和籽仁的K含量,促进叶片K、Ca向籽仁转移;但施用生物炭抑制油葵吸收Mg,导致茎秆和葵盘Mg含量显著下降,对Na的吸收没有显著影响。腐殖酸型土壤调理剂则显著促进油葵茎、叶和葵盘生长,提高了籽粒产量,促进P向籽仁转移;施用1.66 kg·m^(-2)调理剂处理促进N优先向油葵籽仁转移,大幅度提升茎、叶和葵盘中的Ca含量,同时提高茎秆Mg含量;生物炭与土壤调理剂组合施用可消弱生物炭对油葵生长的抑制作用,提高油葵对N、P、K、Ca的吸收,促进N、P、K向籽仁的转移,降低对Na和Mg的吸收,增强油葵选择性吸收养分和拒盐能力。本研究还表明,油葵比棉花更适合作为先锋作物在滨海荒芜重盐碱地种植。研究结果为秸秆等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荒芜重盐碱地开发与生物改良以及耐盐适生先锋作物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葵 盐碱地 土壤调理剂 盐分 土壤养分 生物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四川省茶产业时空格局变化及驱动因素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曹杰 林正雨 +3 位作者 陈春燕 刘远利 高文波 邵周玲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19-631,共13页
茶产业时空格局形成和演变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理解茶产业时空格局变化过程,揭示不同自然-社会-经济驱动因子对茶产业时空格局演变的作用机制,对区域茶叶种植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1980—2019年四川省县区尺... 茶产业时空格局形成和演变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理解茶产业时空格局变化过程,揭示不同自然-社会-经济驱动因子对茶产业时空格局演变的作用机制,对区域茶叶种植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1980—2019年四川省县区尺度茶叶生产统计年鉴数据,运用产业集中度、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产业重心模型分析了四川省茶产业时空格局演化过程,对研究区内海拔、土壤酸碱度、年降水量、年活动积温、生长季日平均气温、越冬期日极端最低气温、生长季日极端最高气温等自然因素,土地利用强度、乡村劳动力、化肥、农药、灌溉等生产要素以及人均可支配收入、科技、政策等社会经济要素进行离散分层并确定最优尺度单元,基于地理探测器探讨了各驱动因子对四川省茶产业分布的解释力以及交互作用。结果表明:从时间上看,四川省茶产业规模总体呈上升趋势,区位基尼系数均大于0.5,空间特征呈现出高度集聚,且集聚程度随时间波动上升。从空间上看,全局莫兰指数均大于0,县域尺度上表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且相邻县域之间相互影响,热点区主要分布在川南地区和成都平原区南部,茶产业重心整体上向西迁移。忽视可变面域问题会影响地理探测器建模结果,因此对连续型因子离散化和空间单元尺度优化,得到最优参数。单个因子对茶产业空间影响程度排前3的是土地利用强度(0.91)、乡村劳动力(0.87)和化肥(0.86);影响因子相互作用主要表现为非线性增强和双因子增强,生产与社会经济因子平均交互作用最大(0.8870),四川省茶产业表现出生产要素驱动为主的空间格局。基于此,本研究认为四川省茶产业应:1)关注生长季缺水、突发性强降水以及低温冻害对茶树的影响;2)加强“宜机采”茶园建设,树立绿色茶园绿色发展理念;3)提升良种普及率以及推广新技术,保障用地、劳动力、化肥、农药等生产要素的稳定投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产业 时空格局 驱动因子 可变面域问题 地理探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作与轮作谷子根际土壤真菌群落分布特征 被引量:11
11
作者 王根全 郝晓芬 +5 位作者 郭二虎 杨慧卿 张艾英 程乔林 秦玉忠 王军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77-689,共13页
为了解谷子连作对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以撂荒地为对照,以谷子-玉米轮作、谷子连作3年、连作5年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真菌ITS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究不同种植模式下谷子土壤真菌群落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模式下,谷子根际土壤... 为了解谷子连作对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以撂荒地为对照,以谷子-玉米轮作、谷子连作3年、连作5年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真菌ITS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究不同种植模式下谷子土壤真菌群落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模式下,谷子根际土壤共检测到真菌10门24纲46目79科136属和146种。在门和纲水平上群体结构相对稳定,谷子田土壤优势门主要包括子囊菌门和担子菌门,优势纲为粪壳菌纲、座囊菌纲和盘菌纲。在目水平谷子根际土壤粪壳菌目相对丰度是撂荒地的2倍以上;在科水平和属水平轮作土壤被孢霉、球腔菌相对丰度高于连作土壤,链格孢菌、亚隔孢壳菌和粉红螺旋聚孢霉菌相对丰度低于连作土壤。Alpha多样性分析显示,谷子-玉米轮作与谷子连作根际土壤真菌丰度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轮作土壤真菌丰度最高。Beta多样性分析显示连作3年和连作5年根际土壤真菌结构相似,与撂荒地以及轮作根际土壤真菌结构存在差异,表明不同种植模式谷子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发生了改变。相关性分析显示,碱解氮与有机质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有效磷、脲酶活性呈显著相关(P<0.05),多酚氧化酶活性与速效钾呈显著正相关(P<0.05),真菌群落的Chao1指数、Observed species指数与多酚氧化酶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冗余分析(RDA)表明,撂荒地受毛壳菌影响,轮作受球腔菌属和微结节霉属的影响,连作3年和连作5年受毛葡孢属、毛喙壳属、亚隔孢壳属等影响。LEfSe分析确定了谷子根际土壤特定标志物,轮作根际土壤的标志物包含被孢霉属和球腔菌属,连作3年根际土壤标志物包含毛葡孢属、亚隔孢壳属和粉红螺旋聚孢霉属,连作5年根际土壤标志物包含链格孢菌属和亚隔孢壳属。因此,谷子-玉米轮作与谷子连作相比,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差异较大,轮作土壤腐生菌较多,连作土壤病原菌较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子 种植模式 根际土壤 真菌群落多样性 ITS高通量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征稿简则
12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F0003-F0003,共1页
Please visit http://www.ecoagri.ac.cn/zgstnyen/ch/index.aspx for the detail Instruction to Authors1刊载内容《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报道农业生态学、农业生态经济学及生态农业和农业生态工程等领域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内... Please visit http://www.ecoagri.ac.cn/zgstnyen/ch/index.aspx for the detail Instruction to Authors1刊载内容《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报道农业生态学、农业生态经济学及生态农业和农业生态工程等领域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内容划分为农业生态系统及其调控、作物栽培与生理生态、农业资源与环境、农业生态经济与生态农业4个栏目。出版语言为汉语和英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生态农业 农业生态经济学 农业生态工程 刊载内容 作物栽培 农业生态学 农业资源与环境 创新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地区农业生产与水资源利用:历史与适水转型 被引量:9
13
作者 齐永青 罗建美 +3 位作者 高雅 闵雷雷 韩琳娜 沈彦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713-722,共10页
京津冀地区是资源型缺水地区,也是我国的主要农业区之一。本文对京津冀地区农业生产和灌溉水资源利用的历史阶段特征和适水转型进行了分析,对京津冀地区农业适水转型路线提出建议。1970年代末以来,井灌为主的灌溉体系基本覆盖平原农区,... 京津冀地区是资源型缺水地区,也是我国的主要农业区之一。本文对京津冀地区农业生产和灌溉水资源利用的历史阶段特征和适水转型进行了分析,对京津冀地区农业适水转型路线提出建议。1970年代末以来,井灌为主的灌溉体系基本覆盖平原农区,小麦玉米占优的作物结构形成,蔬果产能快速扩大。粮食产量从2136.2万t增加至3944.8万t,蔬菜产量从1093.7万t增加至5508.4万t,水果产量从144.0万t增加至1505.2万t。灌溉占地下水消耗的70%,是京津冀平原区地下水超采的主要原因。近40年来,京津冀三地农业的差异化发展强化了河北省在京津冀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和基础性功能,也加重了河北平原农业生产和资源节水压力。现有田间试验和作物模型研究结果表明,通过优化轮作模式,降低复种指数,将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灌溉高产模式调整为两年三熟或者三年四熟,减少高耗水的小麦,适度增加杂粮、薯类或将夏玉米改为春玉米等措施,可在较小产量损失下,达到农业耗水与水资源条件的平衡。现有研究明确了通过压缩高耗水作物构建适水种植结构的总体方向,但对于不同适水轮作模式在中长期时间尺度上的产粮能力与耗水强度的交互关系仍不明晰,实用高效的适水田间管理与生产技术支撑体系也需不断完善。在政策层面,需健全京津冀地区农业综合规划与产业发展体系,统筹长期目标和短期措施,在保障区域粮食安全和农产品生产稳定的前提下,有序地推进京津冀地区农业生产的适水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生产 灌溉 水资源利用 京津冀地区 适水农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洋淀流域农牧系统养分流动与环境损失时空特征 被引量:4
14
作者 杨文宝 杨晶 +2 位作者 赵占轻 张建杰 魏静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722-1736,共15页
随着农牧政策的实施及雄安新区的建立,白洋淀流域农牧系统发生明显变化。本研究基于食物链养分流动模型(Nutrient flows in Food chains,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use,NUFER),利用年鉴、调研和文献数据,探讨2005年、2015年和2018年白... 随着农牧政策的实施及雄安新区的建立,白洋淀流域农牧系统发生明显变化。本研究基于食物链养分流动模型(Nutrient flows in Food chains,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use,NUFER),利用年鉴、调研和文献数据,探讨2005年、2015年和2018年白洋淀流域县域尺度农牧系统氮磷账户、养分利用率以及环境损失特征。结果表明:2018年白洋淀流域氮磷肥输入量显著低于2005年和2015年,如氮肥输入量较2005年和2015年分别减少8.0%和11.6%;2005年、2015年和2018年农田系统氮利用效率均为44%左右,磷利用效率则由2005年27.1%上升至2018年30.7%。畜牧系统养分输入量和粪尿损失量显著降低,2018年粪尿氮磷直排量分别是24.7 Gg和10.3 Gg,仅为2015年的37%左右;氮磷利用效率较2005年明显增加,2018年氮磷利用效率分别为23.3%和18.6%。2018年农牧系统氮磷养分损失显著低于2005年和2015年,而氮磷利用效率呈“先增后降”特征。空间上,白洋淀流域农牧系统养分输入、输出和损失呈“东西低、中间高”特征。综上,当前白洋淀流域已实现化肥“零增长”、畜禽粪尿优化管理的目标,但农牧系统养分利用效率仍处于较低水平。农牧系统区域发展不平衡,部分县域呈现高投入、高损失、低效率的特点。未来白洋淀流域农牧系统应深化化肥零增长政策,继续推行畜禽废弃物资源化目标,合理布局畜禽养殖数量,实现农牧系统协同优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洋淀流域 NUFER模型 农牧系统 养分流动 环境损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田土壤中真菌群落在时间序列对铬胁迫的响应机制 被引量:6
15
作者 白雪 赵鑫宇 +3 位作者 景秀清 赵晓东 燕平梅 赵鹏宇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05-115,共11页
为探究农田土壤中真菌群落在时间序列对铬胁迫的响应机制及演变特征,本研究以种植‘晋谷21号’谷子的土壤(偏碱性的褐土)为试验材料,并在铬处理(1 mmol∙L^(-1) Cr^(6+))前(CK)及处理后6 h(Cr_6 h)与6 d(Cr_6 d)分别取样,通过高通量测序... 为探究农田土壤中真菌群落在时间序列对铬胁迫的响应机制及演变特征,本研究以种植‘晋谷21号’谷子的土壤(偏碱性的褐土)为试验材料,并在铬处理(1 mmol∙L^(-1) Cr^(6+))前(CK)及处理后6 h(Cr_6 h)与6 d(Cr_6 d)分别取样,通过高通量测序及数据统计分析,探究农田土壤中真菌群落在铬胁迫时间序列上的响应机制、群落构建驱动机制及功能预测分析。结果表明,铬胁迫时间序列上,农田土壤中真菌群落的组成结构差异显著,α多样性中的Shannon指数在Cr_6 d阶段显著下降(CK为4.17、Cr_6 h为3.81,Cr_6 d为3.23);土壤中真菌群落的构建主要由随机过程主导(beta NTI:−0.16,−0.71,−0.23);且随铬胁迫时间增长,群落分布更加广泛(迁移率m:CK为0.066、Cr_6 h为0.132、Cr_6 d为0.163),即迁移率增大,种间关系以共生为主,赤霉菌属、镰刀菌属、金孢子菌属等是共生网络中的关键菌种;功能预测分析表明铬胁迫时间序列上土壤中真菌群落以病原、腐生营养型为主,高丰度的镰刀菌属等表明土壤中可能存在病原菌污染。研究结果表明在铬胁迫时间序列上,土壤中真菌群落组分及组成结构变化显著,群落构建由随机过程主导且群落所受扩散限制减小,共生网络的种间关系复杂化。本研究通过铬胁迫处理农田土壤,模拟土壤微生物群落对胁迫的应激与反应过程,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治理修复及推动可持续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铬胁迫 时间序列 土壤真菌群落 群落组成与结构 群落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壤不同粒径团聚体对草甘膦农药降解动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5
16
作者 辛龙川 吴文雪 +5 位作者 薛萐 付格娟 陈延华 王学霞 刘东生 杨晓梅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910-921,共12页
草甘膦农药的大量喷施,使其在环境特别是土壤中的残留-累积风险日益突出,从团聚体粒径角度研究红壤不同粒径团聚体中草甘膦的降解动力学及其相互作用特征仍鲜有报道。基于此,本研究通过干筛筛分、室内控制培养、液质联用定量分析相结合... 草甘膦农药的大量喷施,使其在环境特别是土壤中的残留-累积风险日益突出,从团聚体粒径角度研究红壤不同粒径团聚体中草甘膦的降解动力学及其相互作用特征仍鲜有报道。基于此,本研究通过干筛筛分、室内控制培养、液质联用定量分析相结合等探究草甘膦降解残留,并进一步分析团聚体理化性质与草甘膦降解的关系。结果表明:1)不同粒径团聚体中,草甘膦残留量随降解时间不断减小,且粒径之间降解动力学差异不显著。降解半衰期为15.8~20.6 d,粒径最小的团聚体(<0.25 mm)中草甘膦的降解半衰期最长,为20.6 d。草甘膦在土壤中的主要降解产物氨甲基磷酸(AMPA)的含量随着降解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且在第5d达到峰值,而后不断减小;不同粒径团聚体间AMPA含量差异显著(P<0.05)。2)相关分析及主成分分析发现,草甘膦残留量与红壤团聚体中速效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其降解产物AMPA含量与团聚体中酸性磷酸酶活性及N-乙酰氨基-β-葡萄糖苷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P<0.05)。团聚体粒径与草甘膦残留量间没有显著相关性,但与AMPA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此外,草甘膦降解过程中,团聚体中有机质含量及β-葡萄糖苷酶、N-乙酰氨基-β-葡萄糖苷酶、酸性磷酸酶活性与团聚体粒径为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由此表明:红壤不同粒径团聚体影响草甘膦降解速率,粒径最小的团聚体(<0.25 mm)中草甘膦农药的降解速率最慢,但试验结束时,各粒径红壤团聚体中的草甘膦和AMPA含量均较高,可能会影响土壤健康及生态环境安全;此外,草甘膦降解与土壤磷素密切相关,后续研究需探讨磷亏缺或丰盈条件下,草甘膦农药的土壤环境特征,为后续农田草甘膦环境风险评估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团聚体 草甘膦 降解动力学 土壤磷 红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物植硅体形态的应用及其封存有机碳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7
作者 袁发英 王霖娇 盛茂银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932-1940,共9页
农田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系生命的生长发育和环境的动态平衡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其生长发育和环境演变的过程中储存大量的环境变化信息,能够反映古农业的发展变迁。植硅体是一种长期稳定存在于土壤中的... 农田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系生命的生长发育和环境的动态平衡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其生长发育和环境演变的过程中储存大量的环境变化信息,能够反映古农业的发展变迁。植硅体是一种长期稳定存在于土壤中的非晶质二氧化硅颗粒物,它可以指示气候变化。近年来,植硅体分析主要应用在农业考古、古气候重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全球碳汇潜力估算的研究中。世界上作物分布广泛,作物栽培历史悠久,研究作物植硅体与植硅体碳,对探讨农业起源与发展,估算农田生态系统植硅体碳汇潜力,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查阅国内外与作物植硅体研究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综述了作物植硅体的形态研究、植硅体在考古学中的应用、作物植硅体碳含量与分布、碳汇潜力以及植硅体碳汇在全球碳汇中的贡献,阐明了作物植硅体未来的研究方向。1)不同作物产生的植硅体形态不同,而且对作物植硅体形态的研究较多处于优势的禾本科中,其他作物的研究较少;2)作物植硅体碳含量与其本身的固碳能力和效率有关,不完全由植硅体含量的多少决定,此外,植硅体碳含量的多少也可能受生长环境和植物基因型的影响;3)不同生态系统中气候、地表植被、土壤环境等诸多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区域植硅体的碳汇潜力;4)农田生态系统不同作物植硅体碳汇存在显著差异,施加硅肥或硅-磷复合肥、种植高植硅体含量和高植硅体碳含量的作物等均可显著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碳汇潜力。今后应进一步研究不同作物植硅体碳汇,以帮助识别过去的农业碳汇,评估当前农业碳汇潜力;加强植物、根系、土壤迁移规律的探讨,进一步分析不同作物植硅体积累与碳汇效应;阐明不同植物吸硅机制、植物根系硅化过程与其植硅体含量、植硅体碳含量间的关系;了解西南喀斯特生态脆弱区农业碳汇潜力,以期为作物科学种植、农田生态系统碳汇估算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 植硅体 植硅体碳 碳汇 农田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eta分析的放牧压力对内蒙古高原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19
18
作者 詹天宇 孙建 +1 位作者 张振超 刘某承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847-1858,共12页
放牧是最主要的草地利用模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草地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放牧强度对草地的健康状况和演替方向起决定作用。本文基于40篇内蒙古草原放牧相关文献数据,通过meta分析探讨温带草原对放牧强度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与未放牧草... 放牧是最主要的草地利用模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草地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放牧强度对草地的健康状况和演替方向起决定作用。本文基于40篇内蒙古草原放牧相关文献数据,通过meta分析探讨温带草原对放牧强度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与未放牧草地相比,轻度放牧草地对群落植物地上、地下生物量和土壤全氮和全磷含量无显著影响,而土壤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细菌和真菌数量分别显著上升3.60%、7.80%、11.40%和10.83%(P<0.05);中度放牧下群落植物地下生物量和土壤微生物数量无显著变化,而地上生物量和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和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分别显著降低21.62%、4.44%、2.15%、8.35%和6.76%(P<0.05);重度放牧下群落植物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分别显著下降39.72%、16.30%、7.62%、6.46%、8.03%、8.76%、12.92%和18.27%(P<0.05)。以上结果表明轻度放牧有利于土壤肥力和草地生产力的保持和提升,而当放牧干扰超出一定的限度时,草地各项功能均显著下降而发生退化。本研究可为内蒙古温带草原的合理利用和适应性管理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TA分析 温带草原 放牧强度 草地生产力 土壤养分 土壤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农业绿色发展指标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13
19
作者 宋晨阳 张建杰 +4 位作者 刘玲 马文奇 马林 丁尚 赵洪伟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156-1167,共12页
海南自建省以来农业生产规模、结构及生产方式均发生了很大改变,影响了其农业绿色发展程度。本文借助中国农业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利用NUFER模型(NUtrientflowsinFoodchains,EnvironmentandResources use),选取并定量计算1988—2017年海南... 海南自建省以来农业生产规模、结构及生产方式均发生了很大改变,影响了其农业绿色发展程度。本文借助中国农业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利用NUFER模型(NUtrientflowsinFoodchains,EnvironmentandResources use),选取并定量计算1988—2017年海南岛20项农业绿色发展指标,研究其时空变化特征,探究制约海南岛农业绿色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30年间海南省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总体呈下降趋势,较低级别(Ⅲ、Ⅳ级)指标数量由12个增加至15个,较高级别(Ⅰ、Ⅱ级)指标数量由8个减少至5个。随着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种植比例增加,畜禽养殖规模扩大与集约化程度提高,海南农业产值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升高,农业产值和农业机械化投入分别从0.62×104$·hm–2和3 kW·hm–2增加至16.1×104$·hm–2和13 kW·hm–2。30年来农业资源(氮素、磷素、农药和农膜)过量投入,其中农药和农膜的使用强度增幅最大,分别从8.0kg·hm–2和0kg·hm–2增加至41.9 kg·hm–2和34.7 kg·hm–2;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低,导致养分(农田氮素盈余量、农田氮素径流量、农业源氨挥发等)环境排放量大幅增加,农业源氨挥发和单位播种面积农田氮素盈余增幅最大,分别从61.0 kg·hm–2和152.1 kg·hm–2增加至131.4 kg·hm–2和297.9 kg·hm–2。农业资源投入过量、农牧分离导致的环境污染是制约海南岛农业绿色发展的主要原因。在空间上,由于中部为山地林区,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开发力度较小,因此沿海平原的资源投入增长更快、养分环境损失量更多,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农业生产3类指标提升更为迅速。今后海南岛应合理优化沿海地区种植结构,提高生产管理水平,加强农牧结合减少资源损失,实现海南岛农业绿色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绿色发展 NUFER模型 种植业结构变化 农牧系统 热带农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征稿、征订启事
20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F0004-F0004,共1页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原名《中国生态农业学报》,1993年创刊,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和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系中文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百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原名《中国生态农业学报》,1993年创刊,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和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系中文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刊、万方数据库统计源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源刊、中国期刊网统计源刊以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源刊,并被国际农业生物学文摘(CABI)、美国化学文摘(CA)、哥白尼索引(IC)、美国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等国际数据库及检索单位收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科学院 生态农业 中英文 学报 征订启事 美国化学文摘 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期刊方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